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迅速地发展为“世界工厂”,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依靠在出口导向战略下依附性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代工生产模式。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全球价值链的主导企业通常都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而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只能在纺织、服装、制鞋、汽配等初级要素密集型产业进行国际代工。实际上,这种依附性嵌入模式根植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国内需求和供给的“双弱”国情。首先从国内需求来看,由于收入分配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国内消费需求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国内需求疲弱的直接后果就是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贸易,中国本土的产业链循环则被严重地阻断。从国内产品供给来看,中国制造业表现出严重的低端产能供给过剩,而在关键零部件生产、核心技术产业占比、产品质量等产业高级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在国内需求和供给“双弱”的情形下,内需和出口形成了结构性背离。这种背离是造成大量的本土企业被牢牢地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关键原因。那么,如何化解内需与出口之间的结构性背离呢?本文认为,答案就在于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换言之,中国经济要实现自主可控的产业升级和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外需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上进行简单的国际代工,而必须回归到基于国内需求和本土市场培育,以动态比较优势实现技术和市场的双重追赶,建立起“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
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界定
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从词义分解来看,至少包括了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内需的含义,第二层是内需主导型(战略)的含义,第三层是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含义。因此,本部分接下来将依次进行分析。
(一)内需的概念
本文所指的内需是从需求主体的角度来看的,表示“来自国内的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因为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要么来自国内市场主体,要么来自国外市场
主体,它反映了有效需求主体的国内外差异。在这种经济需求面分析之下,内需直接体现为国内市场主体的国内消费、国内投资以及进口需求,夕外需则直接体现为出口。由于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解释指出,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夕卜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因而支出法GDP中的消费需求已包括进口需求。这样,内需就等于消费与投资之和,总需求就等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项的总和。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测算,中国内需率(即内需与总需求之比)在2006年达到最低的72.5%,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这段时期,内需率处在较长的历史低位阶段,而且也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幅度。这说明,在出口导向战略下快速增长的外需对内需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挤占效应,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很明显的出口依赖特征。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呈现长期的疲弱态势,中国经济增长寻求从出口导向到内需导向的战略转变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内需主导型战略的概念
内需主导型战略的本质内涵就是依靠国内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为主导,虹吸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为己所用,以促进国内产业和经济的创新发展。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国内人口规模、城市化进程等都无一不显示出巨量的市场潜能。当国内市场主体的这种潜能被激发并形成有效需求时,中国经济完全能够以内需为主导实现创新发展。一方面,大国经济的内需市场具有“规模效应”,能够虹吸全球创新要素在国内形成集聚,既服务于传统制造业升级,也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育。另一方面,大国经济的内需市场还具有“竞争效应”,能够促进产品或服务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既有利于契合当前的个性化定制潮流,也有利于避开与发达国家的同质竞争,从而攀升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但内需主导型战略并不意味着国内市场循环对国际市场循环的替代。因为从功能上说,扩大内需并非是对外需的完全替代;相反,二者存在互补关系。那些具有国内市场效应的生产部门,将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产生新的成本优势,从而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引致了外需。随着全球化市场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产品、服务、要素等在国际间的流动极为频繁,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而言,仅仅靠内部动力走向现代化并不现实,而是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在与外界的交流和碰撞中汲取更多的持续增长动能。
(三)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内需主导型战略下,依靠强大的国内有效需求建立起的“以我为主”的全球化产业分工组织机制。其中,强大的国内有效需求是建立起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因素,这表明能够建立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经济体必然是大国。一方面,因为只有大国经济才具有规模性、内源性、多元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意味着大国经济可以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获得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等国家竞争优势,而这些国家竞争优势是本土企业成长为全球价值链“链主”的重要支撑条件。这种利用国内市场的拓展来实现全球价值链主导和控制地位的经济成长模式,也有利于绕开作为在位者的发达国家所发起的直接挑战和冲突。另一方面,对大国经济而言,虽然依附性嵌入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体系,能在短期内促进出口驱动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大国的经济体量巨大,若没有自生的需求-供给循环,那么过度依赖外需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经济结构加剧失衡。中国经济近年来所表现出的重大结构性失衡现象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因此,中国作为典型的大国经济,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是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最优选择。
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特征
与中国经济过去所参与的全球价值链相比,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具有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拥有自生能力。这种自生能力体现在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上,即由原动力与循环动力所构成的累积因果循环。其中,原动力是指国内市场效应所弓I致的现代部门在本国形成的产业集聚,循环动力是指现代部门的产业集聚又会反过来促进国内市场的增长。通过对这种基于国内市场有效需求形成的本土产业链良性循环的培育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差异化竞争和企业内生激励的重要作用,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经济能够在新型全球化中真正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双重追赶。
其次,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强调动态竞争。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是从横向视角强调了企业在价值链不同增加值环节上竞争行为的动态性。特别地,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主要呈现为主动型治理结构,在物流采购、生产、分销等低附加值环节则主要呈现为被动型治理结构。在这种二元治理结
构中,企业基于内需在国内市场中动态进入和退出,即通过协调机制和信息机制在全球价值链网络中实现“出围”和“入围”的动态转换。这种横向治理有利于促进本土企业在动态竞争中实现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成长为隐形冠军企业或跨国大公司型的“链主”企业,从而突破原有价值链的低端锁定。
再次,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重视大国优势。大国内需构成了一个国家显著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市场的容量决定需求引致型创新的容量,二是国内市场的成长支撑“链主”企业的成长。更具体地说,国内市场的预期需求和细分市场需求有利于催生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国内市场需求的规模和增长又将进一步强化这种竞争力;而且,国内市场将通过各种优势的整合,逐渐成长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发展核心产品和过程、研发关键技术的基地,这也是企业走向全球化竞争的平台。
最后,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拥有较长的产业链延伸,能够引致更深程度的迂回生产和专业化分工。这是因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嵌入模式是既嵌入“蛛形”生产过程实现功能升级,同时又嵌入“蛇形”生产过程实现链条升级的网络型嵌入模式。从嵌入“蛛形”生产过程实现功能升级来看,以专业化市场为依托的本土产业集群是其最重要的空间和产业载体,它能够有效协调本土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利用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双边市场效应,向国内市场延伸产业链。从嵌入“蛇形”生产过程实现链条升级来看,其线性特点要求本土企业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转换和重构,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必须依靠大国内需市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品牌市场能力、与合约制造商的协调能力,进而发展成为全球价值链“金字塔”顶端的领导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本土企业能够主导全球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从而极大地延伸全球价值链中的国内产业链。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即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区别,这对于界定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特征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来,随着价值链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国内价值链的概念引起了较多的关注。然而,国内价值链虽然强调了国内市场循环的重要性,但其与全球价值链仍是被当作相互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因而无法解决国内市场循环与国外市场循环的关联缺失问题。一些有关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在总体层面上是负相关的,在空间区域层面也表现为沿海地区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增加值供求关系最为紧密。与此不同,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特征表明,其有利于将国内市场循环和国外市场循环有机结合,进而化解内需和出口之间的结构性背离。因此,内需主导型
全球价值链并非是国内价值链的同义变换,从某种程度上讲,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是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综合。
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启示
中国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启示是:摒弃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全球价值链依附性嵌入,转而在需求联系的国内产业链循环中,促进企业以动态比较优势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双重追赶。这需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协同发力。
首先,从微观层面看,应重视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从学理上讲,企业家的诞生是劳动分工深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但不同于显性的体力劳动,企业家精神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知识劳动,如企业家发明一种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或改造旧产品,利用新的产品渠道进行市场销售,甚至于对所在行业进行兼并重组等。显然,企业家精神是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为企业家在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利用市场机会的能力、协调专业化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均具有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促使企业家不断尝试新构造和新要素的组合以优化资源配置,进而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技术与市场优势。对于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而言,企业家精神是推进全球价值链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最重要的微观动力。
其次,从中观层面看,应注重维护国内市场的产业平等竞争。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行为必然受到所在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结构主要通过包括集中度、进入和退出等在内的竞争效应影响市场绩效。从理论上讲,市场盈利强调产业竞争的不完全性,但如果竞争不完全性源于政府过度干预导致的结构性扭曲,那么国内市场的产业竞争效率就会遭到极大的破坏。过去长期以来,受传统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影响,中国民营经济所遭受的不平等竞争就表明了这一点。民营企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但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条件却很不平等,表现在税费负担、融资条件、享受的公共服务、政策歧视等方面。不可否认,这种不平等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中国经济过去的非均衡增长,然而,非均衡增长也伴随着严重的结构失衡,该模式已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不平等竞争只会加剧结构失衡,对于产业创新和升级极其不利。中国高铁的成功经验也表明,由若干家竞争性企业所形成的“可控制的竞争”市场结构,有助于提高竞争的动态效率。
最后,从宏观层面看,应不断优化政府的经济治理体系。在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构建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政府扮演的重要角色。实际上,政府是否干涉技术能力
和竞争优势的发展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干涉其过程。也就是说,国家竞争优势需要从低级生产要素导向转型到高级生产要素导向,但政府不能一味地强调补贴、保护等,而是应该更多地引导“钻石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发展,扮演信息提供者、竞争维护者等公共服务型角色。对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而言,政府角色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高质量的制度供给,依序扩大内需规模和优化内需结构,进而拉动本土产业链的创新升级。譬如,一方面,在“蛛形”过程的嵌入中,一旦以专业化市场为依托的产业集群经过自然演化而初见雏形,那么政府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在“蛇形”过程的嵌入中,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先进而挑剔的领先用户以优化内需结构,从而降低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对缺乏市场需求的风险预期。
总结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构筑起来的外向型全球化分工网络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重构,但这也为中国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条件。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是基于对国内市场需求潜能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建立起的“以我为主”的全球化产业分工组织机制。譬如,中国高铁的创新发展过程就可以理解为在国内市场的巨大运输需求的拉动作用下,将内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进而实现自主可控、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构筑过程,而且在国内市场效应的作用下,中国高铁也实现了向海外市场的输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拥有自生能力、强调动态竞争、重视大国优势和较长的产业链延伸,这些基本特征进一步表明,内需与出口的结构性背离能够在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中得到有效化解。
最后需要指出,本文虽然从理论角度重点分析了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以及政策启示。但限于篇幅,仍有一些重要议题未能详细展开,比如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分析,涉及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原动力和基于本地知识溢出的循环动力所构成的累积因果循环原理;又如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分析,涉及本土企业在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中基于产品差异化和企业内生激励进行动态竞争的微观机制;再如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实现路径分析,涉及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在实践中的理论和实证依据。这些重要议题唯有留待后续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