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转型升级工程的阶段性成效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14 浏览量:16

来源:群众

转型升级工程是江苏省“八项工程”中的首要工程,也是基础性工程,它对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转型升级工程实施以来,恰好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江苏人充分发挥“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积极主动,逆势而为,扎实推进,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是需求结构的转型,即从外需为主向内需为主的发展转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单一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已经充分暴露出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急需要把这种开放模式转化为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的经济全球化模式,使经济发展进入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发展轨道。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江苏实行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出了“三个国际化”的对策并加以实施,即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产业、国际化人才。主要出发点是利用国际化城市的建设,积聚内需市场的吸引力,虹吸国际高级的、先进的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国际化产业,就是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江苏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尤其是内需提升产业水平和规模;国际化人才,就是吸收具有全球视野和理念、全球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三个国际化,是江苏转型升级行动的最重要的信号。

二是供给结构的转型,即从引进技术、学习模仿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转型升级工程在这方面主要亮点在于:一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尽快建立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落实产业链和价值链攀升的具体政策措施;二是提出尽快建设创新驱动省份的战略目标,并在教育投入和研发投入的强度、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等方面予以具体落实;三是制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录和具体政策,并以项目的形式给予具体落实;四是根据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导向,对江苏省2020年产业结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水平等做了具体的规定。

第三,空间结构的转型,即以提高密度和重组经济地理等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过去江苏的产业空间布局,主要是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分别制定。现在的产业布局与转型,则是根据各地比较优势确立相对独立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在国家战略的大范围内努力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隙。如包含苏南五市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包含连云港、徐州的东中西国家合作示范区、包含连云港、盐城、南通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宁镇扬经济圈等等。尤其要指出的是,宁镇扬位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范围内,江苏除了进一步强化“苏锡常”增长极外,还努力在地理空间上形成“宁镇扬”新的增长极,共同成为江苏发展中的“哑铃型”结构,形成支撑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力量。

第四,体制机制的转型,或者说主体结构的转型。“强政府”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特色。江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证实,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要从坚持走“强政府+弱市场”道路,逐步转向走“强政府+强市场”有效结合的道路,即除了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外,还通过经济转轨不断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市场失灵的地方,不是简单地通过引进政府调节的方式,而是通过不断地完善市场的方式去解决,如放松政府管制,着力完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只有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才通过政策解决或者引入政府来提高运行的效率,如基础设施领域和创新驱动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因此江苏的发展经验不是简单地由政府代替市场和政府去挤出市场。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直认为,不能把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我也觉得,那种认为转型升级与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矛盾的说法是错误的,转型升级需要一定的速度。一方面,转型升级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在保持一定速度中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转型不可以放缓速度,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实现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方略,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根据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丰富强化“八项工程”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与时俱进创新思路举措,确保“两个率先”不断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