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党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17 浏览量:23

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一、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关节点

1.党的历史上的两大历史《决议》

我们不回避党的历史上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那么,怎样认识和把握这些曲折和失误呢?如果因为我们党经历了曲折和犯过错误就把我们党说得一无是处、一团漆黑,这是完全不对的,是不符合事实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正视这些错误,认真地研究这些错误,从错误中得到经验教训,也是完全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并不是因为它从来不犯错误,而是因为它能够从错误中学习,通过错误的教训提高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正如《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结束语”所明确指出的:“怎样看待党的历史上的错误、失误和曲折呢?没有一个政党是不犯错误的,重要的是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得到教训。既要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也要从别人所犯的错误中学习,而自己所犯的错误往往是更好的教科书。错误能够成为正确的先导,但不是无条件地成为正确的先导,关键在于要善于总结经验、以史为鉴,真正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犯了这样或那样的“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遭受了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我们党作出的第一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1945年《决议》”),回顾了我们党自1921年成立到1945年24年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的历程,分析了我们党所犯下的各种“左”倾和右倾主义的错误的原因,总结了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基本经验,使我们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辨清了前进的方向。1945年《决议》的颁布,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和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做好了理论准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我们也犯过反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总结以往犯错误的经验,吸取教训,纠正错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1981年《决议》”),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科学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他的正确思想区别开来。1981年《决议》对于拨乱反正、统一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产生了深远影响。

党史上的两个历史《决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敢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前进。两个历史《决议》为党史研究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看待历史的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评价党的历史的重要尺度和理论依据。

2.党的历史上的两大历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2]5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独立自主地作出选择的一次成功实践。在长征出发前夕,因为我们党与共产国际联系的电台在上海遭到国民党的破坏,使我们党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湘江之战后,在我们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抉择的时候,需要我们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形成有力的组织领导,找到正确的道路。遵义会议当时要解决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3]309,“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3]310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了胜利。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具有了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尽管这次会议没有讨论政治路线问题,但是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遵义会议开始,毛泽东同志逐步成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二个重大的转折点。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6—1978年两年,中国在徘徊曲折中前进,再一次面临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远见卓识、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及时地、公开地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推动各方面工作的拨乱反正。习近平总书记说:“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5

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好了准备,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拉开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

3.党的历史上的两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设上还准备不足,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我们党自己的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好指导实践的理论,使党在理论上走向成熟,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许多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我们说它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启了党的理论探索的新飞跃。

4.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7]111-112

其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相互联系的”,不仅在时间上是连续的,而且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基础上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7]112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前的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的制度条件、物质基础和正反两方面经验,就不可能有后面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有“重大区别”的。区别在改革开放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上,前一个时期没有改革开放,后一个时期搞了改革开放;这个区别还体现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前一个时期我们没有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一个时期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危机。”[7]112

其三,改革开放前后这两个历史时期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7]112

其四,改革开放前后这两个历史时期是不能相互否定的。“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来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7]112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5.党的历史留下无数的伟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弘扬革命精神,继承光荣传统,他在调研考察的过程中,都去拜谒革命遗址、瞻仰烈士陵墓、凝练革命精神,先后就几个革命圣地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发表过重要讲话,尤其是对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发表过专文和专门讲话,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红船精神”。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2005年6月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专门论述了红船精神,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8]。他还结合浙江的实际,就如何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作了深刻的论述。

党的十九大刚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31日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现场发表讲话,再一次阐发了“红船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我们党的根脉所在。[9]“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红船精神”就是建党精神,就是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披肝沥胆,舍生忘死,愈挫愈勇,历久弥坚,是因为她永远保持建党之初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今天我们仍然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9]不忘初心才能不迷失方向,不忘初心才能找准正确的道路。

今天,我们弘扬“红船精神”,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2]8-9

从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到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到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位总书记对于长征精神的概括都是这五句话,文字表述也没有变,但是习总书记对于长征精神的论述着重点和落脚点放在“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上,今天的长征路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伟大长征。“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9

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论述了抗战精神。

习总书记说:“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0]3-42015年9月2日习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说:“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11]这就说清楚了“十四年抗战”和“八年全面抗战”的关系。历史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是历史上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日俄战争对华侵略的继续和拓展,十四年抗战和八年全面抗战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的一部分。

“抗战精神”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10]11正因为有这种抗战精神,抗日战争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向抗战英雄学习,就是要学习这种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伟大革命精神,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红色精神族谱。“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它们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一起,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激流险滩,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这个民族永远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二、深刻认识和正确评价党的领袖人物

怎样正确评价党的领袖人物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既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又坚持了历史辩证法。

要正确理解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

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他认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袖集团来主持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组成的一个比较稳定的集团的领导核心。[12]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分析评价党的领袖的历史功绩和精神遗产时,就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不是把我们党的领袖看作是脱离阶级、脱离群众、脱离集体的孤胆英雄,而是把他们看作是无产阶级的杰出代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是领袖集团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近百年党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产生出自己的领袖团队和群星灿烂的领袖,他们带领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要正确理解领袖与时代的关系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坚持前者体现出历史的唯物主义,坚持后者体现出历史的辩证法。领袖人物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他们是时代的产物,是在那个时代中成长起来、造就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13]2这是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同时,人在历史面前不是被动的,人在历史运动中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尤其是领袖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造就时代特征和历史的特殊进程会作出突出的贡献、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才是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两次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回答她的提问,在谈到对毛泽东的评价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14]江泽民同志在评价邓小平同志时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15]这些表明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同样,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13]8毛泽东同志的贡献改变了这个时代。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他个人独特的天才、能力和个性分不开的。“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13]9-10习近平总书记在评价邓小平同志作出的贡献时也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4]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观点都体现出历史的辩证法。

3.要正确理解领袖和人民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13]17-18在讲到孙中山时,习近平总书记讲,孙中山先生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他“深知人民是最伟大的力量,强调要实现革命的目的,必须唤起民众。他关心民众疾苦,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16]6。“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16]6在讲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群众路线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13]1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在讲到邓小平同志的优秀品质时,习近平说:“邓小平同志坚持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4]12邓小平同志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开展领导工作,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和国家作出决策和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要正确对待领袖人物所犯的错误

党在历史上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曲折和错误,而这些错误也是与党的领袖人物分不开的,如何对待和评价领袖人物所犯的错误也关系到我们如何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看待党的历史。在党史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晚年特别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和地位作出了全面准确的评价的基础上,又做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他说:“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13]11-12这里笔者对习近平这篇讲话做了四段引述,涉及领袖人物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历史顺境和历史逆境的关系、前人和今人在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上的关系、把领袖当成神还是当成人的关系、对历史过程的认识和对历史规律把握的关系的深入认识和透彻分析,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的发展。

5.要正确把握和学习继承领袖人物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和优秀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对孙中山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16]3。孙中山的这些精神遗产我们要永远继承和发扬。在讲到毛泽东本人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同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3]14-15

革命领袖们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高贵的品格和精神风范,他们有许多个性,又有许多共性。例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马克思时说:“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正如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17]这里给我们描绘出了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马克思,体现出马克思的鲜明个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又有许多共性,例如,我们的领袖都不忘初心,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周恩来同志在早年就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8]“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周恩来同志是坚守信仰、不忘初心的楷模。朱德同志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经历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旧的道路走不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重大挫折,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始终没有动摇。

还比如,我们的领袖都注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把实事求是确立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常说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反复强调“拿事实来说话”,“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3]382陈云同志还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19]这样一个带有鲜明特点的“十五字诀”,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共同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是我们研究党史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学习党史的思想指南。我们今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好党史,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

学习党的历史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学习党的历史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学习党的历史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学习党的历史就要总结党的建设的规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学习党的历史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008-1009.

[2]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7]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人民日报,2017-12-01(2).

[9] 习近平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N].人民日报,2017-11-01(1).

[10]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

[12]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

[13]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5.

[15]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8.

[16]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7]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8] 周恩来早期文集(1912年10月—1924年6月)(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53.

[19] 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