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简单的压低速度,而是要转变GDP增长的方式和基础。关键是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发展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发展方式。理论和实践都将证明,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可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
这几年来我国许多地区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创造了新鲜的经验。这些成效和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可以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和切入口。
人们往往把转变发展方式与降低GDP的速度联系起来,以为转变发展方式就是降低GDP速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转变发展方式存在着抵触。实际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简单的压低速度,而是要转变GDP增长的方式和基础。关键是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发展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发展方式,这就是哲学上的有破有立。理论和实践都将证明,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可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必要性是,现有的资源容量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要寻求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根据创新的最初定义,创新是要素的新组合。也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无形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就形成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对物质投入推动的替代。各种物质要素经过新知识和技术的投入提高了创新能力,就形成内生性增长。显然,创新驱动可以在减少物质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另一个必要性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低水准、缺乏国际竞争力,必须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根据竞争理论,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关乎国家竞争力,因此成为我国创新的着力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是简单的下哪个产业,而是要有创新的新兴产业来带动。过去每一场新科技革命都是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我们只能是实施跟随战略。跟随发达国家之后通过学习和引进发展的高科技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成熟技术,发展的新产业也可能是国际市场上开始产能过剩的产业。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没有理由再错过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会,需要依靠科技和产业创新,占领世界经济科技的制高点。产业创新不仅涉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也涉及传统产业的创新,例如现有的化石能源产业创新清洁技术实现清洁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再一个必要性是,我国正在推进的工业化伴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再加上世界范围高的碳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异常,所有这些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必须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环境污染,减少炭排放,不是一般的控制和放慢工业化进程,而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技术,开发低碳技术、能源清洁化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显然,这些创新的绿色技术得到广泛采用,实现对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和技术的强制淘汰和替代,就可以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有参与全球化经济的考虑,就是改变自己的外围地位。长期以来,世界经济的中心一直在美、德、日等发达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外围。其突出表现是,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以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换取发达国家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且世界市场的中心在发达国家。这种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格局能够获取一定的贸易的利益,但不能改变自身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和市场的依附地位,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我国的这种外围地位实际上是在为发达国家“打工”。当我国成为经济大国后,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改变自己的外围地位。这就是参与全球化经济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从而由外围转向中心。所谓竞争优势,是突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所谓中心,是强调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增长极作用,成为世界一定范围内经济增长的中心。按此要求,我国要在创新中培育自身的中心地位。首先是科技创新中心,只有在科技方面占据优势,才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是由科技地位决定的。因此科技创新的思维不是引进,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入世界科技的前沿推进科技创新,在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领域取得突破,以奠定我国的科技创新的中心地位。其次是产业创新中心。不只是创新在当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求这些新兴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说是大国经济所特有的优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变。我国目前的技术进步模式主要还是加工代工型,技术模仿型。这种模式的技术进步基本上属于国外创新技术对我国的扩散,创新的源头在国外。采用的创新的技术,是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在我们这里。因此至多只是缩短国际差距。特别是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他们会在“中国***”的幌子中竭力打压中国的经济发展。其对中国的高技术封锁和贸易摩擦会明显加大。这就逼着我国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业。
创新的完整概念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三重概念。创新是指新发明第一次引入到商业中去的全过程。这意味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的技术进步模式应该是自主创新型的,目标是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由于我国现阶段科学研究水平的国际差距比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小,再加上科学和知识的国际流动性比技术的流动性强,因此推动科学和技术创新互动结合,由技术创新向科技创新提升,就可能在许多领域得到当今世界最新科学技术的推动。
以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涉及创新体系的建设。OECD在总结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因此,创新是不同参与者和结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把这些看成一个整体就称作国家创新体系。服从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着眼于原始创新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考虑,国家创新体系固然需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自主的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但不能限于此,必须跳出企业范围,需要关注科学发现和科学发现成果向产品和技术的转化过程。创新所要求的要素的新组合不仅仅是企业对已有要素的组合,而是要对创新的三方面工作(科学发现工作,对发明成果进行转化工作,采用新技术)进行新组合。这就是对产学研的新组合,形成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创新,重要的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因此对自主创新的要求不只是新发明在某个企业那里转化为新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创新成果及时地在全社会推广和扩散。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不同于物质要素,其使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因而创新不排斥新知识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只有当全社会都能采用自主创新成果时才能谈得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根据熊彼特关于创新即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就可以推动创新成果的扩散。除此以外,创新成果的全社会扩散机制还涉及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将新知识新技术数字化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信息社会”。二是通过促进公众接受多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掌握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学习型社会”。
创新能否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抓手,前提是制度创新,已有的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能够较好地解决提高效率问题,但不能有效地推动自主创新,不能在制度上解决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由此提出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突出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单纯的竞争机制只是解决创新外在压力,不能解决创新的内在动力,更不能解决连续创新的动力。创新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垄断和独占创新收益,可以使创新者的创新成本得到充分的补偿。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垄断不仅可以克服对创新成果免费搭车的行为,还可增强创新动力。其次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创新面向市场可以使创新成果具有商业价值,但创新不能没有政府的积极作用,原因是创新成果具有外溢性和公共性的特征。政府作用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自主创新的引导性和公益性投资。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形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三是为创新成果的采用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强制措施。这说明,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政府的推动和集成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