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25 浏览量: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新局面和新思考,仍然要在市场取向改革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塑造政府和市场在各自领域中“双强”的经济体制。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由此产生了“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它是一个亟待破解的有着重要经济学意义和现实政策价值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世界奇迹,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胜利。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是市场取向改革推进不足或市场取向的改革推进过度的综合产物。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新局面和新思考,仍然要在市场取向改革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塑造政府和市场在各自领域中“双强”的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逻辑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坚持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其实就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这是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十九大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仍然是市场取向,而且是非常彻底的,既要纠正市场取向改革过度的地方,又要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不足的地方。过去两年,中共中央下发过两个文件,分别是《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都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和灵魂。对于财产权的保护,例如甄别和纠正一些冤假错案,给予人发展的信念。同时,今年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了给地方政府赋予一定的立法权。笔者认为,十九大之后,我国市场改革取向的方向仍然是坚定不移的,而且比过去更加强调竞争对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就是高质量竞争。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提炼,可以归纳的方向和途径很多,笔者简要概括说三点。

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民间、市场、企业家、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全体中国人民投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创业的热情。实际上就是把计划经济下,由少数人推动的发展积极性,变成整个社会的自觉的积极性。从而使全社会的生产性努力不断增加,分配性努力不断降低,把发展与民众个人的努力结合起来,大家都来投身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经济的效率不断上升。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发展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改革显然是艰难的、有波折的,但是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和态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才有了前面所讲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前进。

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否定自己,纠正改革开放的偏差,不断地给自己加压。这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前进,在给自己不断加压的过程中前进。在广东、江苏、浙江这些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种精神尤为可贵。

未来的改革,坚持的仍然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未来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过去我们一直侧重于纵向治理体系改革,现在需要高度重视横向治理体系改革。

横向的协调体系,在中国仍没有真正形成。过去改革的放权让利,都是沿着中央给下属部门放权,沿着中央部门给地方部门放权,一个是条条放权,一个是块块放权。条条放权就是表现在中央各个部门向底下放权,一直放权到基层政府。块块放权就是中央给地方放权,一直延伸到基层政权。这些改革都是必须的,但是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真正延伸到社会主体和民间,如何彻底激活民间市场和个人。

下一步进行的改革,仍然要坚持过去的一些正确做法,这就是在坚持这两种改革的同时,要增加横向放权。所谓增加横向放权,就是横向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就是把大量的社会权利分散到市场、企业、企业家、家庭、个人这些主体上去。比如说企业行业协会功能要增加,企业家功能要增加,个人决策功能要增加,从而给企业真正的放权,增加个人的权责利对等性。因此未来改革的方向,其实就是要坚持以横向放权为主的市场改革方向。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从过去的盈利性部门中退出,专司社会发展、民生发展,尤其是民生发展应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光是对物质的需求,还有对社会就业、医疗教育、安全、环境等一系列方面的需求。这些方面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社会发展和民生发展问题。这就意味着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应主要在经济领域当中发生作用,应该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包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好的教育、更安全的社会、更美好的环境等。只有在这一系列领域当中变成强政府,跟经济领域当中的强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所谓市场、政府双强的格局,这应该成为中国未来改革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