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27 浏览量:36

来源:经济学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明确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十九大明确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完善产权制度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个改革重点。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通过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等市场途径,可以改变供给侧长期存在的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和全要素生产率过低的问题,但要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需要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涉及实现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改革,也涉及相应的市场秩序建设。

一、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目标

我国从1992年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一直明确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突破性进展是确认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的解释是: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经济在决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方面的机制就是: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怎样生产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取决于由要素市场供求决定的要素价格。这三个方面的决定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所谓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指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为什么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市场有两大功能:第一是市场的选择功能,也就是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第二是市场的激励功能,即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市场上只承认竞争的权威,不承认别的任何权威。优胜劣汰,奖惩分明,既是选择又是激励,可以说是市场参与者的生存法则。市场机制的这两个功能是靠市场机制的运行实现的。市场机制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上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要素市场配置意味着市场机制充分作用。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似乎是同义语。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实现形式。在市场化改革进行40年后进一步明确将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作为改革重点,是要指出,现实中还有相当部分要素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要素的非市场配置,要么是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么是处于政府的直接配置中,要么是大量的要素存量滞留在低效率企业中。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这个“化”,就是要求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推动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配置的要素由市场决定。①具体地说,要素市场化配置突出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市场决定资源在部门和企业间自由流动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可以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说明:资源配置,说到底是社会劳动时间的分配。“没有一种社会形态能够阻止社会所支配的劳动时间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调整生产。“[1]社会总劳动时间,或者说社会总资源在任何社会都是有限的,而各个方面的需要是无限的,这就提出各个部门和企业分配的必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社会总劳动在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从而资源配置是由价值规律调节的,由此实现效益目标。这就是马克思说的:“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2]其机制就是:“竞争,同供求比例的变动相适应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总是力图把耗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劳动的总量归结到这个标准上来”[3],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标准。

何谓要素的市场配置?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在讲到利润平均化的时候,就描绘了这种景象:第一,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第二,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马克思还讲到实现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重要前提:一是社会内部已经有完全的贸易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二是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3」218从这点来看,要素的市场流动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要素流动没有任何人为的障碍,没有市场垄断,也没有行政限制;二是要为要素自由流动提供通常的通道,马克思当时指的是信用制度,也就是现在讲的金融通道。

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本文区分了要素的市场配置和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习近平在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时指出:“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4]这里讲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就是指的资本、技术、管理、劳动、土地等要素在部门、企业中怎么组合?这也是一个要素的配置问题。各种要素都有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等。各种要素**所产生的生产率之和大于各单个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之和,其中的差额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在这里,各种生产要素的**所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涉及多方面作用,如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人力资本投资等。在市场经济中所有这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都要靠市场机制作用。因此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不仅涉及市场决定资源流到哪里(部门、企业)去,还涉及市场决定各种要素(资源)的组合。前提是要素的市场配置。各种要素在企业中、在行业中**,是以各种要素市场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为导向的。其机制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各自市场的供求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比例又反过来调节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因此形成最有效率的要素组合。其效果是: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长期以来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要素没有全部进入市场,还有部分要素的流动不受市场调节。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中,各种要素都集中在政府手中。现在转向市场经济,各种要素正在从政府转向市场。但现行的各种行政审批制度却在事实上阻碍市场配置资源。二是要素报酬没有完全取决于要素市场的供求,导致要素错配和低效率组合。因此,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需要不受市场调节的要素进入市场,使要素都由市场配置。相应的改革就是显著缩减直至取消企业经营活动的行政审批。打破各种要素进入市场的体制性障碍。政府对生产要素放得越彻底,要素的流动也就越自由,市场对要素配置的作用越大,全要素生产率越高。

(三)产权通过市场流转

市场交易的本质是产权交易。市场配置的要素基本上是有一定产权归属的要素。尤其是归属于一定产权的存量要素要能实现市场化配置就需要产权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相比于增量要素,存量要素规模巨大,市场对这部分要素的配置意义更大。企业产权结构重组,存量结构调整,可以在优化资产质量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就如青木昌彦所说“如果所有权可转让给出价最高的人,那么社会福利将趋于最大化。”[5]科斯说:如果产权最初被错误地分配了,那么交易就会发生,并持续到产权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拥有为止。现阶段以产权流转方式进行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是资本在产权流转中提高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被束缚在低效率的产能过剩的部门和企业的资源由死变活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关键在于存量资产的调整。长期以来,许多国有企业长期亏损,国有企业资产效益不高?原因就是国有资产一旦进了企业以后,就死在那里了,就不动了,企业再亏损也不能流出。最后国有资产也就被毁掉了。这种国有资产不能流转的产权制度实际上造成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要改变这种结构性问题就需要进行资源的再配置,“将资源从经济中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至生产率较高的部门”[6]。资源的再配置、存量结构的调整就要靠市场的作用,也就是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一方面需要着力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污染产能、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需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腾出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使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转型和提升。显然,存量结构的调整是靠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实现的。

二是企业在资产重组中做强做优做大。对国有经济来说,需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对民营企业来说,其发展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单个所有者的资本达不到规模经济,第二,单个所有者的企业建立不起现代企业制度。在单一所有者的私营企业中存在的家企不分问题同政企不分一样,都会严重影响效率。私营企业通过吸收包括公有资本在内的其他法人资本进入,参与改造国有企业,收购、兼并公有产权、甚至达到控股,可以说是最为有效并快捷地做大做强的路径。在这里,谁兼并谁,谁重组谁?取决于谁的效率高。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谁的效率高,谁就是兼并重组的主体。由此使资产向高效率企业集中。就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处置“僵尸”企业一样,“僵尸”企业并不是都去关门,需要更多地通过并购的办法来处置,这样既可以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成本,更能使束缚在其中的资产由死变活。这就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结果。

以上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任务也就提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原因是市场不完善,上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目标不可能达到。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更为严重,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这就是说,虽然明确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但要实现有效的市场配置资源,需要完善市场经济,尤其是根据上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解决要素的自由流动问题,进一步的问题是把调节资源配置的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作为完善的着力点。由此提出了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改革的任务。

二、完善要素市场的改革内容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牵涉一系列的改革。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指的是,市场价格、市场规则和市场竞争调节资源配置。其体制要求是形成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我们所讲的市场机制是包括市场、供给、需求、竞争等要素在内的结构。我国现阶段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短板就在于要素市场不完善,由此提出在改革中补要素市场短板的要求。

(一)建设完备的要素市场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的基础是存在完备的生产要素市场,从而为各种生产要素同等并便捷进入市场提供条件。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虽然大部分要素市场已经形成并开放,但毕竟是从非市场的计划经济转化来的,市场建设还存在以下五个短板,因而需要补市场建设的短板。

一是完善并规范金融市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主要涉及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渠道。要素流通基本上是在金融市场进行的。马克思当年就指出,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在现代,包括银行和各个层次的资本市场的金融体系越是发达,要素在金融系统的集聚度越高,越是有利于资本的自由流动。根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要求,完善和规范金融市场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特征是重银行轻市场。由此产生的供给侧问题是银行贷款的数量太大,企业资产负债率太高,利息负担太重,社会的杠杆率太高,不但经济不活,还存在金融风险的压力。因此供给侧改革要去杠杆。但是去杠杆绝不意味着企业不要融通资金,而是调整企业融资结构,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鼓励股权融资,但遇到资本市场供给不足的瓶颈。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就是要给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多元的投资场所、多种投资工具。多层次资本市场需要涵盖债权、股票、基金、期权,以及不采取证券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特别是创新创业投资依托风险投资市场。二是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也就是规范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配置资金的行为。银行信贷产生的杠杆率可能会使企业资不抵债,资本市场投资和投机行为交织,银行贷出的资金可能脱实向虚进入虚拟资本市场,这些都会造成金融市场行为的扭曲,从而降低市场配置资源效率。这就提出规范金融市场的改革要求。金融制度的建设既需要克服脱实向虚的现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又要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有效衔接金融市场的两大组成部分即信贷和资本市场,主要方式是建立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金。如以创业(风投)基金支持创新创业,以产业基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以并购基金支持企业重组。

二是建设和规范土地市场。土地是财富之母。经济发展既需要保护基本农田,又需要土地有序流转。土地只有进入市场流转和流通才最为规范有序。我国的土地,城市的国家所有,农村的集体所有。因此,进入市场交易的是土地使用权。土地市场是包含了土地的出让、转让、租赁等交易内容的市场。土地市场包括两级:一级市场涉及土地使用权转让、划拨,二级市场涉及土地流通。土地市场建设的重点在规范。一级市场既然是市场就要引入公平竞争的机制。在二级市场上不仅要充分竞争,也需要建立防止过度投机的监管机制。现阶段补土地市场的短板突出的是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入市。一方面需要解决集体土地进入非农用途市场与国有土地出让市场的同地同权问题;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在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背景下,农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建设问题。

三是发展技术市场。我国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需要解决科技创新成果和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问题。技术转移的重要路径是技术交易市场。现实中技术市场的困境与新技术供求信息严重不对称相关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技术不知从哪里取得,大学科研机构创新的技术不知用到哪里去;另一方面新技术供给者为防止被仿冒而不愿公开新技术的完全信息,而新技术的需求者则因得不到新技术的完全信息而不愿购买和采用新技术。两者的脱节是技术要素的最大浪费。因此针对新技术转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发展技术交易市场的着力点:一是技术市场建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克服新技术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二是活跃科技中介,这是技术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强化技术市场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营。技术市场既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又要推动知识产权的运营,在许可转让中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

四是充分开放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可以实现人尽其才,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但是囿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判断,我国劳动力市场是最晚开放的。现在劳动力市场得到了肯定,但劳动力进入市场至今还不是充分的。突出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由于城乡地缘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的歧视,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还是受限制的。为此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不仅仅是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还要解决城市劳动力进入农村。这个通道解决好了,城乡发展就深度融合了。第二,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人才成为第一要素,对科技和管理人才主要忠诚于他们所负责的项目,并不要求终身服务于某个企业。而目前人才通过市场的合理流动受到所在单位和档案的限制,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难以在市场流动中找到合适的充分展示其才干的岗位,其价值也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充分实现。对此,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完善不能停留在简单劳动力市场建设,需要建设和完善人才市场,其中包括科技人才市场和企业家市场,在这类市场上人力资本价值是重要的评价标准。

五是大数据的市场分享。这个是新问题。在信息社会,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大数据成为除资本、技术、劳动、管理、土地以外的新的发展要素,甚至比石油资源还要重要。现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大型的电商企业掌握足够多的大数据。谁掌握大数据,谁就垄断市场。各个政府部门也掌握了大量数据。正因为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的经济资源。就需要解决大数据这个资源进入市场,进一步发挥这个要素推动发展作用问题。这就要求大数据市场充分开放,以市场方式来实现大数据的有偿共享。前不久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学习,专门研究大数据问题,要求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

①知识市场是市场的一种极端情况,在这种市场中买卖双方具有不对称信息,而且这种市场的行为方式与具有对称信息的市场的行为方式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买方在得到信息之前,并不知道卖方要出售什么,同时一旦买方获得了卖方的精确信息,那么他就不会再购买卖方的产品了。[7]

(二)要素价格市场化的改革

生产要素由国家定价还是由市场定价?就看由谁来配置资源。如果市场配置资源,要素价格就必须由市场来定价。要素价格的市场决定就是马克思讲的:竞争,同供求比例的变动相适应的市场价格的波动。要素市场价格的调节能促进要素供求平衡并实现要素有效配置。

我国商品价格已经完全放开,由市场定价。但还有相当部分,尤其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还没有完全交给市场。因此,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突出需要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一是进一步扩大物质性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形成的范围。现在竞争性领域价格基本已经放开,由市场定价。但是,涉及到水、电、气、电信这样一些垄断性领域中的物质性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完全放开,由政府规制。政府规制是针对在一定时期允许存在垄断的领域所要进行的规制,包括自然垄断行业和少数非自然垄断行业。国家对资源性产品和垄断行业试图通过国家定价办法来进行规制,政府规制实施的效果表明,政府规制的效果并不理想。现实中往往是政府限价的垄断企业产品供不应求或服务质量低劣。针对政府规制和部门的垄断造成的低效率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地在自然垄断行业中掀起了“规制改革”的浪潮,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梯诺尔就是讲规制改革的。在科技进步和企业组织创新成果的推动下,某些受规制产业不再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例如固定电话被移动通信所代替。这使对相关行业的规制手段失去了现实的必要性。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也改变了自然垄断的范围。随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需求的扩大,企业内部的垂直一体化分工转化为社会专业化分工,有相当部分环节不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针对某些产业环节适合于竞争而其他环节适合于垄断经营的混合产业结构,规制改革的主要走向是:放松管制、引入竞争,转向激励性规制。所谓放松规制,是指市场调节更有效率的部门退出政府规制。所谓引入竞争机制,是指让有效率的竞争者进入,把竞争机制引入自然垄断产业,可以提高规制部门的效率。显然,规制改革就是要把一部分被政府规制的要素放给市场去配置。例如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只是保留网络部分的垄断和国家定价,而把发电、电力设备生产、供电服务等环节作为竞争性环节交给市场定价。这样,政府定价范围就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同时赋予被规制企业以更多的确定商品价格或服务收费的自由度,使被规制企业更加趋于按商业原则经营。各种激励性规制方式使企业受到了利润刺激或竞争的刺激,对于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价格在各自的市场上形成,各个要素市场的供求决定要素的价格。以资本的价格利息率为例,马克思认为不存在自然利息率,利息率会作为市场变量发生变动。在市场上,利息率的高低与货币资本的供求相关。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市场利息率是由供求关系直接地、不通过任何中介决定的。”[3]412这就意味着在资本市场上,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高;反之,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低。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资本供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就有不同水平的利息率。“低利息率多数与繁荣时期或有额外利润的时期相适应,利息的提高与繁荣转向急转直下的阶段相适应,而达到高利贷极限程度的最高利息则与危机相适应。”[3]404其他要素的价格也是这样,由市场供求决定,例如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价格在其市场上形成,劳动力价格也要受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由此形成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能够准确反映各种要素的市场供求。要素市场供求决定的要素价格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二是不同质量的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以这种要素价格比例调节资源配置,对供求双方都起调节作用:一方面要素的需求方依据由市场决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例,对投入要素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以最低的成本使用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要素的供给方增加相对稀缺的要素供给,减少相对宽裕的要素供给,提高供给要素的质量。由此全社会的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因此,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要求逐步取消要素价格的国家定价。

三是完善要素报酬机制。要素价格在市场上形成落到实处,就是其决定要素所有者得到的要素报酬。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实际上是要素使用者分别给要素所有者支付报酬,企业和要素所有者能否分别从需求方和供给方对要素报酬作出反应,就看要素价格多大程度上反映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而且即使同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由于不同质而有不同的供求状况,优质要素更为稀缺。这就有个优质优价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在收入分配结构中得到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就是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要素报酬有三个含义,一个是按照要素的投入来决定报酬,二是按要素的贡献来决定报酬,三是按照要素的市场供求来决定报酬。要素报酬应该是这三方面的综合。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对要素报酬起着决定性作用。各种要素的供求状况以及由此决定的要素价格必然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市场对各种要素的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市场评价成为要素报酬的客观依据,也就是通常说的物以稀为贵。以此评价标准形成企业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收入结构,对要素配置效率有明显的效果。一是企业依据要素供求结构确定要素报酬比例,从而形成有效的要素组合。现阶段不仅仅劳动力是私有的,其它生产要素如物质资本、技术、管理等有相当部分也是私有的。这些要素相比劳动要素都更为稀缺。对企业来说,用多少资本,用多少劳动,用多少土地?这些要素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相互替代,这就有一个最有效率的要素组合问题,资本价格太高,那就少用资本多用劳动,土地价格太高,就少用土地多用资本。二是依据企业对高质量要素的需求促进要素质量的提高。由于同种生产要素有不同的质量,由此产生的要素价格也不一样。例如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具有更高人力资本含量的企业家更为稀缺,其报酬必然更高。企业依据不同质量的要素支付报酬,对稀缺的优质的要素给予高的报酬,不仅能把稀缺的要素充分动员起来,还能促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优质稀缺资源的供给。

三、保障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市场秩序建设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理论对市场秩序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的。最早的市场理论是强调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秩序,后来的理论发现,市场完全竞争是不存在的。就如萨缪尔森《经济学》中一个注解所说,那种完全竞争的市场只有维多利亚王朝时才存在一会儿。市场不完全竞争是常态。后来理论又进一步发现,不仅竞争是不完全的,市场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后来的交易费用理论又说明,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现实中的市场不仅仅是竞争不充分,也可能存在“血拼式”过度竞争,现在“血拼式”过度竞争比比皆是,大家互相之间竞相压价,采取各种各样零合的竞争手段,竞争都很残酷。如果竞争那样残酷,那样血拼,竞争费用那么高,还不如搞计划经济。因此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开始转向建立有秩序的竞争。只有竞争是有秩序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成本才是最低的。

市场经济理论范式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原来的市场经济理论范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选择理论,要素市场化配置都是强调优胜劣汰的选择。在信息经济学产生以后,产生了新的理论范式,就是激励范式。针对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的经济行为,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强调激励机制。我国现在讲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要把这两个理论都用起来:一是要讲选择,强调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二是要讲激励,面对信息不完全的市场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克服各种机会主义行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秩序是市场机制的充分并有效运行。其前提是消费者**、机会均等、自由竞争、企业自主经营、资源自由流动。在这种市场状态下实现市场对资源有效配置就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一是等价交换机制的作用,其关键的制度安排是在价格上体现公平交易;二是信息机制的作用,产生横向信息反馈,其关键的制度安排是买卖双方自主决策;三是竞争机制的作用,其关键的制度安排是充分竞争,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不承认其他权威;四是风险和利益机制的作用,其关键的制度安排是经济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风险。由于这四大机制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就最为有效,我们说要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秩序,关键是要使市场经济这四大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按此要求,针对我国的市场现状,实现有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市场秩序建设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培育自主决策的市场主体

企业自主决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流动的自主选择。在市场经济中要素基本上是被资本带进市场的。要素怎么进入市场,怎么自由流动,是在资本流动的自由选择中实现的。资本自由选择有两个条件:第一,需要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政府审批和准入的制度性限制就阻碍资本的自主选择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实施负面清单的准入制度,并且负面限制范围越来越小。第二,需要有效的资本退出机制。存量资本日积月累,如果没有退出,进入市场的要素一定是有限的。这涉及市场对存量结构调整的调节。需要两个方面机制建设:一是强化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促使束缚在低效率企业中的各种要素退出该企业后进入市场。其机制包括建立企业破产制度、企业出售和被兼并等。二是灵活的资本市场退出机制。这对支持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特别重要。风险投资在资本市场及时退出,可以使风险投资源源不断。相应的科创板之类的资本市场建设就非常重要。

(二)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任何游戏都有规则,市场交易也不例外。只有规范有序的市场配置资源才是有效的。建立市场规则也就是规范市场秩序。这是提高市场调节效果、降低市场运行成本的重要途径。相关的规则,第一是公平竞争。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公平交易,规则公平。我国目前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不平等待遇,一方面民营经济实际上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国有企业的运行不如民营经济那么自主。二是存在市场垄断,其中包括相当多的属于计划经济残余下来的行政垄断。三是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种优惠和倾斜政策。有优惠就有歧视,政策不一视同仁,部分地区、部分企业获得某种优惠和照顾,造成竞争机会不公平,由此弱化市场机制的调节效应。第二是规范市场行为。一是定价行为规范。价格放开不等于定价可以随心所欲。定价中的垄断性行为、倾销性行为和牟取暴利的行为都应得到限制,以免价格的暴涨暴跌。二是竞争行为规范。竞争中出现的欺诈、串谋、虚假广告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都可能造成过高的竞争费用和交易成本,并导致低效率。三是增加市场透明度,市场的公开透明要求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信息不完全,独享信息的一方可能垄断和操纵市场,市场交易就达不到双赢。从社会来讲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强制市场参与者披露信息,政府也要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产能规模、技术水准、市场需求等信息,由此从社会范围降低信息成本。基于上述市场规则就提出市场监管体系问题,不仅需要市场自律,也需要他律,主要是市场立法和政府监管。

(三)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

要素在统一开放的而不是在封闭的“条条块块”的市场配置才有效。统一市场可以从多角度作出规定:一是从产品和要素的流动性规定,统一市场意味着在市场上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自由流动、产品和服务自由流动。二是从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地位规定,统一市场是指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类市场并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三是从市场规则规定,各个地区的市场体制和政策统一,各个地区市场按照统一的规则运作。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而且存在自然经济的残余,因此,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统一市场并没有形成。在改革进程中已有的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地区发展政策又强化了地方利益,由此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壁垒,阻碍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统一市场建设突出在三个方面:一是打破地方保护,打破地方政府对本地处于劣势的产业和企业的保护。二是打破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类市场。三是打破城乡市场分割,建设统一的城乡市场。其路径涉及提升农村市场化水平,完善农产品价格在市场上形成机制,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

(四)降低市场调节的成本

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竞争局面已经形成。按理说,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该有明显提高。可是现实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但没有提高,还有下滑的趋势。仔细分析便可发现,竞争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竞争作为提高效率的手段,本身也有费用,企业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出现严重的无序竞争、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甚至“血拼”,造成了过高的竞争费用。膨胀起来的竞争费用严重地侵蚀企业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免要提出一个问题:竞争费用这么高,竞争是否还值得?因此,对竞争也要作费用和效用的分析。如果竞争费用过高,高于竞争所产生的效率,这种竞争就是划不来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已经发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有成本的。其中包括:交易成本,即寻找市场、寻找真实价格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签订和监督契约的成本等。信息成本,由于信息的不确定、不完全,获得信息有成本,就有可能产生搭卖、互惠、垄断、搭便车、舞弊等不正当交易行为。分散化市场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广告费用和竞争费用。交易费用以及贸易伙伴的不可靠带来的费用足以高到使人们对分散化完全丧失信心的程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1977年在他的《经济学展望》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了现代市场经济同瓦尔拉斯和马歇尔描述的市场经济有明显区别,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市场不再是“原子型市场”、由于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垄断性企业控制了市场,垄断企业内部的计划性会带动它所控制的市场的计划性。(2)没有组织的市场已经被有组织的市场代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指出,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固有的制度性成本。现实中企业之间不仅需要为寻找市场支付成本,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需要支付成本。通过并购之类的产权制度安排,企业代替市场,就能降低交易成本。这也是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显然,降低市场调节成本的重要路径是建设有组织的市场,促进企业集中。在这里不反对企业间合并形成垄断组织,但反对垄断行为。

(五)完善产权保护和流转制度

十九大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大改革重点即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保障市场秩序的基础,是保障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也是保障市场预期的基础。有恒产者有恒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建立在有效的产权制度基础上的。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易就是所有权的交易。任何商品(包括资产)只有在产权界定清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交易,市场机制也才能发挥作用,资源才可能获得有效配置。产权被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市场调节中决定为谁生产就是指各种要素的所有者在社会总产品中凭借所有权获取的收益。各种要素的收益取决于在各自市场上的供求状况,由此实现市场所配置的资源最有效率的组合。为什么市场主体能够服从市场调节,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产权利益与其市场行为相关。现实中经济行为同风险与收益相挂钩,最致命的风险是产权丧失,最重要的收益是财产增值。产权制度安排具有降低市场配置资源成本的功能。在已有的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十九大提出完善产权制度要突出产权的有效激励功能。对经济行为者所谓的激励,通常讲的是收入的激励。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财产权利的激励是更为重要的激励。产权激励是市场经济最强大的动力源,产权的界定、配置和流转具有更强更有效的激励。产权激励制度把人们经济活动的努力和财产权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经济活动的风险和财产收益联系在一起。这是稳定持久的激励。中国改革成功得益于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激励。

产权的有效激励所要求的产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涉及以下内容:首先是严格保护产权。保护产权要以公平为核心,全面保护,依法保护。其次是产权流转。产权流转一般在入股企业和产权交易中进行。产权流转基本上是指存量资产的市场配置。这就有个资产价值的准确估价问题。根据实验经济学原理,在卖者和买者集中的市场上交易的价格更为准确。这意味着产权进入公开市场交易比私下交易对产权价值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尤其是公有产权与私人产权交易时公有产权往往被低估,原因是公有产权没有得到自身财产利益的关心。这表明产权在规范的资本市场流转最为有效。这也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内容。第三是产权的安全性,指的是入股和交易的产权必须是安全的。就如诺思所说:“私人所有者之间通过市场契约转让的产权必须是排他性的权利。这种权利不仅必须是可度量的,而且必须是能行使的。”[8]38如果入股或购买的企业债务缠身,股价再便宜,也会因承接过高的债务而难以行使所获取的产权。根据以上分析,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基于以上有效激励的产权制度要求,必须明确国家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职能:国家不只是保护国有资产,而要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

总的来说,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系统工程。市场配置资源要能达到效率目标,关键在于市场整体有效。市场有效的关键在市场秩序和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较为严重,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推进以市场整体有效为目标的市场秩序和规范建设。其中包括:建立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基于信息不完全建立克服机会主义行为的体制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等。所有这些都是当前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也是市场配置资源有效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8.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4.

[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8.

[5]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36.

[6] 金墉,诺曼·劳亚.生产率增长:全球模式、决定因素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中国经济报告,2019,(4):58-92.

[7] 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72.

[8] 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