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导致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走向衰退,形成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的态势。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深刻且长远。如何认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势?这是纺织服装业经营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本刊联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长三角研究中心,请王振、戴亮、孙克强等两省一市的专家谈了他们的观点。
一、世界经济进一步下滑中国经济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华尔街金融危机正在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加剧,引起全球经济震荡与下滑。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由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同步化趋势增强,我国经济受到的下行影响明显加大,2009年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1、2009年世界经济将进一步下滑
2008年全球经济大幅下滑,2009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大幅下滑,这一基本态势已经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报告大幅下调了2008、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2006、2007、2008、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4.9%、3.7%、2.2%。世界银行(WB)最近预测,2008、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5%、0.9%;联合国(UN)预测2008、2009年全年增长2.5%、1.0%。这些国际机构均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比2008年下滑1.5至1.6个百分点。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根据一些国际机构预测,2009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出现二战后的首次年度负增长。其中,美国经济2008年增长1.2%至1.4%,2009年为-0.5%到-1.0%;欧元区2008年经济增长1.1%至1.2%,2009年经济增长-0.5%到-0.7%;日本2009年也将出现-0.1%到-0.3%的负增长。经合组织(OECD)11月底宣布,其大部分成员国经济2009年都将出现衰退,且在2010年上半年前都难以恢复增长,这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的最严重经济衰退。这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或许要延续至2009年年底才会结束。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将降到1%,30个发达国家的GDP增长为-0.3%,其中美国为-0.9%,日本为-0.1%,欧元区为-0.5%。
面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救市行动。存在严重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面对国际贸易赤字与国内金融危机,为了挽救美国经济,依靠美元的硬通货地位超量发行纸币,实行“零利率”,其结果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美元贬值。
世界金融危机的加深,不可避免地会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的冲击。汽车行业、钢铁行业均生产下降,销售不畅。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困难,投资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商品价格下跌。WTO则预测2008年全球贸易增长可能降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11月22日警告称,目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经济危机,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引发一场失业危机,并且导致食品和能源供应恶化。
2、发达国家走出衰退还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指出,“这只是危机的开始,未来经济数据可能进一步恶化,并导致预期更加悲观,需求加速下滑。”金融危机尚未触顶,并正在演变成为一场更广泛的经济危机,预计危机还将持续一年时间。
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可能持续到2009年底,这是一种乐观估计。从美国来看:从1945年到2007年,NBER(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确定的美国经济衰退共有10次,平均持续时间为10个月。上两次衰退(2001年和1990~1991年)持续时间都是8个月,略短于均值。1981~1982年的衰退时间较长,达16个月。1971~1974,周期4年、衰退1年;1975~1982,周期8年、衰退3年;1983~1991,周期9年、衰退1年;1992~2001,周期10年、轻微衰退1年;2002~2008,周期可能达10年左右、衰退可能2年左右。
悲观的估计是,这次美国经济衰退是1929年大危机以来的又一次大调整。这一长周期形成的原因,是收入与财富再次高度集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收入分化。当时,占美国人口5%的最高收入群体,其收入大约占据美国个人收入总额的三分之一。这种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披露的资料,美国10%最富有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已经达到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大值———48.5%;l%最富有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达到了自1928年以来的最大值———21.8%,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0.1%最富有的30万人口的收入相当于1.5亿低收入人口的全部收入,其平均收入相当于另一半人口平均收入的440倍,这一贫富差距25年来翻了近一番。美国的基尼系数也由1970年的0.394增加到2006年的0.47(2005年为0.469)。美国40%收入最少的家庭30多年来没有得到任何收入增长。最低20%人口得收入占全部人口收入的比例,1970年为4.1%,2006年下降为3.4%;最高20%人口的收入占全部人口收入的比例,1970年为43.3%,2006年上升为50.5%。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锐减8.7%,创下了1947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同时,美国家庭财富集中度不断升高。最高10%家庭拥有财富占全部家庭财富的比例,从1995年的67.8%,逐步上升到2004年的69.5%。最低90%的家庭拥有财富占全部家庭财富的比例,则从1995年的32.2%下降为2004年的30.5%。
克林顿时期,实施自住房计划。近40%的家庭没有自己的住房,鼓励他们购买自住房,以扩大住房消费。到了布什时期,进一步降低信贷门槛。过度消费使美国储蓄率由1992年的8.9%下降到2000年的-1%。这是美国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储蓄率。次贷危机是让大量没有购买住房能力的家庭购买住房,而许多家庭信用破产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结果引发金融危机。
美国与欧洲各国相继宣布救市措施,各主要央行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对私人存款提高担保额度或提供无限担保,但信贷紧缩并未缓解。全球各主要股市仍震荡走低,国际汇市也出现宽幅震荡,显示投资者信心依然不足,金融危机还在扩大与深化。按照经济周期理论来看,行政调控和金融手段只能淡化经济周期,或者减少经济周期造成的过分震荡。
3、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减速
2003~2007年,我国经济处于11%左右的高增长平台上。2008年,中国经济高位降温,第一季度GDP增长10.6%;第二季度GDP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第三季度GDP增长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9.9%,全年增长率预计为9.5%。一些权威国际机构预测,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9.1%,2009年为7.5%~8.5%。
自2008年9月以来,总需求萎缩,工业生产放缓,失业率增加似乎构成封闭循环。为解决经济增长快速下滑的局面,国务院加快推出了针对扩大内需的多项政策和措施。从“保增长国十条”,再到“金融三十条”;从增值税转型到燃油税改革;从发布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加紧出台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九个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先后出台的还包括家电下乡措施,中央政府制定担保计划,积极为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保增长措施出台密集程度之大前所未见,其目的是依靠国内投资防止经济过快下滑,稳定就业市场,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稳定就业是加快解决近忧的主要目的。据测算,2009年的就业增长目标是9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6%。而2009年新增大学毕业人数将达600万,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达1,200万,1.2亿流动的农民工还未包括在内。根据经验测算,经济下降1个百分点将影响400万人的就业,这使得保增长目标更加具体化。时间紧,任务重,保增长扩大内需刻不容缓。
解决就业最根本的出路还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这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根据国务院“快、重、准、实”的总体要求。发改委加快了保增长项目的落实,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将直接拉动对钢铁、水泥、建材、机械和通讯设备行业的投资。中央政府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信息化持续发展需求,积极拓展刺激经济增长的空间。
根据发改委介绍,4万亿投资主要由七大部分构成,以铁路为首的交通系统建设占比居首。具体为,保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是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是1.8万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是400亿;生态环境的投资是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是1,600亿;灾后的恢复重建,重灾区是1万亿。根据现行的投资体制和投资资金安排的方案,需要中央投资1.18万亿。据测算,这4万亿投资,大体上可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由于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步化趋势不断增强。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回落,可能回落1个百分点以上。
二、上海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总体呈弱化趋势
上海经济运行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并且呈现出投资触底、消费提速、出口平稳、增长趋缓等主要特征。同时,宏观经济形势偏紧、微观经济运营压力偏大的情况仍在继续显露出来,保持全市经济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一)主要经济变数对2008年上海经济影响的动向与分析
2008年影响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变数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集中表现为投资前跌后涨、股市受挫、房市徘徊、汇市上升、物价前高后低,这就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跟踪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上海经济发展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1、投资:2008年上半年明显跌落,到年底由于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而上扬。根据1992年至2004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轨迹分析,认为上海固定资产“低投入平稳增长安全区”的阀值在22%以下,安全区的底部在10%左右。据此分析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005年为14.8%,2006年为10.8%和2007年为13.6%,均处在安全区域内,并且呈现出贴近安全区底部运行且增速均低于全国增速的迹象。
2008年1~6月,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物价的因素,实际上是处于负增长的态势。显而易见,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仅创出了历史新低,而且几乎已经触底运行。如此态势表明:一是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陡然回落迹象明显。不仅没有形成投资“过热”的态势,而且还反映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弱化。二是持续的低投资极有可能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滞后影响。应该看到,当与世博会有关的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之后,可能使得投资继续走低,其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震荡可能会进一步显现出来。三是产业投资增长依然乏力。
为刺激经济发展,上海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正逐月回升。1~11月,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54.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增幅比1~10月提高0.9个百分点。
2、股市:2008年股市转折性空前下行,投资者大多损失惨重,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
3、房市:从购销两旺到持续低位徘徊。2008年1~6月,上海房地产业投资额710.6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36.0%,同比投资增长4.2%,同比增幅回落1.1个百分点;住宅建设投资额420.8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21.3%,同比投资增长5.6%,同比增幅上升2.3个百分点;商品房登记预售面积1064.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7%,同比增幅回落38.9个百分点;住宅施工面积5604.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1%,同比增幅回落12.6个百分点;住宅销售价格指数109.7,同比增长9.4个百分点;办公楼销售价格指数105.5,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二手房销售价格指数110.7,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
从总体上看,上海房市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低位徘徊的格局。主要表现在:一是房地产投资及供给有较大回落,价格有所回升,但是这种回升处于交织滞涨状态,价格回升主要受高端物业带动,而主流物业的量能却没有提升,仍然处于徘徊走势。二是房地产市场似乎进入了“价滞量跌”的整理阶段,上半年市场成交量能始终处于低位。量能持续在谷底徘徊、购买力长期萎缩,是各方看淡上海市场中短期表现的主要因素。如“五一”节前后一周内,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量18.02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2.23万平方米,减幅40.43%;商品住宅成交量17.46万平方米,环比下降8.3万平方米,降幅32.23%。该周商品住宅由于市中心中高价住宅物业成交比重增加,成交均价相应拉高至15714元每平方米,环比上涨2240元/平方米,涨幅月16.62%。但市场的销售主体中端物业的成交量却持续低迷,买方主力观望明显。三是在量能始终无法释放的行情中,成交均价的标志意义被进一步弱化,而量能指标真正预示着市场的走向。近半年以来,上海房市成交量能始终处于低位,市场整体上升乏力。4月底楼市的成交量与上月同期相比微幅下降,而增量供应却下滑明显。四是二手房交易价格趋稳。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监测显示,二手房销售价格首次环比下降0.2%,预示着房价可能下跌,上海的二手房价3~4月份有所上升,随后,二手房行情又回落到年初水平。
4、汇市:人民币兑美元上半年从持续坚挺到升值速度加快,下半年高位徘徊。人民币兑欧元则是上半年相对稳定,下半年快速升值。
人民币持续升值,在微观层面上对出口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压力。1~1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2994.58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6.5%,增幅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70.32亿美元,增长20%,增幅回落5.3个百分点。尤其是对美国、欧盟、我国香港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增幅回落明显。对美国市场出口增长8.8%,增幅比1~10月份回落2.9个百分点;对欧盟市场出口增长27.1%,回落2.4个百分点;对我国香港市场出口增长2.7%,回落3.1个百分点。
5、消费:持续增长。2008年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延续了2007年以来的提速迹象,1~6月,上海商品购进总额10012.17亿元,同比增长29.2%,同比增幅增加7.9个百分点;商品销售总额12681.08亿元,同比增长29.7%,同比增幅持平;销出比购进的增加额2668.9亿元,同比增长31.4%,显示整体商业效益显著。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3.17亿元,同比增长16.7%,增幅增加2.5个百分点。1至11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3.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回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6%,涨幅为2007年8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二)2009年上海经济形势的基本预测
上海经济属于外向型经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外部环境的变化将渗透影响到上海经济的各个领域。未来上海经济面临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运行风险加大。如果外部环境继续恶化,并积累到一定阶段后集中爆发出来,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一是收入增幅预期下降。第一,政府财政收入增幅预期下降。受到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以及政策性减收因素逐步显现的影响,下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预期下降,而对口支援灾区重建等将加大财政支出的压力。第二,居民尤其是中高阶层居民收入增速预期下降。这是因为:首先,企业亏损面加大,导致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其次,沪深股市大幅调整,绝大多数股民、基民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负财富效应”逐步显现;再次,民营和中小企业亏损增多,企业主及中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增长预期下降。
二是居民消费增幅预期下降。一些大的消费项目预警了消费下滑的风险。受楼市和股市低迷影响,上海居民购车热情下降,2008年6月参与私车牌照投标者仅为3月高峰期的1/3,中标价继续下跌,放弃中标者数量在增加;目前上海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下滑,居民对商品房的消费意愿在下降,这又带动装潢家居用品及家电用品消费的下降。
三是外贸出口增幅预期下降。1~5月外贸出口增长好于预期,其原因在于:出口商品价格较快上涨,推高了出口增速;4月份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停顿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剔除这两个因素后,外贸出口的数量增幅有限。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下滑和人民币汇率前期升值带来的滞后效应逐步显现,下半年乃至2009年上海外贸出口的形势更加严峻。2008年1至5月,上海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0.6%,增幅同比回落了15个百分点,预示着外贸进出口增速的放缓,同时也影响到下半年物流业等行业的发展。1至1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2994.5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增幅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外贸进口1424.27亿美元,增长12.8%,增幅回落10.1个百分点,出口1570.32亿美元,增长20%,增幅回落5.3个百分点。
四是投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存在着不确定性。2008年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呈现出前跌后涨的局面,1至4月是低点,扣除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为负增长。年底随着国家先后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4万亿的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到上海,至2010年将有1600亿元政府性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预计拉动全社会投资超过1.1万亿元。其后逐月有所回升。数据显示,2008年1至11月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54.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增幅比1至10月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262.03亿元,增长4.7%,增幅比1至10月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1至11月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275.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4%,自1至5月连续6个月下降后,又出现增长。尤其是郊区工业项目新开工明显加快,9月、10月和11月分别新增276个、352个和435个。从项目进展情况看,有32个工业项目11月完成投资超过1亿元,而上年同期只有24个。而随着新项目的陆续开工,预计2009年投资增幅会继续上扬。但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投资增长对改变经济周期的作用空间有多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上述四项指标表明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动力总体上呈现弱化的趋势,未来经济增幅回落的风险在加大。但在财政拉动以及加大投资的背景下,全年经济增速仍可能维持在10%以上。考虑到外部环境影响的滞后性及不确定性因素的深化,2009年上海经济运行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江苏省经济增长将呈现由低向高、先抑后扬走势
2008年,江苏经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动荡与经济增长下滑的双重冲击,出现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同步化的趋势。江苏经济上一轮中周期出现在1989~2001年。从2002年起,江苏经济进入这一轮中周期的上行通道。上一轮经济周期上升加快,出现大起大落之势。而这一轮经济周期起步较慢,波峰表现出高位平缓的态势,经济波动被熨平,拉长了这一轮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形成了平稳快速增长的经济周期。2008年江苏经济逐步进入这一轮周期的下行通道。
(一)2008年江苏经济形势分析
1、江苏经济仍然处于高增长阶段
2008年,江苏经济仍然处在新一轮高速增长阶段。1~9月,江苏GDP增长13.1%,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
江苏经济全年运行的主要指标仍然好于全国,全省经济呈现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民生继续改善等基本态势。1~9月,江苏GDP同比增长13.1%,与福建、山东基本持平,高于广东、浙江、上海3个百分点左右。
2、江苏经济增长动力比较强劲
2008年,江苏经济增长动力仍然比较强劲。1~10月,投资、消费、出口均保持23%左右的增幅,均较大幅度地领先GDP的增长。增长动力强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投资推动强劲,增速快于上年。
2008年以来,江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3.8%、22.4%和23.9%,均高于2007年同期水平。截至2008年10月,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8920.44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对于保持全省经济增速的稳定、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
1~9月,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低于福建,高于山东、广东、浙江和上海。从绝对额来看,江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山东位居第二。
第二、消费拉动加强,增速领先沿海省市。
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领先沿海其他发达省市。1~9月,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第二位的山东0.3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位的广东和福建3.4个百分点。从绝对额来看,江苏略低于山东,低于广东较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消费主体外延港澳台,二是消费价格地区差距较大,三是居民消费需求较大。
2002~2007年,江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一直图3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1987~2008.09)处于下滑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2008年以来,江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得到增强,这是当前江苏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截至2008年9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32.31%,较2007年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
3、江苏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危机,不仅仅导致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走向衰退,而且直接冲击中国经济。江苏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全年工业生产、出口增速等明显放缓,高开低走态势不断加剧,第三季度经济下滑加快,形势趋于严峻。
首先,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下降。2008年以来,江苏工业增加值增速与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3~5个百分点。截至10月份,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增速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
第二,出口增速下滑较大。受全球经济下滑与外需紧缩的影响,江苏对外出口增速明显下滑。2008年一季度,江苏出口总额增速为19.6%,较2007年同期下降12.9个百分点。2008年1~6月、1~9月、1~10月,全省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24.3%、23.4%和22.7%,同比分别下降4.1、5.0和5.4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10月,全省进出口总额为3380.26亿美元,增长18.9%,与2007年增速相比下降5.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023.98亿美元,增长22.7%,同比增速下降5.4个百分点。
这种快速下滑,是由于外需显著减少,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仅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也不断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各种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障碍,对江苏省产品的出口形成严重挑战。国外一些进口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对江苏相关出口企业的应付账款难以归还,部分企业订单下降,甚至出现倒闭。这对江苏出口企业维持和扩大出口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江苏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与日本的出口增速,分别向11%~17%下滑。
横向比较,江苏出口增速仍然处于比较好的状态。1~9月,江苏出口同比增长23.4%,比出口第一大省广东13.5%的增速相对减速较缓。
同时,江苏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不确定性增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多项指标增幅明显回落,市场成交大幅度萎缩,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困难加大。受市场萎缩、价格下跌等影响,江苏省钢铁、煤炭、建材等行业受到很大冲击。股市低迷、资金短缺对企业影响很大,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减少,未来一段时期江苏省面临的就业压力会增加。
(二)2009年江苏经济走势预测
世界经济走弱对江苏经济的影响相对更加明显。江苏外向化程度较高,很多企业产品销售以出口为主。国际市场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出口企业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同时其他企业也将会通过各种间接途径受到影响。因此,江苏经济将会面临一次较大的考验。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先期影响主要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30年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并不高,年均2%左右,经济下行的空间不会太大,可能最先走出低谷较早出现转机的也是这些国家,对此我们应有思想准备。另外,由于这次危机主要冲击的是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市场受到影响较小,因此预计2009年江苏省外贸企业出口的目的地结构将会出现调整。
2009年的江苏经济将会直接受益于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将会直接有一部分落户在江苏境内。数据显示,江苏至2010年底可完成政府性投资65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2.5万亿元。这些公共投资的逐步落实,对江苏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比较明显。减少企业税费负担,特别是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将直接有利于企业经营和利润的增加,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动力,给企业结构调整提供空间,从而提升企业信心,有利于投资扩大。国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调控政策,将会增强消费者信心,对扩大居民消费形成实质性利好。另外,国家正逐步调整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将会提高,这将对出口提升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综合国内外因素,江苏2009年经济增长将呈现由低向高、先抑后扬走势,预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可望在11%至13%之间。如果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加深,出口增长回落过多,增速可能在11%左右;倘若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较早转暖,加之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显示效应,则可能达到13%。
四、浙江省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有所回落
(一)2008年浙江省经济走势分析
近期浙江省发改委就全省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与未来趋势问题与相关专家进行了交流,专家们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
1.经济走势:适度回落不可避免,但10%以上的较快增长仍可持续。2008年以来,浙江经济继续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运行,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并没有阻挡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展望全年浙江经济能否延续这一势头,专家们普遍给出了总体乐观的判断,并对增速适度回落达成了高度一致。有三成专家认为,2008年浙江GDP增速会回落到10%~11%的区间;半数的专家认为比这好些,将维持在11%~12%的区间。
增长适度回落的理由是:一是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出口增长减缓将影响浙江经济增长;二是基本面呈现下滑态势,但回落到10%以下的严重衰退不可能发生;三是在出口增长趋缓同时,紧缩政策及要素制约使得投资增长动力不足,也将减缓全年增速。对于保持加快增长的信心主要来自:一是近5年经济增速均在12%以上,且数据表明经济惯性可能维持;二是后期国际需求会有所回暖,地震灾区的重建也将给浙江企业带来增长空间;三是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释放以及浙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有利于经济运行向好发展;四是由于浙江企业富有活力,竞争力较强,所以相对能比其他地区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2.工业发展:增速谨慎乐观,效益可能大幅回落。2008年以来,浙江工业增加值增幅与2007年同期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回落,同时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也大幅下滑。展望全年,工业增速与效益能否同时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多数专家持谨慎态度。调查显示,有55.2%的专家认为全年增速将与一季度的13.5%基本持平,原因是资金趋紧、成本增加及出口减速影响,都将对工业增长形成阻碍,在多重因素叠加下,维持一季度增速的可能性较大。有31%的专家相对乐观,他们认为,2008年全年依旧能达到2007年17.9%的增速水平,原因是国内需求仍然十分旺盛,考虑到中央及各地政府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出台,而且浙江企业经营灵活、适应性较强。有13.8%的专家对浙江工业发展十分担忧,认为全年增速将明显回落。没有人认为2008年增速将超过2007年水平。
工业效益方面,专家们的意见比较集中,83.9%的专家选择了10%~20%的增长区间,原因是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盈利空间缩小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全年利润增速可能比一季度14.5%的增速还要低一点。12.9%的专家认为各种因素的叠加影响还要更大一些,增速将低于10%,还有3.2%的专家认为增速将达到20%至30%,没有专家认为会超过30%。
综合专家对于浙江工业发展的判断和分析,有几点判断值得深省:一是当前工业经济已进入高成本时期,这一趋势将不可逆转;二是浙江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要在高成本时代实现高利润,必须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既要保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又要想方设法减低消耗,提高效益;三是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趋势下,浙江工业与以前相比将进入相对低速增长的时期,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产业发展的方向所在。
3.投资趋势:不确定因素较多,增长13%至16%较为合适。调查显示,有67.7%的专家判断2008年浙江投资增长将为10%至13%。也有32.3%的专家认为,2008年的投资增幅维持在13%至16%的可能性较大,没有专家认为投资增长将低于10%或高于16%。对于浙江投资增长适度合理的增长区间,56.7%的专家认为13%至16%的区间较为适合。
4.消费走势:相对乐观。专家们对2008年浙江消费的判断相对乐观,有54.8%的专家认为全年浙江消费实际增长将达9%~11%。有12.9%的专家却并不乐观,他们认为实际增速将低于9%,理由是,在股市、楼市低迷的情况下,消费预期可能明显下降。另外,有25.8%专家认为11%~13%的增长区间较为可能,还有6.5%的专家持更乐观态度,认为消费实际增长可以达到13%以上。
总结专家的判断,2008年浙江消费实际增长可能会低于2007年的12.4%,为11%左右,但平稳增长的态势在2008年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5.出口形势:面临的压力较大。专家们均认为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所回落,外贸出口处在近年来最困难的时期。调查显示,有56.3%的专家认为增速将低于20%,43.8%的专家认为将增长20%~25%,没有人认为增速会超过25%。
对于浙江的外贸出口,专家们的判断与对全国判断基本类似,即面临压力较大,而且困难可能还远未见底,但全年出口在惯性拉动下,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调查显示,有53.3%的专家认为将全年增长20%~25%,33.3%的专家认为增幅将为15%~20%,还有13.3%的专家比较乐观,认为可以达到25%以上的增幅,没有人认为出口增长会低于15%。
(二)2009年浙江省经济基本发展趋势
预计2009年浙江省GDP将运行于9至10%的增长区间。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供给、需求和政策层面仍然支持2009年浙江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从供给层面看,浙江仍处于推进改革开放、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和释放生产要素活力的重要时期;从需求层面看,浙江仍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正加快互动升级;从政策层面看,中央政府推出“十大举措”等反周期调节政策和“保增长、扩内需、促调整”等部署,有助于“烫平”经济的大幅波动。随着浙江“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总体思路的进一步落实,2009年全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根据需要,模拟预测了3种不同情景下2009年浙江经济的可能走势(物价和汇率波动均保持在近3年的平均水平上):在全省GDP增长8%的情境下,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处于低水平(分别为8%和6%),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要达到26%的水平(近3年全省净出口年平均增长33%);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近3年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4%和12%),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达到5%;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高水平(分别为20%和18%),那么净出口增长率即使零增长,也能实现GDP8%的增长。
在浙江GDP增长10%的情境下,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处于低水平(分别为8%和6%),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要达到34%的水平;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近3年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4%和12%),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达到12%;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高水平(分别为20%和18%),那么净出口即使零增长,也能实现GDP10%的增长。
在浙江GDP增长12%的情境下,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处于低水平(分别为8%和6%),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要达到41%的水平;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近3年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4%和12%),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要达到21%;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高水平(分别为20%和18%),那么净出口即使零增长,也能实现GDP12%的增长率。
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2009年浙江投资增速下滑有望得到遏制,消费将稳中有升,但出口增长不容乐观;如果物价和汇率波动均保持在近3年的平均水平上,则13%左右的投资增长率、15%左右的消费增长率和10%左右的净出口增长率,是可以预期的;全省GDP增速将运行在9%至10%的区间。
浙江省转型升级正面临重要的机遇期和转折点。浙江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强化了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浙江是一个“加工型”省份,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由于产能过大和缺乏核心竞争力,上游产品的提价很难传递出去,只能依赖于加工环节的消化。
浙江是一个“出口型”省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较高,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贸易壁垒等诸多因素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大。
浙江又是一个“民营经济”省份,市场竞争主要依靠低成本和低价格,企业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寒流”表明,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为浙江新一轮增长打开空间,才是化“危”为“机”,再推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出路。
浙江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也为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发达国家制造业在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后,势必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欧、美、日经济陷入衰退,将迫使国际金融资本寻找新的目标市场和投资机会,这为浙江这样的高增长地区吸引和利用全球资本又创造了有利条件;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市场资源产品价格暴跌,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为浙江突破资源瓶颈的制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产大幅贬值,这更为浙江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金融危机迫使一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纷纷裁员,也为浙江引进“转型升级”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大量机会;国内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等,都将有利于浙江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