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湖能源电力高峰对话”在蓉举行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
立足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四川如何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上发力?成都又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优势乘势而上?8月9日,兴隆湖畔,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内,一场政产学研各方代表、专家齐聚的“兴隆湖能源电力高峰对话——四川新型能源体系规划与高质量发展”专题活动就此展开。
较之于新,传统能源体系如何构架?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在采访中给出答案: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类化生能源为主体的称之为传统能源体系,与之对应的新型能源体系,实际上是基于清洁低碳和高效的新能源为基础。“在坚持传统化石能源短期内支柱性地位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氢能、海洋能等多种能源获取渠道,搭建链条完整、有序替代的新型能源体系。”
对于新型能源体系如何搭建,如何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科院名誉院长周孝信现场支招,“大力发展各类储能技术,深度挖掘各类储能资源,充分挖掘存量煤电剩余资产价值,加快推进煤电转型……建设大规模能源电力传输系统,大力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全力加大数字化智能化及相关领域技术的创新力度。”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光有表示,四川省在氢能产业链上已经实现了基本布局,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建议未来继续降低氢能综合成本,打造氢能典型应用场景,加快建设现代化氢能管理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的电力总装机超过了1.3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居全国第一,清洁能源装机占比87%。对于四川和成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与发展,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彦锋从结构、时间、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了思路,“四川的水电、光伏、风电、天然气储备都在全国前列,结构上更应加强多元化电力保供能力建设,让新能源成为电量供应的主体。”
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多能互补?其实,关键在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四川省电力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陈云辉看来,“电力系统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最主要的中心环节,因此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核心还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新能源高效可靠消纳的最主要载体。“正是得益于丰富的新能源储量,通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是四川首要解决的问题。”陈云辉补充道。
不少专家认为,具有长时储能能力的绿氢,是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终极解决方案。“在波动性、间歇性强,受极端气候变化巨大的光伏和风电占比极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中,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新型储能和绿色氢能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周孝信如是说,特别是绿色氢能有可能成为未来电力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条件下,具有韧性、灵活性以及安全保供特点的主要资源。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背景下,除了绿氢这种清洁能源广泛应用外,还出现了一种创新模式——“虚拟电厂”。“‘虚拟电厂’作为一种聚合分布式可调资源参与电力调节的新技术、新模式,具有投入小、见效快、资源省的特点。”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康重庆表示,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虚拟电厂建设,四川省在政策、机制、市场、环境、模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