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低碳: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新约束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3-15 浏览量:16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后根本哈根时代,低碳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一大趋势。在此背景下,国际分工领域也正悄然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调整与变革。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低碳经济外部约束下,如何调整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重构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架构,成为了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当务之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张为付教授等历经四年潜心钻研、分析研究,最后完成了《低碳经济与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 后面简称《调整》) 一书( 商务印书馆2014 年版) 。全书在解读低碳经济下的国家博弈现状,分析培育中国竞争新优势的理论基础,提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调整三方面,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一、低碳经济下的国家博弈

        在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稀缺战略资源,各国对碳排放权的争夺本质上是对经济主导权的争夺。在此情境下,碳排放已由单纯的环境问题、科学问题延伸至经济问题、政治外交问题,甚至是全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①。于是乎,各国使出浑身解数,以谋求自身在碳排放问题上的话语权。在这场激烈的博弈中,最主要的两个博弈主体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博弈”②的焦点是碳排放责任认定及碳减排义务分配问题: 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发展权底线、维护“共同而有区别”原则③;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却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和大部分发达国家一样承担相同、定额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在《调整》一书中,作者借助有趣的经济学分析对这种博弈现象予以了解读,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对博弈双方的减排责任进行了厘定。

        1. 碳排放博弈复杂性的经济学分析———外部性视角④

        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从马歇尔到庇古再到科斯,外部性理论逐渐发展和完善,成为了经济学中用于解释市场失灵的一个常用理论工具。在《调整》一书中,张为付教授等从外部性视角出发对低碳经济下各国为争取碳排放权而进行的国家博弈的成因给予了解读。

        大气资源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各国的碳排放可以理解为对大气资源这一公共产品的使用。碳排放产生的利益由各国排他性独占,但碳排放产生的危害却由所有国家的同代人及后代人共同承担,这种收益与成本的非对等性必然导致各国对碳排放空间的过度使用。因此,碳排放的经济学本质属于边际社会成本高于边际私人成本的负外部性现象。同样,碳减排的经济学本质也是外部性问题,属于边际社会收益高于边际私人收益的正外部性现象———碳减排所带来的好处由所有国家共享,减排国不能获得其减排的全部收益,使得减排激励不足。外部性导致的碳排放空间的过度使用和碳减排激励不足,最终造成了碳减排博弈的复杂性。

        2. 碳排放博弈结果的经济学预测———博弈论视角⑤

        在现代经济学中,博弈论作为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对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调整》一书将各**国家争取碳排放权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多方利益博弈均衡的过程,通过博弈论分析工具的运用对低碳经济下“南北博弈”的结果进行了预测。

        在一次博弈中,作者认为,由于从碳排放历史责任和碳减排经济实力等多角度考虑,发达国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大国,而发展中国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国,因此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南北博弈”更类似“智猪博弈”的格局,博弈的结果可能是发达国家担责、发展中国家不担责。一次博弈中,博弈主体出于个体理性的考量会牺牲集体利益,无法实现全球范围的碳减排合作均衡。但现实中,“南北博弈”是一个重复博弈的动态过程。在重复博弈中,由于长期利益的存在,各博弈主体需要考虑其当前决策可能引发的其他博弈主体的后期报复,从而使得“南北博弈”由非合作博弈最终走向合作博弈。

        3. 碳排放责任厘定之一: 历史地看问题

        在传统国际贸易分工模式下,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间的水平贸易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为辅,发达国家间的水平贸易隐含碳泄漏⑥的消费责任可以对冲,结果是发达国家的消费福利增加而世界范围内的CO2排放存量增加⑦;而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垂直贸易的开展,使得CO2排放的消费者责任不可能实现国家间对冲,发达国家成为了主要的CO2排放消费主体⑧。从历史累计碳排放存量看,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历史累计CO2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累计CO2排放量的绝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其历史累积CO2排放量仅占全球累计CO2排放量的一小部分⑨。从当前的人均CO2排放量看,发达国家远高于发展中国家⑩,且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中的绝大部分属于生存碳排放⑾,而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中的相当部分则属于因超前消费或奢侈消费而产生的过度碳排放。

        4. 碳减排责任厘定之二: 全面地看问题

        从未来国际碳排放的发展趋势看,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CO2排放量将呈快速上升态势; 而发达国家由于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其CO2排放量将保持平稳或略有下降的态势。对此,作者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以打破全球碳平衡为代价实现自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达国家没有权利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发达国家应支持国际社会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碳排放权。另一方面,气候问题作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其解决刻不容缓,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5. 碳减排责任厘定之三: 科学地看问题

        难能可贵的是,张为付教授等在研究过程中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在碳排放责任的厘定原则上,作者以第三者的视角对碳排放生产者责任原则和碳排放消费者责任原则各自的利弊进行了评析瑏瑢。从减排效果看,后者优于前者: 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责任原则将诱使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或扩大进口的方式减少本国的碳排放责任,这将导致碳泄漏从而破坏减排努力,而消费者责任原则则不然。但从实施难度看,前者优于后者: 生产者原则与各国的**边界和环境管辖边界具有一致性,便于有关部门和机构进行统计和计算; 消费者责任原则则不然。而从激励效果看,二者互为补充: 生产者责任原则使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减排的直接动力和冲动; 而在需求拉动型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责任原则使得消费者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为减排提供间接动力。

        二、“全成本视角下的比较优势分析

        19 世纪早期,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该理论弥补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与分工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为国际贸易与分工的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学者们发现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缺陷,如只考虑了各方的静态利益而忽视了动态利益。除此之外,张为付教授等认为,仅考虑狭义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广义的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环境效益,也是比较优势理论的重大缺陷; 在研究国际分工时应把“全成本”概念引入到比较优势的分析当中去。

        鉴于低碳经济下环境成本的外部化,《调整》一书认为应该从生产成本到“全成本”拓展比较优势理论,从而为低碳经济下培育竞争新优势提供了理论基础。作者认为,在低碳经济时代,唯有将“全成本”作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在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的价格形成机制中充分纳入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在内的“全成本”,才能有效解决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和负外部性等问题,从而使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实现贸易增长、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序统一。

        《调整》一书的最大贡献在于: 通过对我国在国际贸易、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碳排放和区域梯度转移碳排放的定量分析,为将环境成本纳入比较优势分析,进而实现以“全成本”拓展比较优势奠定了基础。这对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分工新优势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通过对我国国际贸易、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梯度转移中的碳排放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也为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提供了政策理论来源。

        1. 我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

        《调整》一书首先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中国出口中隐含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进口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相对较慢,二者的差额目前已相当可观; 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呈现较高的行业集中度; 中国与欧美贸易中处于净出口隐含碳地位,而与周边亚洲国家贸易中处于净进口隐含碳地位;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较高的行业和国别流向集中度。

        此外,《调整》一书还分别利用SDA 和IDA 两种方法对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出口总量是促进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排放系数是碳减排的主要因素; 中国在向不同贸易伙伴出口时,隐含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存在一定程度区别。

        2.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研究

        《调整》一书利用2002 - 2007 年可比价格投入———产出表,以外商投资企业集中和污染强度较高的工业为例,测算FDI 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考察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为其他国家承担的碳排放量。结果发现: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呈增长态势,已成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呈现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我国承接国际转移所产生的碳排放相当部分通过出口被其他国家消费了; 承接国际转移出口中隐含碳排放集中于少数行业和贸易伙伴。

        3. 我国碳排放的区域转移研究

        《调整》一书通过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的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简称EKC 曲线) 后发现: 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实际人均GDP 与碳排放强度存在倒U 形关系,西部地区实际人均GDP 与碳排放强度存在着正U 形关系; 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已达到正U 形EKC 曲线最低点,东部地区平均再需12 年就能到达倒U 形EKC 曲线最高点,中部地区到达倒U 形EKC 曲线最高点平均还需18年。此外,我国不同区域碳排放呈现区域梯度转移的特征。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

        在低碳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经济的趋势下,我国建立在“低成本、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已不可持续。面对此种境况,在对低碳经济下的国际分工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之后,从低碳经济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贸易战略、引资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及配套的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出发,对在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提出了系统性的政策建议。

        1. 低碳经济下我国贸易战略的调整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转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加入WTO 之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通过融入世界经济价值链的创造过程中去,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与贸易中心。于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一个现实: 由于我国贸易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限制,我国出口碳含量明显高于进口碳含量,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其隐含碳净移入的迅速上升。随着低碳经济的逐渐到来和国际压力的逐步加大,如何降低我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净移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著者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转型升级; 二是,优化产品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优化内贸结构,加快中西部地区贸易发展。对于第三点的必要性,则是这样考虑的: 区域贸易的差异使得各地区为短期利益而过度竞争,影响了我国对外出口的健康发展,降低了我国在国际出口中的整体优势,平衡区域结构对我国出口贸易有着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2. 低碳经济下我国引资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通过承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这样的发展是有代价的: 发达国家出于避免国内较高的环境成本,规避国内对于“两高一资”行业13 的发展限制的考虑,常常会将高CO2排放产业转移到了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

        为了有效应对此种情况的继续发生,张为付教授等又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健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二是优化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外资策略。对于第二点,作者指出一个现象需要引起注意: 外商在我国西部的投资呈现很强的产业偏好,绝大部分投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过大,而这些行业又大多具有高耗能、重污染的特点④。对此,作者认为,政府需要运用政策和制度激励使外商投资的这种产业结构得以改变,如促进外商对于具有高产出、高就业、低消耗和低污染特点的第三产业的投资。

        3. 低碳经济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调整

        低碳经济下,我国除了要在争取碳排放权的国家博弈中维护自身的合理利益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自胜”,通过提高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与分工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此,作者认为应从四点着手: 一是实行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二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培育低碳经济下的竞争优势;四是提升我国低碳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4. 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制度保障

        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实现与维护需要良好的制度来得以保障。《调整》一书认为政府尽快把发展低碳型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 以战略规划推进城市低碳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碳交易平台;以国际化为手段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制度化为保障建立低碳经济机制。

        如今的时代是个竞争的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能够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如今的时代是个变革的时代,“变则通,不变则壅; 变则兴,不变则衰”,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使中国的大国战略走得更加从容; 如今的时代也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从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博弈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必然选择;如今的时代更应是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蓝天、碧水、远山、白云不应作为人类最纯真的幻想。

        注:

        ①④⑤⑦瑏瑢张为付等: 《低碳经济与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商务印书馆2015 年版,第49、56—58、60—65、102、31—35 页。

        ②由于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南半球,所以这里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称之为“南北博弈”。

        ③1992 年联合国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的核心原则就是“共同而有区别”原则。

        ⑥了得到某种产品,而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称之为“隐含碳”;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等形式把碳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的碳密集型产品,从而将其国内的碳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所谓的“碳泄漏”。见张为付等: 《低碳经济与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商务印书馆2015 年版,第41、45页。

        ⑧以中美为例,美国作为最大的CO2净移出国,2007 年CO2净转移出达到761.08 百万吨,相当于其该年度能源消耗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2%;中国作为最大的CO2净移入国,2007 年CO2净移入攀升至1249 百万吨,国际贸易成为导致中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

        ⑨“1900 - 2004 年工业化国家约占全球累计CO2排放量的80%,其中仅美国一国就大约占到了28.3%;而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累计CO2排放量大约仅占全球CO2累积排放量的20%,还不足美国一国的排放量。”数据来自魏一鸣等《中国能源报告( 2008) : 碳排放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⑩2010 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为4.2t,而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则高达16.1t。见张为付等《低碳经济与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商务印书馆2015 年版,第72 页。

        ⑾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存的需求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即生存碳排放。张为付等: 《低碳经济与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商务印书馆2015 年版,第58 页。

        作者简介:刘志彪,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南京210093)

        * 南京财经大学教师张月友博士对本文写作作出诸多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263( 2016) 03 - 0152 - 05

        DOI: 10. 15937 /j. cnki. issn 1001 - 8263. 2016. 03. 022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