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和优势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27 浏览量:20

来源:红旗文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过40多年改革实践的检验已经基本定型。未来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优势

我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到引进外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直至明确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实践证明,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显著的制度优势。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动员了一切发展生产力的资源和活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动员了民间资本,现在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促进了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促使公有制经济在竞争中改革自身的体制、有进有退,完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普遍亏损的现象得到了逆转。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大大增强。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分别在各自见长的领域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在竞争性领域,追求利润目标,公有制经济主要在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领域,在公益性和公平性方面的目标更为明显。

混合所有制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实现形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同一个企业内共同发展。国有制企业可以在产权交易中吸引非国有资本进入做强做优做大。非公有资本可以参股控股国有企业。这就为各类企业增强活力提供资本动力。

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财产权利的激励是更为重要的激励。产权激励是市场经济最强大的动力源,对企业来说,最致命的风险是产权丧失,最重要的收益是财产增值。产权的界定、配置和流转具有更强更有效的激励。把人们经济活动的努力和财产权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稳定持久的激励。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优势

针对原有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收入分配体制,我国的分配体制改革先是明确坚持按劳分配,后来明确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发展生产力的制度优势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条件下,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提高了劳动效率。二是在各种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可充分动员和激励属于不同要素所有者的要素投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要素报酬不只是取决于各种要素的投入,还取决于要素的贡献,以及各种要素市场的供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由市场评价各种要素的贡献,按贡献决定要素报酬。这种分配机制既促进了企业对要素的有效组合,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又促进了贡献大的优质要素的供给,尤其是明确知识、技术和数据的贡献及相应的报酬推动了创新及创新成果的应用。基于这种分配制度,一切创造财富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释放了发展经济的潜力。

在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参与的收入分配制度中,所谓按劳分配的“劳”,不只是指生产一线的直接劳动者的劳动,还有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的劳动,这些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只有复杂劳动的报酬得到体现,连同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的报酬加起来能够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

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优势,不只是提高劳动效率,还是在要素报酬的分配结构中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收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结构中,一线劳动者收入占比下降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出增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鼓励勤劳致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其路径不是否认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而是要靠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安排。根据马克思的表述,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这个阶段,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作为谋生手段,劳动报酬的增长就不只是限于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还应该包含体现谋生要求的内容。谋生的范围就是必要劳动的范围。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劳动者的必要劳动范围也应扩大,相应的劳动报酬就有增长的趋势。为此需要着力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一是在初次分配阶段就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此需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增长。二是在再分配阶段更要讲公平,健全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机制以防止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三是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建立先富帮后富的机制。针对一线劳动者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中的弱势地位,需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公平教育)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途径增加直接劳动者的非直接劳动要素供给,使直接劳动者的收入随着他拥有更多的非直接劳动的生产要素(技术、知识和管理)而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制度,所谓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指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是: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怎样生产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取决于由要素市场供求决定的要素价格。市场配置资源之所以是最有效率的,就因为它有两大功能:一是市场的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二是市场的奖惩分明的激励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时指出:“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这里讲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就是指的资本、技术、管理、劳动、土地等要素在部门、企业中的组合。在市场经济中所有这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要素都要靠市场机制作用。因此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不仅涉及市场决定资源流到哪里(部门、企业)去,还涉及市场决定各种要素(资源)的组合。各种要素在企业中、在行业中**,是以各种要素市场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为导向的。其机制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各自市场的供求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比例又反过来调节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因此形成最有效率的要素组合。其效果是: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有机结合的方式就是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制度优势不只是一般市场经济理论所讲的在克服两极分化、外部性和宏观失衡等方面的市场失灵,还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一是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跨地区建设项目可以在制度上举全国之力得以完成。二是虽然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起步晚,但依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建设市场,市场经济水平会更高,包括建设高标准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公平竞争制度,规范的竞争秩序,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宏观调控有度,基于有度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在科学的宏观调控方式,能够有效调控市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推进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协调好宏观、区域、城乡的平衡。所有这些都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明确上述三方面制度构成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制度优势,又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制度优势,必将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保证。要充分发挥这些制度优势,一方面,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创新和改革不能停步,尤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深化改革和完善要兼顾整体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和要求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从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充分发挥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