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新时代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22 浏览量:19

来源:经济研究

现代化可以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十九大明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的中国方案隐含着新时代现代化理论的一系列重大创新。

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由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决定的。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又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矛盾。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即将建成,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即将全面摆脱贫困。与此相应,我国长期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基本上得到解决。在此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就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只能靠社会主义现代化来解决。主要说明因素是,解决了温饱并且全面达到小康水平以后,人民产生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个阶段就相当于经济成长阶段中的“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说到底就是其生活现代化的需要,人民的现代化需要只能由现代化的发展来满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看收入,还有文化、精神、健康、生态等多方面的需求,根据十九大的现代化方案,在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要使人民生活更为宽裕,而到全面现代化时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共同富裕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为了推动发展突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现在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明确由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转向让大多数人富起来的要求。这就有个平均数和大多数的概念,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达到平均数水平,就可以避免平均数掩盖的社会差距。其内涵是普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逐步使其达到大多数。在这方面十九大的安排是,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而到全面现代化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显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的过程。无论是哪些现代化指标都要以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体现。

二、新时代的现代化是赶超发达国家

现代化并不是新名词。在相当长时期一直是用来描述发达国家现代增长的历史进程的。后来的各种关于现代化的定义都是发展中国家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作为蓝本的。其所达到的现代化水平和走过的道路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参照系。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总的来说,已有的现代化理论,指的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赶先行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于是就有中等发达国家和高度发达国家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追赶目标之说。

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上述现代化定义是否适合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的发展实际。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第一,当我国进入新时代时,社会生产能力并不是过去想象中的那么落后,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尤其是在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不只是跟跑,而是进入了并跑和领跑的阶段。这意味着现代化不是在发达国家之后亦步亦趋,与其说是追赶,不如说是赶超。第二,中国新时代的现代化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优势。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要求贯彻在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国家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往往伴有现代病:两极分化,城市拥挤,农村凋敝,环境污染,等等。显然,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能完全仿效西方现代化模式,一开始就要防止和克服这些现代化病。只有体现社会主义要求的现代化,才能解决我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三、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赶超

上世纪50年代的超英赶美是大跃进,不切实际。进入新时代后提出用两个十五年时间赶超发达国家的动力是创新。

前一时期关于现代化讨论中有的学者总结发达国家经过了两次现代化,第一次是工业化,第二次是信息化。由此给发动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国家提出的课题是,是否也要顺序经过这两个阶段,即先工业化后信息化。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的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并非都是跟随先行现代化国家亦步亦趋实现现代化的。只要是抓住最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会就能一跃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英国抓住第一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现代化;以电气化第二次产业革命为代表,发生在欧美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现在第三次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甚至产生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化、数字经济等新科技和产业。我国过去落后的原因在于,过去的几次推动现代化浪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是与中国擦肩而过。现在我国所面临的现代化关口就在于不能与正在兴起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失之交臂。抓住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现代化就可能在现代化上实现跨越。因此,中国的赶超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就在创新驱动,也就是以科技创新来驱动现代化。正因为如此,十九大确定的现代化蓝图都把创新型国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新时代的现代化如果定位在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赶超,就不能再靠引进和模仿别人创新的科技来实现现代化(这是过去所推崇的后发优势)。需要直接瞄准国际最新科学发展进行自主创新。具体有三方面要求:第一,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起跑线进行创新。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所指出的,科技和产业的“时代划分是以许多国家所共有的创造发明为依据的。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条特殊真理”。你研发新能源我也研发新能源,你研发人工智能我也研发人工智能。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基础研究要进入国际前沿,产生处于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这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正因为如此,十九大报告对基础研究极为重视,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第三,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解决好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建立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机制。

四、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

发达国家当年的现代化是在工业文明时代推进的,资源环境的供给相对宽松。尤其是当时地球上有很大一部分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是其附属国或殖民地,先行国家可以无所顾忌、无障碍地高排放并掠夺国外资源来支持其粗放方式的工业化。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习近平所说的,“人类社会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贫困的时期,由于对生态系统没有大的破坏,人类社会延续了几千年。而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三百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

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由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现代化已经没有先行国家当时那种资源环境,不仅是物质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环境资源的供给也有严厉的约束。虽然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已经注意到可持续发展问题,但长期的过度开发所遗留的环境和生态破坏问题在全面小康阶段不可能完全解决,必须在推进现代化阶段在根本上解决。因此,生态文明时代的中国现代化一开始就要有生态文明的目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现代化水平。生态财富同物质财富一样重要。新时代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国家所走过的浪费和掠夺资源的现代化道路,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因此,十九大报告把第二个一百年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原先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基础上又加上“美丽”的要求,并且要求在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文明发展的道路,基本要求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基础上,推进生态现代化的进程。

基于上述赶超发达国家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创新,还涉及一系列的创新,例如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克服城乡二元结构的乡村振兴战略等。所有这些都可归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②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50、251页。

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