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既是其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其时代化的过程。作为由此产生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与时俱进,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理论。
研究使命和任务的时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研究使命和任务等方面的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代化与其肩负的时代使命直接相关。马克思在他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创立的经济学,历史使命是推翻当时的社会制度,因而其基本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所预见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在时间上继起的两个社会。而现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世界上并存。这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代化面对着这样的事实:一方面,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有共同的经济活动背景,许多经济组织形式、运行方式、规则和秩序互相影响和借鉴;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经济存在着竞争。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代化的任务不仅包括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包括寻求增强社会主义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代化是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所阐述的未来社会基本特征或基本规定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但仍然需要我们根据具体实践进行理论创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马克思当时预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实践中不能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的一些具体论述;另一方面,马克思只论述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而没有也不可能具体阐述未来社会的经济体制。我们在现实中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代化的过程。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消灭私有制,其理论前提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入口。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以国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单一的按劳分配;等等。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对这种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论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时有明确的物质基础要求。首先,马克思在说明建立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经济时特别指出,“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其次,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时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第三,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指出,高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条件。这些论述都把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新的生产关系的存在条件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基础。
然而,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仅生产力落后,而且生产关系上也存在落后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时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消灭了各种前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因此社会主义只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小生产等各种前资本主义私有制还存在。这就相当于马克思当时针对相对落后的国家所说的,“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
所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我国实际,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这不仅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发展决定的。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们需要经过这个阶段完成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可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代化的重大成果。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有了时代化要求,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社会主义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而在这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提了出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强调,不能只讲发展生产力,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了。所谓解放生产力,就是根据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推进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所谓发展生产力,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把党的中心工作转向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面对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分析,因而分析的重点是生产关系;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时代化。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时代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其主要矛盾和本质要求所决定,发展社会主义首要的是寻求发展生产力的动力。
首先,靠调整生产关系寻求发展生产力的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首先要从调整所有制关系中寻求。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意味着要将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调整为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因而,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建设新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寻求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目的是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力。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关键是为其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为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不仅提供了竞争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实现了突破后,包括股份制在内的混合所有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从企业外部发展到企业内部,由此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显著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其次,靠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发展生产力的新动力。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即基本经济制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在经济运行中寻求发展生产力的新动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阐述的市场经济原理就可以得到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设计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调控市场针对的是市场机制的缺陷:一是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如解决市场调节无力解决的宏观经济均衡问题;二是克服市场调节的负面效应,如克服由于垄断等原因而产生的效率下降问题;三是克服市场调节产生的两极分化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活力和效率,又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代化的伟大创造。
二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因为在他预见的未来社会中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只有劳动要素属于私人所有,相应地就要实行按劳分配。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劳动以外的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可以属于私人所有,因此,收入分配制度不仅要刺激劳动效率,还要刺激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投入和效率。相应的分配体制就是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非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目标是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种要素创造财富的活力充分迸发。非劳动因素参与收入分配,并按市场原则进行分配,这是市场经济要求的体现;在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要求的体现。
三是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关系发展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应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提供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机制,由此产生的发展动力是明显的。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就会阻碍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