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良:制定区域规划 消除发展障碍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07 浏览量:23

来源:胡国良 2021-01-26

推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在尊重长三角经济区各自利益主体的前提下,构筑一个兼顾各方利益、按照各地产业优势发挥各地自然禀赋的包容性发展机制。要在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基础上,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化的区域规划、产业要素分工条约、法规,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督执行机构,消除阻碍一体化发展的各类障碍,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试点跨区域经济合作开发区,寻求跨行政区的结合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要破除区域割据和无序竞争。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尊重彼此利益,实现共同繁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建立跨区域经济合作开发区。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股权合作模式,实现产能的高效利用。二是完善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分税制模式,让产业转移方和产业承接方通过事先协议约定,分享合作期间的税收,达到合作双赢的效果;三是合作地双方政府通过协商,将“飞地”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固定化,定期交给所在的政府财政部门,此外,在人员就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方向协调上取得一致,在上述基础上,实现跨区域经济合作区建设试点。长三角区位相邻、文化相近、产业协同性强,近年来长江南北两岸沿江高速迅速改善,苏南、苏中与上海已经进入一小时经济圈,江苏综合商务成本远低于上海,劳动力素质高,以产业链共建为路径,以开放合作的模式充分吸纳外部力量,创造互促共赢局面,使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上的各方发挥产业的关联效应。构建跨区域项目合作平台,以项目引导合作,合作方式尽管可以多种多样,但以产业链为基础,实现产业共生发展,尤其是推进江南江北产业融合发展,是长三角跨区域经济合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借助5G与大数据技术,推进大项目产业合作平台发展。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一个重要原因是各方在利益分割面前难以达成协议。随着5G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快速传输、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借助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实现利益分配成为非常容易的事。当前形势下,要深化长三角区域借助5G与大数据技术,推进大项目产业合作平台的发展,关键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体制转换,取消阻碍长三角一体化的过时的行政机构和收费平台。二是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利用网络渠道获取长三角区域内企业、投资人、招商机构对产业的需求和信息反馈。“大数据”平台建设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动力,构建跨区域多领域多层面的大数据项目合作平台。

苏浙皖沪联合,打造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区。长三角区域不仅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也是科研力量最集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最多的地区,拥有张江科技城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此外,长三角区域还是我国高科技园区数量最多、园区质量最高、高科技成果最为卓越的地区。不仅如此,长三角区域是我国制造业最发达、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地区。所以,长三角要借助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发挥苏南、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研究规划建设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圈,打造长三角区域科技生态圈。江浙皖沪联合,共同推进国家赋予的各项重大试点任务,相互借鉴共享改革成果。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能否利用好上述科技资源,能否将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成果和先进生产力,关乎长三角经济区的长远发展。为此,江浙沪三地亟待整合资源,打造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以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突破口。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有赖于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区域虽然交通便捷,但长三角区域枢纽经济没有形成,和立体化的交通体系相配套的交通梗阻仍然存在。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枢纽经济发展也存在结构性不平衡。萧山、禄口、浦东国际机场运力严重过剩,而同一时期长三角区域绝大部分地方机场运力又严重不足,内河运输和远洋运输同样存在运力不均衡的问题。导致物流运输结构性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所以,从发展枢纽经济的角度出发,大力提升长三角区域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对于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为必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借助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打破地区、部门、层级的信息壁垒,促进数据信息与交通等基础设施产业的融合和共享,率先实现长三角地区交通、信息、政府服务的互联互通,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实现跨区域的国际产能合作。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其发展视野、发展空间不应该局限于长三角区域,“一带一路”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和政策空间,应该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叠加于“一带一路”发展,实现跨区域的国际产能合作。跨区域合作的主体是企业,重点是产能释放和技术引进。长三角区域是全球制造业基地,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这些过剩产能行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却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有和中国的高端制造业相配套的先进技术,通过引进项目,在合作生产的同时引进我国欠缺的技术和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