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发、利用和保护好长江发展资源重要讲话的发表,江苏沿江产业的发展结构与空间布局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其中沿江化工园区的建设与转型更是倍受关注。
一、江苏沿江化工园区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沿江地区已成为江苏化工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江苏沿江化工园区经济规模经历改革开放后高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回落及恢复、新常态下中速增长三个阶段,平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化工行业向产品高新化、产业高端化和环境友好方向稳步转变。“十二五”时期,江苏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基本完成,以化工园区(集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90%的石化产业分布在沿江地区,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入园率近40%。
(一)行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2015年,全省4 535家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 205.49 亿元,同比增长了5.58%,实现利润总额1 221.33亿元,同比增长了18.07%[1]。江苏沿江化工园区的经济规模、产品品种、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园区现有一次原油加工能力3 8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160万吨/年,是我国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和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之一;化学农药、有机化学原料、合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经济总量也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统计,2016年我国化工园区20强中,产值超过1 200亿元的园区共有5家,其中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以1 620亿元位居首位[2]。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基础化学原料、专用化学品和合成材料是江苏沿江化工园区三大子行业。其中,附加值较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在行业中所占比例不断攀升;工程塑料、氟硅材料、聚氨醋、锂电池电解质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油品质量升级提速,金陵石化1 800万吨/年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扬子石化1 250万吨/年炼油改造工程相继建成投产,江苏已具备国V汽油生产能力。农药行业成功研制出氯氟醚菊醋、氰烯菌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
(三)产业集聚发展渐成态势
宁镇扬大石化产业区、苏锡常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区、通泰化工新材料产业区是江苏沿江化工园区的主体区域。宁镇扬大石化产业区以炼化一体化和资源型龙头大项目为核心,依托乙烯、醋酸、芳烃等上游产品的资源优势,延伸配套中下游产品,重点发展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有机化工原料以及精细和专用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生命医药、新型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苏锡常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区、通泰化工新材料产业区以氯碱、涂料、医药、农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氟化工为发展重点,是上下游产业配套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四)技术创新持续推进
“十二五”期间,江苏石化产业取得国家和国际PTC授权发明专利1 000余件,获得国家级、省级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200余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0余家,新建国家与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500余家。科研院所和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化运用取得丰硕成果:南京大学主持完成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苏州大学主持完成的“可控结构吸附材料构建及控制油类污染物的关键技术”和南京工业大学主持完成的“功能性高分子聚氨基酸生物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新能源领域的甲醇合成、醛加氢和脱色脱氢等有机合成催化剂实现产业化应用;复合陶瓷微滤膜、陶瓷超滤膜等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新型制冷剂开发、氟化工环保技术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
(五)装备水平逐步提升
氮肥行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实现了蒸汽、硫磺等副产品完全循环使用;氯碱行业广泛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装备,使甲烷氯化物、环氧氯丙烷、二氯苯等含氯产品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涂料行业采用DCS树脂生产工艺和数字化控制调色系统,满足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个性化需求。国产化工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首台(套)大型国产化精对苯二甲酸装置氧化反应器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关键设备的技术垄断。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推进,大中型化工企业主要生产装置基本采用DCS集散式控制系统,提高了安全系数及生产效率。2014年,金陵石化、扬子石化成为工信部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贯彻标准)试点企业。
(六)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先进控制技术(APC)在烷基苯联合装置的运用,优化了生产工艺控制,使每吨产品能耗降低约2千克标油。农药行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发草甘麟废水低排放及母液回收利用技术,从源头减少母液产生量,并将母液中的草甘麟经膜分离回收后用于水剂生产[2]。氟化工行业利用氟制冷剂副产品生产氯乙烯,应用有机氯废水高效处理回收等清洁生产工艺,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苏化集团、灵谷化工、华昌化工、钛白化工、锦湖轮胎等企业荣获“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耗能产品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的称号。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构建“碳—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消耗和排放指标均达到国内化工园区先进水平。
二、江苏沿江化工园区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一)拥有的优势
第一,园区拥有一批石化龙头企业,如扬子石化、金陵石化、苏州精细化工等。这些龙头企业带动了化工行业规模化发展,筑就了坚实的化工生产基础,形成了巨大的化工产品市场,为沿江石油和化工产业升级、产品升级、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接轨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是我国发展较快的区域之一,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地理、环境、经济优势,这为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支撑。
第三,江苏沿江地区已经成为外商、台商投资的乐土。外资(含台资)化工企业认同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发展,不仅壮大了化工园区的规模和实力,而且提升了园区的水平和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外资(含台资)化工企业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将决定江苏沿江化工园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程度。
第四,随着江苏长江沿岸城市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城市内及周边的化工企业逐步迁出城区,集中到长江边上另起“炉灶”再创新天地。这为沿江化工产业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化工产业园建设后,中外企业相继进驻园区,迅速推动着地方经济建设。同时,园区通过统一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共享和电子商务等网站整合出“虚拟企业集团”,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为现代化企业管理探索积极有效的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1.园区建设过多过密。几十公里的江边设立几个化工园区,有的园区只做了“三个一”,即划了一片土地,搭了一个班子,拨了一笔启动资金,在基础设施的配套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忙于招商。在项目选择上有些园区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偏要“啃”一些又大又难搞的合成材料项目,结果只能是劳而无功,导致“开”而不“发”[3]。
2.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招商引资,轻技术研发;重单项规模和投资,轻项目带动和联动;重外资项目进区发展,轻本土工业项目深化;重本产业园发展,轻与其他产业园合作。
3.重复建设较多。目前,建港口码头、储罐区和合成材料项目等已成为许多产业园追逐的热点,项目重复建设的情况明显。如聚苯乙烯产品,镇江产业园已建成80万~100万吨/年生产规模的生产线,而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常州滨江化学工业园等也在建设此项目或规划建设此项目。在这方面可以学习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和荷兰鹿特丹化工区的成功经验。这两个化工区明确规定,不允许上重复的项目,除非产品在生产规模上扩大或者是生产技术上改进,但在上新装置前,原有的生产装置必须停止生产[3]。
4.规划和定位落后于发展的需要。有的园区不同类型企业混杂布局,难以实现区内物料、能量等资源共享、共生发展,不仅无法发挥园区循环经济优势,甚至可能引发更多安全环境风险等问题;有的园区选址不合理,发展空间受限,面临二次搬迁的窘境。在新形势下,产业链及上中下游产品相互衔接一体化、园区特色化和二次创业等问题,都是产业园应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目前大多数园区还只有行政区域与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而没有整体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严重影响了园区产业的发展。
5.各区域化工产业园发展不平衡。当前江苏沿江地区已建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化工园区,是江苏石化产业的主体。但这些园区受制于长江航运安全、城市建设、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稳定风险等因素,发展相对较慢,影响了石化产业的总体布局,亟须加快产业整体布局调整。
6.产业发展方向不清晰,产业层次不高,产能过剩矛盾凸显。江苏沿江化工产业园差异化发展特征不明显,同质化情况较严重,特别是传统产业发展较快,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薄弱,为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去“杠杆”、去产能等带来一定的阻碍。过去10多年间,江苏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过20%,产能扩张较快,出现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现象:一方面,大宗基础化学品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导致产品价格降幅较大,设备开工率低;另一方面,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仍然短缺,需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7.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沿江化工产业园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大科研成果基本由科研院所取得,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也尚未建立起客户需求导向的创新组织架构。近10多年来,行业新产品产值率始终徘徊在4.0%~8.2%,该指标也低于江苏全省工业平均水平,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不及美国、欧盟平均水平的1/2、日本的1/5[1]。
8.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要素供给紧张。化工行业资源依赖性较强,能源和环境占用较大。江苏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环境承载能力已至上限。化工行业所需各种资源供应紧张,90%以上的煤炭、95%以上的原油和99%以上的天然气依靠外省供给或者从国外进口。化工行业的“三废”排放量位居工业各行业前列,环保事故时有发生,导致民众存在“谈化色变”的心态。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供应紧张、融资成本高等也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快速攀升,加大了行业转型升级的难度。
三、促进江苏沿江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创新意识,加快构建园区创新体系
1.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找准前沿领域。开发应用廉价原料替代工艺、高效反应及分离等化工技术,研发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及多联产、储能材料及工艺等能源技术,拓展纳米科技在催化剂、新材料、化学合成等领域的应用。
2.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第一,不断提高科技创业特区、孵化器的运营水平,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实验室建设,促进相关化工产业的共性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第二,推动众创空间建设,强化国家级孵化器的项目培育主导作用,支持有优势的民营科技企业搭建创新平台。
3.高质量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第一,使企业真正成为集聚创新资源、开展技术研发、推动绿色发展的创新主体。第二,突出园区各自的优势产业,支持并协助园区内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省市科研计划,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与合作攻关,力争在关键产品与核心技术方面填补国内空白。第三,逐步实现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全覆盖,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专注于新兴产业某一细分市场并具有世界领先优势的创新企业。
4.构筑高层次化工人才集聚高地。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依托科创特区、大学科技园与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以及企业研发机构,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加快集聚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园区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业、创新团队。
(二)加快产业转型,着力构建高端制造业体系
1.推进基础产业高端化发展。第一,积极支持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等重点企业在高端产品、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优化能源结构、原料结构与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和管理水平,加快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第二,支持化工行业进行重要技术革新,推动基础化工产业的清洁化与低碳化改造。第三,加快推进重点化工公司由化工、材料向化工装备制造转型,支持基础化工企业加快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促进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2.加快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发展。主动对接并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及省市行动纲要,加快培育新材料、生命医药、高端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积极对接新能源汽车、高铁、光电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材料需求,重点打造玉带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合成橡胶、工程塑料、功能纤维、特种钢等6大新材料产品集群。积极跟踪生命科学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动物营养、作物保护、生物医药与材料等产业。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重点打造表面功能材料、新型有机活性材料、电子化学品、新型催化材料等特色产品。
3.促进企业规模集约发展。鼓励园区内外企业间开展战略合作与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培育一批主营收入在5亿~10亿元、产品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业化程度高的“小巨人”企业,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主板、战略新兴板和中小板市场上市融资。
(三)大力推进智能化生产、互联网技术应用,建设智慧园区
1.研究制定化工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实施计划。第一,推动两化融合向综合集成提升、整合创新阶段迈进,建设智能化车间。第二,推广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SS)等,提高企业决策能力和执行效率。第三,在原辅料种类繁多、转化机理复杂的炼化、农药、染料、氟化工、生物化工、有机硅等行业,运用过程控制(APC)、实时优化和调度以及故障诊断与预警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电子商务,补充和完善传统贸易方式。第一,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第二,积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污水整治、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重点环节要取得明显成效。第三,积极抢抓“互联网+”机遇,推动互联网向化工、钢铁产销链条渗透,把化工交易市场、钢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专业性电商交易平台。
3.积极探索智慧园区建设。智慧园区是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区。第一,发展智慧物流,建设支撑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的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企业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提升物流柔性服务水平。第二,发展智慧环保,实时监控工业污染,借助云平台、大数据、信息传输技术等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智能化监管系统。第三,实行智慧管理,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对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共享、能量梯级利用等提出规范要求,努力在提升园区管理的智慧化水平上下功夫。
(四)坚持生态为基,以节能环保倒逼园区发展转型
1.合并精减园区数量,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十三五”期间,江苏沿江化工园区的发展重点是对园区进一步规范、提升和精简。对于不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与社区矛盾突出的园区坚决予以搬迁或关闭,到2020年,江苏省化工园区数量将由现在的59家减少至50家左右。今后,江苏沿江化工园区将不再扩大面积,而是加快实施绿色化改造;不再新建和扩建以大宗进口油气资源为原料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工项目,而是根据不同园区特点和资源条件,着眼于差异化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
2.坚持“铁腕治污”,不断健全环保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环保执法监管体系,重点解决工业废气排放和噪音扰民等环境突出问题,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3.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举措。第一,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构建产业生态链,实现关联企业集中布局,上下游协调发展,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与循环利用率。第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切实加强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与技术装备推广,园区内生产企业要逐步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4.逐步修复生态。切实加大对园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确保生态建设投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区域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优化区域生态空间结构,积极开展园区周边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启动实施生态防护林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绿化水平[4]。
(五)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
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推进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完善现有公用工程保障体系,构建三级联动应急保障机制,加快建设省级应急救援基地。具体做法是:大力实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标准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改造;构建长江危险化学品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装备设施建设,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健全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多渠道融资,保障园区创新转型
1.政策配套支持。对规划科学、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园区,政府将在项目审批、土地扩容、环境容量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符合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技术内涵高的企业,政府将在项目审批、技术改造、引进外资等方面让其享受园区内企业同等待遇。
2.在信贷、直接融资及财政税收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加大对石化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石化新兴产业。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先进技术改造项目、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等纳入到财政专项资金、科技计划资金等专项发展计划中,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化工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特色化工产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4.争取取消化肥出口关税和天然橡胶进口关税,提高农药制剂、轮胎、染料、合成橡胶等产品出口退税率。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化工高新技术与产品出口及国际先进技术、产品、人才引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源与原料地或消费市场国投资建厂,收购兼并;支持企业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平台,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资源,建设企业国际化战略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学冶金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0-14)[2016-11-18].
http://www.jseic.gov.cn/xwzx/zcfb/bwzc/201610/t20161014_206344.html
[2] 刘文辉.新形势下江苏化工行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5(7):28-33
[3] 江苏化工网.化学产业园发展面临问题分析[EB/OL].[2016-11-08].
http://jschemnet.cn/park/about_detail.asp?obj01=04
[4] 聂斌.石化产业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作者简介:孙克强(1952-),男,江苏赣榆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