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飞:新型城镇化道理与模式探讨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5 浏览量:19

来源:南通日报

●对于城市化道路,我国学术界一直有两种争论,一种认为应该以大城市建设为主,通过大城市辐射来推动城镇化;另一种认为应该以中小城镇建设为主,特别是通过发展小城镇吸收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优先发展大城市的理由,是城镇规模效应、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孕育更大的市场、具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但大城市往往会带来城市膨胀病或称“大城市病”,城市不是越大越好。优先发展小城镇的理由,是城镇化的成本低、投入相对较少、城镇化过程平稳、社会转型的震动相对较小以及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但小城镇聚集效应低、就业机会少、难以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就业问题。优先发展中等规模城市的理由,是既可以避免大城市的膨胀病,又能克服小城镇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新型城镇化要求,要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用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要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

●弗里德曼曾在《规划全球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一文中将城市分为“城市营销”和“内生式发展”两种模式。营销型城市,主要通过吸引全球的资金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并创造就业岗位及收入。在这种模式下,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不由城市本身所控制,而是外源的。城市营销模式只会带来少量短期的物质收益,但会留下大量长期的成本,比如城市污染。内生发展型城市,主要通过积极保护或提升区域内创造财富的资源复合体的质量,鼓励创新和实践,从而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能够具有自身力量的优势。一个“内生发展型”城市,由于其发展具有区域协调性和长远性,并且与GDP所对应的财富主要留在地方,甚至还有大量从外部汲取的财富流入,因此,该类城市的实际富裕度一般会符合、甚至高于其GDP所反映的水平。

●南通的中心城市如何扩张?我很认同南通市政协《关于推进南通新型城镇化的建议案》。通州撤市建区是南通中心城市扩展的契机。南通应该东向发展,同时要发展卫星城市,要注意城市空间结构与扩展形态的合理化。我认为,目前城镇化建设有个通病,建筑缺少艺术。南通能不能因地制宜,提炼农村民居的特点,科学规划,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建筑?只有艺术化才能积累财富,我建议南通精心打造生态化、现代化、个性化的城镇风貌与视觉走廊。

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都曾出现资源过度利用、环境严重污染、城市贫困加剧等问题。汲取国外教训,中央提出要实行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城镇化引导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的拉动,江苏已实现增长方式的三大转变

目前各级党委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保增长。中央提出2009GDP要增长8%,也就是“保8”。

一般而言,GDP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从去年底开始,江苏的出口出现负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苏能不能实现“保10”?改革开放以来,江苏GDP的平均增长率一直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近五六年,要高4个点。从理论上讲,全国“保8”,江苏“保10”应该是没问题的,但还要具体测算。

2001年—2007年,江苏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48%左右,也就是说,在GDP总量中,48%来自投资;消费的贡献率为42%左右,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净出口)的贡献率为10%左右。这表明,投资形成的GDP占比仍然是最高的。

由此可知,对于江苏GDP总量贡献最大的是投资。因此,江苏保增长的重点,首先还是靠促进投资的较快增长,以较快的投资增长来确保GDP的增长速度。

在经济增长回落的时候,政府最有作为的就是投资,其投资主要有三个方向:基础设施、企业更新改造、房地产项目。

1998年,中央保增长的目标是“保10”,江苏是“保12”。那时,我们的投资贡献率大概在60左右,主要来自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要企业加快投资有一定困难,房地产也才刚刚起步。当时,我提出,基础设施投入速度必须达到30%以上,才能达到保证20%以上的投资增长,结果,江苏是用33%左右的基础设施投入速度来拉动投资增长。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并不好,江苏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欧洲、美国和日本,经济都是负增长,陷入经济衰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只能以较快的投资速度来保证GDP的增长,通过政府主导投资资金带动社会民间投资,加大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投资方向主要是水利、路桥,包括苏北的高速公路等等都是那个时期建成的,这次主要是城际交通和铁路。

今年一季度,江苏GDP的增长率达到10.2%,远高于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新华社记者为此采访我,我的观点是,江苏之所以能够实现10.2%的增长率,主要是增长方式发生了转变。

第一个转变,就是消费的贡献额增加了。消费和城市化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但要消费物质产品,还要消费劳务等等。

2007年,消费拉动江苏GDP增长6.6个百分点,投资拉动江苏GDP增长6.2个百分点,净出口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

2008年,消费拉动江苏GDP增长5.7个百分点,投资拉动江苏GDP增长5.0个百分点,净出口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很明显,从2006年开始,拉动江苏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动力,已经由消费取代投资。江苏经济增长方式的这一转型已基本定型。

目前,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各级干部,对生产还比较内行,但对消费都不是太懂,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在消费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因素背景下,各级干部一定要重视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合理消费,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是中间需求。

2001-2008年,江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平均为21.1%,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增长率平均为15.9%。同期,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率平均为11.5%,最终消费的平均增长率为13.8%。按照今年1-6月份数据,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2%

如果全年能够稳定这一增长态势,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那么,两者将分别会拉动经济增长约6.2个百分点,合计12.4个百分点左右。从保增长的目标来看,如果下半年能够延续上半年的投资与消费形势,就可以抵销出口大幅下跌的负面影响。目前,净出口同比下降20%,将导致经济增长回落2.2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即使全年净出口同比下降20%左右,我们仍然可以实现10%的增长目标。

第二个转变,就是科技贡献份额增加。

2008年,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提高科技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在30%以下,属于粗放型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在30%50%左右,是半粗放半集约型,也就是准集约型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在50%70%左右,为集约型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为高度集约型增长。显然,江苏已经开始进入集约型增长阶段,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

第三个转变,就是苏南模式发生了嬗变。从2006年开始,苏南多个城市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后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服务经济为主,而不是制造业为主。不少人问,我们要搞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什么这么强调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是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就不可能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譬如说现代金融,一个企业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更好融资?现在的银行都忙着给大企业搞咨询,但对很多中小企业,既不借钱给它,也不给它服务。不久前,我到昆山就建议当地政府发展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发展民间信贷等等。

二、全面理解城镇化内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镇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市化、都市化,它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城市化的主要4种类型:

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表示。这种城市化可以称之为“人口转移型城市化”。

第二,是从农村转入城市的那部分人与城市原有人口融合的过程,是农村转移人口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可以称之为“人口提升型城市化”。

第三,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散,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城市居民。城市化不仅仅是建设城市和发展城市,还应当推动农村城市化,农民和农村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对象。城市化建设也要面向农村。这种城市化可以称之为“反哺型城市化”。

第四,是城市人口由市区向郊区逆向流动,中上等收入者家庭纷纷到郊外居住。

这种城市化可以称之为“结构转换型城市化”。

从世界大趋势来看,第四种城市化在我国还没有到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超过80%以后,人口郊区化加快,城市化率回落。但是,中上等收入者家庭到郊外居住的现象在先发展地区已经出现。

这四种类型的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四个层次,是一个梯度发展的形态与过程。当前,应当把评价城市化标准的重点放在前三个层次上。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仅仅用人口转移程度来反映其复杂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城市化道路,我国学术界一直有两种争论,一种认为应该以大城市建设为主,通过大城市辐射来推动城镇化;另一种认为应该以中小城镇建设为主,特别是通过发展小城镇吸收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

优先发展大城市的理由,是城镇规模效应、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孕育更大的市场、具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但大城市往往会带来城市膨胀病或称“大城市病”,城市不是越大越好。

优先发展小城镇的理由,是城镇化的成本低、投入相对较少、城镇化过程平稳、社会转型的震动相对较小以及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但小城镇聚集效应低、就业机会少、难以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就业问题。

优先发展中等规模城市的理由,是既可以避免大城市的膨胀病,又能克服小城镇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曾经出过一本书,认为21世纪小城镇将从地球上消失。但现在美国芝加哥有204个小城镇,洛杉矶由88个小城镇组成,小城镇并没有消失。小城镇门槛低,有利于农民就地转移,但小城镇规模小、集聚效益低,过度发展会降低城镇要素配置效率,使我国城镇化支付过高的分散化成本。

关于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主流思想,融合了上述代表性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主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三、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新型城镇化首先要集约高效。把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道路。集约高效就是充分发挥空间聚集,突出循环经济,提高知识、技术、信息贡献,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业城市。

其次要功能优化,把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结合起来,走城市功能完善的城镇化道路。功能优化,就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种类城市功能,不断培育城市个性,形成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城市;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炼城市现代精神,彰显城市鲜明个性;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提高城市的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

第三是社会和谐问题。把新型城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道路。社会和谐就是公平公正,结构稳定,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安全有序,建设和谐城市。

再有就是环境友好。要把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结合起来,走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环境友好就是着力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对于新型城镇化,一开始,理论界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弯路。

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都曾经带来了生态严重破坏、资源过度利用、环境严重污染、城市贫困等问题。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面,除了反对资本家对工人的过度剥削外,还有一个就是工业化带来的污染问题。西方早期工业化的阵痛有两个:一个污染,一个失地农民带来的失业。新型的城镇化、新型的工业化,就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要把失地的农民安排好,要把生态保护好、修复好。

南通有“田园城市”的美誉。“田园城市”实际上是一种城市设计理念。张謇规划的“一城三镇”之间自然分布着绿色的田园,城乡相间、亦城亦乡、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人们居住的理想家园。

这与同时期英国的莱奇华斯和韦林的城市设计理念基本一致。西方工业革命后,人口聚集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为解决工业发展与生活环境的矛盾,英国著名规划师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欲寻求一条发展工业与改善环境相协调的道路,并着力经营莱奇华斯和韦林。张謇的构思与霍华德的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

新型城镇化也包括反哺农村问题,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企业化,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要求,要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用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要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

四、完善新型城镇化推动机制,建设“内生发展型城市”

建设新型城镇化,对政府来说,首先要建立新型工业化的推动机制,用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西方国家对于城市化的推动问题有很多理论,但总体来说,就是搞产业聚集。

产业聚集是工业化时期的典型现象,产业空间聚集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旦产业空间聚集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建立起来,城市化可以走上质量更高的发展轨道。

工业化初期,实行的是低成本扩张,产业聚集由廉价劳动力引导,空间上比较分散,沿交通轴线、向块状经济或各类园区的聚集。但这种产业空间聚集往往忽视了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系,未能充分利用城市或中心城区的辐射,未能充分考虑与城市协调发展。

产业聚集一定要和工业园区、新型城市的建设结合起来,和主城区的扩展结合起来。要利用城市化促进产业空间聚集,实现产业空间聚集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现在江苏就提出“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弗里德曼曾在《规划全球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一文中将城市分为“城市营销”和“内生式发展”两种模式。

营销型城市,主要通过吸引全球的资金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并创造就业岗位及收入。在这种模式下,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不由城市本身所控制,而是外源的。城市营销模式只会带来少量短期的物质收益,但会留下大量长期的成本,比如城市污染。

苏南有些城市,它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老百姓的得益和GDP水平不相符。依赖于外来资金发展的“营销型”城市,其GDP也许会很可观,但是其新增财富主要由外来资本所赚取而非地方所有,所以,其实际富裕程度一般会远低于其GDP所反映的水平。该模式实现可持续和长期性发展的前景渺茫。

内生发展型城市,主要通过积极保护或提升区域内创造财富的资源复合体的质量,鼓励创新和实践,从而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能够具有自身力量的优势。

一个“内生发展型”城市,由于其发展具有区域协调性和长远性,并且与GDP所对应的财富主要留在地方,甚至还有大量从外部汲取的财富流入,因此,该类城市的实际富裕度一般会符合、甚至高于其GDP所反映的水平。

五、融入“大上海”都市圈,加快南通中心城市的扩容提质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有些学者译为“大城市区”、“大城市地区”,也有学者译为“都市圈”,是指以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包括与建成区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但不一定连续的城乡一体化区域。

“大都市区化”(Metropolitanization),是指以大城市为轴心横向扩展,从而使其市区和郊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我觉得南通可以到达大都市区化的城市化阶段。

欧洲的英、法、德等国的大都市区化现象显著。大伦敦地区、大巴黎地区等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大都市区;日本共有7个中心城市人口达到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京圈”、“名古屋圈”、“京阪神圈”。日本还有4个中心城市人口达50万以上的大都市圈。日本近80%的国内生产总值也集中在上述都市圈。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一定以后出现的,城市率达到50%左右开始出现,70%左右就很鲜明了。南通城市化水平2006年是48.9%,现在刚到50%,还不算很快,苏锡常已经60%以上。

一个城市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它周围会有一批中小城市小城镇围着它,都算它的都市圈范围。我认为,南通有条件建立一个大都市圈,南通当然要加入大上海都市圈,但自己本身也要构建自己的都市圈。这个并不矛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就提出:“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个新城市群和大都市区的涵义差不多。

对于城市的规模效应,现在各种说法都有,一般理解为城市单体的规模效应,流行15万、30万等人口聚集规模的数量标准。同时,还应理解为城市圈、城市群等城市联体的规模效应。

2006年,江苏省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5个,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7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2个,10万~20万人口的小城市(含县城)24个,1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镇为936个。其中,全省近66.2%的城镇人口集聚在10万以上人口的各类城市。已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格局。

对于南通的市域经济应该如何发展?应该说,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特别重要。

首先是极化效应。极化效应就是要素的高度集聚,人、资本在城市里面形成极化效应。然后再开始向外辐射。

1982年,我曾经在南通搞了一个调查,后来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就是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出路。当时,我测定农村50%以上劳动力都是剩余的,农村不需要那么多人,到哪里去?到乡镇企业去,搞工业化。但是,它的平台在哪里?就是小城镇,小城镇发展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发展到大城市。我当时提出,中国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但中国建设的道路,必须走城市带动农村的路,并建议南通应该把周围的县域管起来。现在看来,这条路是对的,先由城市来拉动农村,农村的要素向城市流动,之后再反哺农村。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就是要反哺农村。

就南通而言,目前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仍然不足,“小马拉大车”是不行的。南通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水平大提高,城市化质量大提升,势在必行。

南通的中心城市如何扩张?

我很认同南通市政协《关于推进南通新型城镇化的建议案》。通州撤市建区是南通中心城市扩展的契机。南通应该东向发展,同时要发展卫星城市,要注意城市空间结构与扩展形态的合理化。

南通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应考虑新城的建设,比如现在海边都在建新城,是不是利用一个较小的镇把它建设成一个像美国的华盛顿,就是在一片沼泽地上建起来的新城。深圳也基本上是一个新城。

按照国外的经验,新城市建设分为4个阶段:交通干线和生活设施——工业项目投产——企业工程竣工——城市形成。一般来说,新城市的建设周期大约需要15年~20年。但深圳的建设速度比这个快得多。

英国于1946年制订了《新城法》,《新城法》规定,城建直接依靠财政投资,由开发公司建设新城。英国的新城凯恩斯城是在三座小城镇和13座村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于建新城和老城改建的利弊,一般来说,改建与新建相比,尽管费用较低,但使用年限比新建要短。因此,改建与新建的城市不但要计算两种做法的初始资本费用,还要计算将来维护与更新的费用;新建并不是单纯再建房屋,还要重建道路、学校和其他设施,建立新的商店和娱乐场所。

从南通历史上看,张謇建的就是新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謇筹建大生纱厂时,将厂址选定在城北约6公里的唐闸西河岸的陶朱坝,是片荒凉之地,沿河仅有数间茅屋,几户人家。

张謇当年取其水路交通畅达,距城较近,在此动土开基筹建大生纱厂。唐闸横跨通扬运河两岸,后又建成城闸、港闸公路在此交接,港闸河与通扬运河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捷。选址唐闸,既避免了在旧城大兴土木,保护了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又扩展了南通城的范围,推进了南通的城市化。

另外,就是关于重点中心镇的建设。新型城镇化还不完全是一个大中城市的问题,还有个城镇的体系,所以要有重点地建设一些中心镇。通州建区后应该加快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居民区,要比其他市更超前一点,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成居民点,城市向小城镇集中,不能集中的相对靠近。

我认为,目前城镇化建设有个通病,建筑缺少艺术。南通能不能因地制宜,提炼农村民居的特点,科学规划,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建筑?只有艺术化才能积累财富,我建议南通精心打造生态化、现代化、个性化的城镇风貌与视觉走廊。

(本报记者苗蓓根据宋林飞在市政协所作专题讲座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宋林飞

194812月生,南通人。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会学学科组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政策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奇迹”未来与政策选择》《小康社会的来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预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