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碳到负碳,减排“黑科技”助力双碳战略前进

来源:极目新闻 发布时间:2024-10-17 浏览量:20

10月10日,由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极目新闻联合举办的“探索绿色未来——与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家的对话”活动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活动现场,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海波与同学们探讨了低碳环保技术的最新进展、科研攻关情况与我国碳排放的长远规划。

赵教授接受访谈

替代与共存 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相拥

活动现场,赵海波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情况。赵海波介绍,能源利用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即对某一种能源的使用很难同时实现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和安全稳定。但是如果把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两者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存在,二者的协同耦合和相拥,可以带来整个能源利用方式的创新。”赵海波说。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赵海波介绍,在碳达峰的过程中,我国化石能源占主体,目前可以尽可能提高它的能效,相对降低碳排放量,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阶段时,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能源主体,而化石能源占比降低,起到基础能源调峰和保证电网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两者是共存兼容和逐步替代的发展关系,这种能源结构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赵海波说。

科普活动现场

利用与转型从低碳、零碳到负碳

谈到节能减排,赵海波分享道,自己的研究领域是化学链燃烧,也对应减排这个方面。

“立足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和人民生产生活对化石能源需求高的民情,”赵海波谈到,“减少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至关重要,高碳能源的低碳利用是我们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

赵海波介绍,目前,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一种降低碳排放的技术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赵海波向同学们科普:“CCUS是把二氧化碳从化石能源利用的各种过程中,或者从它的排放源里、自然界的空气中捕集起来,再把它们加以利用或封存,来实现二氧化碳和大气的隔绝。这项技术的使用能够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温室效应,从而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赵海波以生活垃圾的负碳处理为例,讲解了技术引导下碳排放的逐步降低甚至负碳是如何实现的。“例如厨余垃圾、农林废弃物等物质,其中的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如果我们在利用的过程中,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去,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其实并不会对二氧化碳总量产生影响。现在我们更进一步,把生物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起来,跟大气隔离开来,相当于从空气中把二氧化碳抽出来,就能实现‘负碳’排放。”

赵教授和同学们合影

远视野与精研究 科研的落脚点是服务长远

谈到为何多年专注于碳减排领域研究时,赵海波说:“十几年前,二氧化碳是否会造成污染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那时候有一些声音甚至认为二氧化碳并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那个时候我比较关注国际上与二氧化碳相关的进展,特别是联合国的气候变化大会、京都议定书,以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发布的一些相关报告,其中明确指出未来的方向就是要进行碳减排。”赵海波回忆,“虽然那时候国内基本没有人去关注这个问题,也没有相关的项目来支持来做一些研究,但是我还是比较敏锐地抓到了,这可能就是未来国家的需求。”

立足科研本身,赵海波也介绍了他在碳减排中锚定化学链燃烧这一研究方向的原因:“当时相关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我们作为高校,特别是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是应该要把眼光看远一点,把定位搞高一点。”

在赵海波看来,把目光放长远、把研究做精深是科研人的责任与使命。“我很高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通过我们团队几代研究生的努力,能够把技术逐步推进到工业应用上,并可能在未来能够真正地形成产能,实现商业化,这也是我们做科学研究的最大的落脚点。”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