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耗双控迈向碳排放双控 一大批绿色技术“等风来”

来源: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4-09-12 浏览量:22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在此之前,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年-2025年)》;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相关文件将推动我国双碳工作从顶层设计逐步走向具体实践,也意味着以碳为目标的工作将全面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节能技术以及零碳、负碳技术有望迎来发展机遇。不过,围绕碳排放管理的相关技术服务以及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升级。 

从顶层设计走向具体实践 

“《碳排放双控方案》通过明确将能耗强度指标与碳排放强度指标脱钩,转而更加聚焦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标准计量体系方案》则在标准和计量体系方面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这两份方案均体现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从目标层面的顶层设计逐步走向具体实施阶段。”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环境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处)处长张贤这样评价。 

在方案实施时间和目标上,《碳排放双控方案》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五五”(2026年至2030年)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标准计量体系方案》提出,到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 

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意味着双碳政策走向深入。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约束性指标。在此期间,全国能耗强度大幅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明显回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2024年以来,各地试点政策逐步落地,内蒙古、山东相继出台过渡方案,要在“十五五”时期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以往的能耗双控,将清洁能源和化石燃料放到一起来控,抑制了社会使用清洁能源的需求,而碳排放双控则意味着清洁能源不再作为双控对象,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意味着更精细的管理。”中创碳投首席双碳官孟兵站对记者表示。 

《碳排放双控方案》在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中,除了提出“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还提出“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孟兵站认为,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将更有力促进地方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 

碳核算技术和服务需升级 

两份方案对行业、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排放、碳足迹信息提出了更广泛、深入的数据需求。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评估咨询服务部资深董事韩晶告诉记者,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后,我国在国家、地区、企业、项目和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此前受到关注的重点行业和企业。但由于涉及层面广泛、数据量大且复杂,实际推进仍存在挑战。例如,数据采集和验证的准确性、碳排放因子的确定、碳排放计算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区域和行业的实施细节等都可能成为难点。 

中碳科技总经理沈双波告诉记者,碳排放评价落实到企业层面时,数据的收集、处理、监测、报告等工作均需要专业的技术与设备支持,当前国内在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储备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这也给企业在开展碳排放评价工作时的技术突破和运营成本等方面带来挑战。 

碳管理需求催生了相应的服务。记者梳理同花顺信息发现,最近三年成立的在业或存续状态的碳管理相关公司记录有55586条,成立时间1年及以下的有22063条。过去1年内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信息有5029条。 

复洁环保可持续发展首席技术官包明鑫告诉记者,目前可提供碳盘查服务的机构包括咨询机构、研究院所、其他专业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认证机构等。她表示:“双碳目标提出后,可提供碳盘查服务的供应商数量是比较充沛的,但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对拟建项目的碳排放评价、企业排放形势分析和预测,都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对项目或行业属性的深入了解。同时,在为企业提供双碳规划或碳管理咨询时,不仅需要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充分分析,还需要对低碳技术应用情况实时追踪,这些都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包明鑫表示,近些年对于第三方机构的备案及考核门槛提升,无论是标准还是机构能力,有更统一、更严格的要求。 

孟兵站认为,两份方案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碳排放管理方案,全面推进碳排放管理还须进一步完善数据的统计、计量和监测方法,借助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碳排放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标准计量体系方案》提到,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如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等举措,为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低碳技术研究等提供计量支撑。 

此外,韩晶表示,两份方案意味着以碳为目标的工作将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碳排放评价以及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举措和目标。 

“将碳排放影响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从项目设计源头进行碳排放管控。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既是我国双碳工作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应对欧盟及其他国家碳边境调节机制带来的挑战。”孟兵站说,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颇为紧急的工作,“过去我们常用国外的数据库,如瑞士的Ecoinvent、德国GaBi扩展数据库等,一方面,这些数据库更新不够及时;另一方面,使用这些数据可能导致我国相关产品碳足迹准确性不够。要建立起覆盖范围广、数据真实全面的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并非易事。” 

两份方案对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提出三项工作内容,即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中碳科技总经理沈双波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成立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库技术工作组,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牵头,组织大学、研究机构、认证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库。 

利好新能源和节能工艺 

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政策明确,首先,利好新能源产业;其次,利好各类节能减排工艺。孟兵站表示:“碳排放双控意味着,重点行业企业工艺生产过程的排放也将纳入管控,比如水泥生产过程中,除了在煤炭煅烧环节产生碳排放,在生石灰分解过程也有大量排放。另外,种植业、畜牧业、废弃物处理等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也会被纳入碳排放双控。这些内容过去不在能耗双控范围内。”《意见》提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涉及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 

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谢安认为,细化的数据需求有助于发现企业的高排放环节和潜在减排机会。例如,电力行业企业需要减少煤电比例,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钢铁行业公司则需推进低碳冶炼技术,进行大规模环保升级;化工行业公司必须优化生产工艺,加强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废气回收利用等。 

张贤表示,聚焦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对相关技术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重视节能技术发展,而且需要关注零碳、负碳技术研发,“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将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低碳、零碳技术应用,提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 

张贤举例称,全面实施碳排放双控对能源行业尤其是传统煤炭、电力等行业提出新要求,积极部署清洁能源转型路径,将推动零碳电力技术、零碳非电能源技术的发展。工业制造业特别是钢铁、化工和建材等高能耗行业,将不仅注重电气化水平和能源效率提升,而且需要推动原料替代技术、工艺流程再造技术变革。交通运输业将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建筑和城市发展领域将更加注重低碳设计与施工,推动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也将受益于碳排放管理的精细化需求,推动碳监测、数据处理,以及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谢安补充道,两份方案将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绿色金融需要准确、透明的碳排放数据来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环境效益。通过全面、透明的碳足迹信息,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促进资金流向低碳产业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