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他的指导下,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中国迈入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时代。36年过去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坚持和发展邓小平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他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过程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改革的任务。1979年3月,邓小平首次提出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此后,邓小平提出并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其改革思想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讲话,向全党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和蓝图。1983年1月,他又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从1986年9月至11月,邓小平先后四次谈话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目标和任务等进行了具体阐述。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到1997年,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从成熟走向完善。一是强调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要求“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二是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生产力标准。三是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是彻底解决了计划和市场问题的争议,明确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反复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论断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供了思想依据。
邓小平推动改革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全社会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于清除“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两个凡是”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邓小平告诫全党:“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下了,就要****。”真理标准讨论是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先声。
1992年,邓小平南下武昌、深圳、珠海,沿途就改革开放中的问题发表谈话。围绕改革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他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他指出深圳的成就明确回答了特区姓“社”不姓“资”。
邓小平把握改革前进总方向的指南针和坐标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推动和主导的改革,从根本目的上讲,是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方向标和指南针。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即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
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党是凝聚和组织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力量的核心,改革开放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邓小平明确指出:“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丢不得,一丢就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什么建设都搞不成。”
邓小平崇尚改革、坚持改革、推动改革,视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他始终认为改革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的指南针和方向标。
邓小平推进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是以局部带动全局、逐步实现协调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走自己的道路,是邓小平思考改革、指导改革、推动改革实践最基本的方法。综观中国的改革布局,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科技教育文化体制,从沿海特区到全国开放,以“先富”带动实现“共富”,这一系列重大策略和举措,既注意到了改革的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又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突破,促进改革全局的不断深化。可以说,以局部带动全局、逐步实现协调发展是邓小平推进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了乡政权的建制,减免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把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潜力挖掘出来,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培育市场体系。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比较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带建立开放的试验点和试验区先行先试,成熟后推广,是邓小平改革实践的又一重要方法。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内地城市的由点到线、织线成网的面向全国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体现了区位、空间差异,充分发挥了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
邓小平改革思想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邓小平改革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扬邓小平改革的战略目标、思想路线、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一是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因此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又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既要大胆干,勇于自我革新,又要蹄疾步稳,全面论证、科学决策;要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二是要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三是要高度重视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正式跨上“中等收入”台阶,必须高度重视并克服可能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多发,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调节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四是要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30多年来,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只有坚定不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才能使党的事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