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下行阶段
2008年,江苏经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动荡与经济增长下滑的双重冲击,出现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同步化的趋势。江苏经济上一轮周期出现在1989~2001年。从2002年起,江苏经济进入这一轮中周期的上行通道。上一轮经济周期上升加快,出现大起大落之势。而这一轮经济周期起步较慢,波峰表现出高位平缓的态势,经济波动被熨平,拉长了这一轮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形成了平稳快速增长的经济周期。2008年江苏经济逐步进入这一轮周期的下行通道。
1.江苏经济仍然处于高增长阶段
2008年,江苏经济仍然处在新一轮高速增长阶段。1~9月,江苏GDP增长13.1%,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江苏经济全年运行的主要指标仍然好于全国,全省经济呈现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民生继续改善等基本态势。1~9月,江苏GDP同比增长与福建、山东基本持平,高于广东、浙江、上海3个百分点左右。
2.江苏经济增长动力比较强劲
2008年,江苏经济增长动力仍然比较强劲。1~10月,投资、消费、出口均保持23%左右的增幅,均较大幅度地领先GDP的增长。增长动力强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投资推动强劲,增速快于上年。2008年以来,江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3.8%、22.4%和23.9%,均高于2007年同期水平。截至2008年10月,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8920.44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对于保持全省经济增速的稳定、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1~9月,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低于福建,高于山东、广东、浙江和上海。从绝对额来看,江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山东位居第二。
第二、消费拉动加强,增速领先沿海省市。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领先沿海其他省市。2008年1~9月,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第二位的山东0.3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位的广东和福建3.4个百分点。从绝对额来看,江苏略低于山东,低于广东较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消费主体外延港澳台,二是消费价格地区差距较大,三是居民消费需求较大。2002~2007年,江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一直处于下滑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08年以来,江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得到增强,这是当前江苏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截至2008年9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32.31%,较2007年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
3.江苏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危机,不仅仅导致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走向衰退,而且直接冲击中国经济。江苏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全年下业生产、出口增速等明显放缓,高开低走态势不断加剧,第三季度经济下滑加快,形势趋于严峻。
首先,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下降。2008年以来,江苏工业增加值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5个百分点。截至10月份,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增速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从单月出口增幅来看,2008年5月份出口增幅达到最高值35%以后,逐步滑向15%。
第二,出口增速下滑较大。受全球经济下滑与外需紧缩的影响,江苏对外出口增速明显下滑。2008年一季度,江苏出口总额增速为19.6%,较2007年同期下降12.9个百分点。2008年1~6月、1~9月、1~10月,全省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24.3%、23.4%和22.7%,同比分别下降4.1、5.0和5.4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10月,全省进出口总额为3380.26亿美元,增长18.9%,与2007年增速相比下降5.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023.98亿美元,增长22.7%,同比增速下降5.4个百分点。这种快速下滑,是由于外需显著减少,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仅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也不断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各种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障碍,对江苏省产品的出口形成严重挑战。国外一些进口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对江苏相关出口企业的应付账款难以归还,部分企业订单下降,甚至出现倒闭。这对江苏出口企业维持和扩大出口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江苏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与日本的出口增速,分别向11%~17%下滑。横向比较,江苏出口增速仍然处于比较好的状态。2008年1~9月,江苏出口同比增长23.4%,比出口第一大省广东13.5%的增速相对减速较缓。
第三,江苏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不确定性增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多项指标增幅明显回落,市场成交大幅度萎缩,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困难加大。受市场萎缩、价格下跌等影响,江苏省钢铁、煤炭、建材等行业受到很大冲击。股市低迷、资金短缺对企业影响很大,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减少,未来一段时期全省面临的就业压力会增加。
二、2009年世界经济下滑对江苏的影响加剧
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由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同步化趋势增强,我国经济受到的下行影响明显加大。第三季度以来江苏经济工业经济与出口等方面已经出现明显回落迹象,2009年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1.2009年世界经济将进一步下滑
2008年全球经济大幅下滑,2009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大幅下滑,这一基本态势已经形成。目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根据一些国际机构预测,2009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出现二战后的首次年度负增长。其中,美国经济2008年增长1.2%至1.4%,2009年为-0.5%到-1.0%;欧元区2008年经济增长1.1%至1.2%,2009年经济增长-0.5%到-0.7%;日本2009年也将出现-0.1%到-0.3%的负增长。经合组织(OECD)2008年11月底宣布,其大部分成员国经济2009年都将出现衰退,且在2010年上半年前都难以恢复增长,这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的最严重经济衰退。这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或许要延续至2009年年底才会结束。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将降到1%,30个发达国家的GDP增长为-0.3%,其中美国为-0.9%,日本为-0.1%,欧元区为-0.5%。
面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救市行动。存在严重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面对同际贸易赤字与国内金融危机,为了挽救美国经济,依靠美元的硬通货地位超量发行纸币,实行“零利率”,其结果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美元贬值。世界金融危机的加深,不可避免地会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的冲击。汽车行业、钢铁行业均生产下降,销售不畅。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困难,投资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商品价格下跌。WTO则预测2008年全球贸易增长可能降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11月22日警告称,目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经济危机,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引发一场失业危机,并且导致食品和能源供应恶化。
2.发达国家走出衰退还需要1年或更长的时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指出,“这只是危机的开始,未来经济数据可能进一步恶化,并导致预期更加悲观,需求加速下滑。”金融危机尚未触顶,并正在演变成为一场更广泛的经济危机,预计危机还将持续1年时间。
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可能持续到2009年底,这是一种乐观估计。从美国来看:从1945年到2007年,NBER(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确定的美国经济衰退共有10次,平均持续时间为10个月。上两次衰退(2001年和1990~1991年)持续时间都是8个月,略短于均值。1981~1982年的衰退时间较长,达16个月。1971~1974年,周期4年、衰退1年;1975~1982年,周期8年、衰退3年;1983~1991年,周期9年、衰退1年;1992~2001年,周期10年、轻微衰退1年;2002年以来的这一轮周期可能达10年左右、衰退可能2年左右。
悲观的估计是,这次美国经济衰退是1929年大危机以来的又一次大调整。这一长周期形成的原因,是收入与财富再次高度集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披露的资料,美国10%最富有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已经达到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大值——48.5%;1%最富有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达到了自1928年以来的最大值——21.8%,比1980年提高了1倍多;0.1%最富有的30万人口的收入相当于1.5亿低收入人口的全部收入,其平均收入相当于另一半人口平均收入的440倍,这一贫富差距25年来翻了近一番。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锐减8.7%,创下了1947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同时,美国家庭财富集中度不断升高。
克林顿时期,实施自住房计划。近40%的家庭不拥有自己的住房,鼓励他们购买自住房,以扩大住房消费。到了布什时期,进一步降低信贷门槛。过度消费使美国储蓄率由1992年的8.9%下降到2000年的-1%。这是美国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储蓄率。次贷危机是让大量没有购买住房能力的家庭购买住房,而许多家庭信用破产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结果引发金融危机。
美国与欧洲各国相继宣布救市措施,各主要央行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对私人存款提高担保额度或提供无限担保,但信贷紧缩并未缓解。全球各主要股市仍震荡走低,国际汇市也出现宽幅震荡,显示投资者信心依然不足,金融危机还在扩大与深化。按照经济周期理论来看,行政调控和金融手段只能淡化经济周期,或者减少经济周期造成的过分震荡。
3.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减速
2003~2007年,我国经济处于11%左右的高增长平台上。2008年,中国经济高位降温,第1季度GDP增长10.6%;第2季度GDP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第3季度GDP增长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9.9%,全年增长率预计为9.5%。一些权威国际机构预测,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9.1%,2009年为7.5%~8.5%。
由于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步化趋势不断增强。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回落,可能回落1个百分点以上。同样,2009年江苏经济也将继续回落。2008年第4季度江苏经济下滑显著,并将影响2009年江苏经济的开局。全年增幅可能下降为11%左右。
三、全面保持与增强江苏经济增长的动力
认清江苏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是宏观经济决策的基础。当前,应扩内需、抗风险、保增长、促转型。保增长的关键是防止经济增长乏力。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经济增长动力,必须全面保持比较强劲的势头。同时,大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1.保持投资较高、适度与合理的增长
面对外部需求减弱、经济增长趋缓等严峻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近中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江苏经济的发展对投资的依赖性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投资率一直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并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目前,江苏经济仍然处于投资推动为主型增长阶段,投资对于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并改善投资结构,是保持江苏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环节,不可松懈。
首先,扩大基本建设投资。在市场走向不明朗、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扩大政府导向的基本建设投资是合理的选择。目前,基本建设投资占江苏固定资产投资的30%以上,房地产投资占20%以上,更新改造投资基本稳定在12%左右。显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最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防止江苏经济过度回落,江苏省委省政府采取了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用比较高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幅稳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今后,江苏应在城市快速公共交通设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全省铁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适当增强投资力度。
第二是促进先进制造业扩大投资,扭转工业生产的回落态势。工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突出重点,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平稳发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推进企业布局结构调整,努力在产品自主设计制造和自主研制上取得突破。加强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针对民营工业增加值下降比较快的突出问题,通过担保、贴息等办法,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防止一些中小企业日益趋紧的资金链断裂。
第三是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相对工业而言,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特别是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资,不会造成产能的过剩,还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保障能力,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加消费的积极性。目前,江苏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仍然比较低,应引起重视。建议加大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尽快转变这一领域投资不足的局面。
江苏利用外资是第一大省,但对外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许多企业濒临破产倒闭和寻求兼并收购,这提供跨国低价收购和整合行业资源的机遇。江苏有实力的企业可以积极又慎重地参与正在掀起的新的并购潮,通过资本运营、兼并整合获取别国稀缺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要尽量减少低效投资,更要防止无效投资。这里主要是防止政府直接投资与引导投资的项目,千万不能搞成缺乏市场基础的盲目投资的“政绩工程”。
2.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这一条写进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公布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为了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推动为主型向消费拉动为主型转变。因此,需要加大对全省居民消费现状与特征的深入研究,制定鼓励居民消费的新政策,通过居民消费率的提高带动全省最终消费率的上升,改变消费率过低的状况,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
综合“相同发展水平下发达国家GDP的构成”以及“更高经济水平下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趋势”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投资率偏高和消费率偏低是江苏GDP结构的两个突出问题。江苏保持30%~35%左右的适度投资率是比较合适的,而消费率保持在60%~65%以上对于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适度扩大政府消费,这对居民消费将起促进和互补的作用。适度的政府消费支出为经济提供了教育和宏观经济管理等服务,有利于经济的稳定与长期发展。社会治安、法制环境、政府收费等方面与老百姓的要求差距很大,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公共品和服务提供的数量、质量,都不足以对居民消费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表现在适当扩大财政支出,能够真正有效改善公共品和服务的供给,从而起到刺激民间消费需求的作用,达到扩大内需的效果。同时,要防止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扩大政府消费时应拉长消费链,重在培育居民消费环境。
扩大内需要抓两头:一是扩大基本消费。对于低收入群体,重在改善初次分配。加速财富集中的精英主义分配模式,必须有所控制。同时,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入手,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享受公共文化、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水平,形成更加广大的市场。二是促进消费升级。对于中等收入者,重在改善消费环境,扩大住房、教育、旅游、保健消费。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消费信贷,并没有多大的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与稳定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楼市低迷,稳定房价的含义和方向可能发生转变。防止房价过快过多下降,是当前房地产政策的主基调。
有效拉动城乡消费需求,特别要重视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促进农民增收,是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农民增收需要解决农业比较收益低、农产品附加值低、高效农业发展不足、农民的土地收益低、农民务工收入低、农资价格上涨等问题。扩大土地流转性,提高农民转让与被征用土地收入中分配份额。
3.保持出口的较快增长
1996年以来,江苏省净出口率除特殊年份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但与投资率、消费率相比,净出口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仍比较低。与全国情况相比,1996年以来江苏净出口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江苏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有关。从各年份数据来看,江苏净出口拉动率在三大需求中波动幅度最大。最低只为-12%,最高时达到19.3%,近3年均维持在10%以上水平。从与全国情况比较来看,除1999年和2001年外,其他年份江苏净出口拉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净出口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低,但对于对外依赖度较高的江苏经济来说,进出口贸易仍然十分重要。
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当前江苏对外出口形势非常严峻。重点是遏制进出口总额增速进一步下滑的态势。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重点开拓国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尽力确保外需的平稳增长。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积极拓展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着力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对重点外贸企业出口的扶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重点企业出口贸易稳定。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多年来,江苏是以投资和外需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有典型的外源型经济特点,国际经济变动将导致经济增长波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外需增长乏力正是拉动内需、增强内生动力的良好契机。
思路之一,是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2008年,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是半粗放半集约型(准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结束、集约型增长阶段开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要阶段。作为世界工厂,以加工、组装为主的江苏处于国际生产价值链的末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国际分工地位势在必行。加快转变过于依赖大量资源的高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使用的生产方式。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掀起新一轮并购和重新洗牌。重视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企业将在大潮中煅炼发展,而那些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忽略提升产品科技水平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应将自主创新、科技兴业观念通过进一步引导而深入人心。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经。让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创新主体;政府真正成为扶持、引领社会创新体系发展的服务型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对创新的媒介、协调与支持功能。江苏制造业增长速度较快,但推动制造业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需求拉动,拥有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过小。即使在高技术产品领域,仍然是以劳务输出为本地化主要形式,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环节仍在简单劳动范围。江苏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低附加值型产品加工出口,这种外向型产业结构使江苏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企业利润越来越少,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会越来越少。必须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倡导合作创新,组织跨单位、跨地区与跨部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公关,尽快形成长期支撑江苏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竞争力。
思路之二,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江苏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传统工业比重偏高,占70%左右;高新产业多数处于中低端,产品附加价值低;服务业发展滞后;重化工业比重较高、增速较快,经济结构偏重的问题尚未彻底转变;重工业内部的高加工度系数不高;重化工业能耗高、污染治理压力大。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短期来说是化解经济风险最得力的政策,从长期来讲也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项战略选择。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增长源,必须推动其共同发展。今后,江苏应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服务、文化产业、物流等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不断提高服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融合。要率先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在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上面下功夫。
思路之三,是加快推进生态现代化。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的问题,也存在于江苏经济发展实际,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尤为紧迫。以劳动力、资金的大量投入为特征,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换来GDP增长的发展方式,到了非扭转不可的时候。必须痛下决心,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的结构调整,实行经济发展方式“脱胎换骨”的改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健康与享受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新的追求。因而,应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并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明,保护人们的生存条件,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苏南应率先建设“东方新欧洲”。当今世界,生态现代化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潮流。生态现代化理论主要以欧洲经验为基础,描述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这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模式;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
发展绿色工业。近些年来,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环境摩擦上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贸易出口的严重制约因素。我们应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加快实现传统工业向以生态保护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加强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减少污染排放,创造零排放品牌,让老百姓呼吸清新的空气、喝洁净的水。这是一次重大的变革,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消费。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包括生态需要。生态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发展绿色消费,转变消费方式,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