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象:以产业布局调整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15 浏览量:24

来源:国家治理

当前,中国经济正步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在新常态的四大特征中,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分别对应经济增长、结构转换和技术进步,它们是经济发展的永恒话题。其中,动力问题最为关键,无论是保持中高速增长,还是主动调结构、应对经济社会风险挑战等,都需要有充足的发展动力。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新旧动力引擎转换中动力的接替有关。前些年改革在中途停顿,各种要素的红利难以接上,如人口红利没能及时转换为人才红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力又使内需红利未能及时代替出口红利。因此,中国经济从过去的运行状态转入新常态,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稳中求进,既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能顺利实现动力机制的转换。显然重塑国家经济地理格局的产业布局调整成为实现动力机制转换的重要路径之一。

国际分工视野下中国的国际产业链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凭借低成本优势,通过承接国际制造业外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等方式发展加工贸易,成功嵌入了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VC)。但在国际代工和贴牌生产模式下,我国制造业被动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制造和生产环节,长期被国际大买家“俘获”并锁定在GVC的低端。近一轮经济危机以来,伴随着国内要素价格飙升、外需萎缩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等多重压力,我国产业如何从被“俘获”和“压榨”的GVC低端“突围”成为重要议题。

理论上讲,摆脱GVC低端锁定的路径,主要包括加工外包升级、技术创新升级、构建国内价值链(NVC)、构建全球创新链(GIC)等。加工外包升级有委托组装(OAM)、委托加工(OEM)、自主设计和加工(ODM)、自主品牌生产(OBM)等思路,以及两种基本模式:一是主动承接价值链高端业务,实现从OEM向ODM转变,或走OEM与OBM相结合的成长道路;二是进一步做大OEM,实现规模经济向配套产业方向发展。技术创新升级的路径亦有四条: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其中,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提升价值链条中某环节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的效益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产品升级是通过提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效率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功能升级是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升级方式;链条升级是从一条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

构建NVC的升级路径是指,东部地区在已有的全球价值链(GVC)基础上,通过产业内迁至中西部地区,构建以本土企业为主体的国家价值链。基本思路是重新整合本国企业的商业网络及产业循环体系,重新塑造国家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实现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协调发展,主要通过地区间互动双边交易平台载体模式(专业化市场)和单边交易平台载体模式(领导型企业网络)来实现。

构建GIC的升级路径是指,通过扩大内需战略让本国企业主动嵌入全球创新链获得更多的全球智慧和资源,解决本国创新不足和资源短缺的问题,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下产业升级的目标。基本手段是通过推进以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化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各类经济要素和区位条件的新变化、新特征

为了更好适应新常态,中央明确提出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目标,包括“一带一路”、“亚投行”、“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扩大试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系列举措和规划。各类举措和规划的落实,将逐渐改变中国在国际产业链的地位,改变东北、西北、华南、华北、中部地区等主要经济带的资源、区位等原有优势和条件,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布局调整,随之而来的将是资本、劳动、人才要素及技术资源的转移和再配置。通过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望获得较大的突破。

可见,通过重塑经济地理和优化产业布局来彰显国家战略,不仅是中国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支撑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性引擎。正如世界银行在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以“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为题所指出的,某些地方之所以发展势头良好,是因为它们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特征,顺应了地理结构的变迁。当前,中国各经济带的驱动要素和区位条件的新变化、新特征,集中表现为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减少分割,并通过区域一体化机制来提高地方的供给能力,通过全球一体化来扩大需求。比如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设,不仅能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而且通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相容并相互促进,有利于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进一步区域发展的战略空间。

国内方面,在新常态下,我国也在不断强化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力度。在城市发展层面,单一的城市发展正逐渐演变为区域性城市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通过城市空间再生产形成城市群和城市间一体化,打破城市行政区边界,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和地区市场共建,走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道路。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一些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区域发展规划正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国家发展战略引导要素资源流向。一方面,通过政府掌握的优质要素的流入和国家计划安排的大项目,使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服从国家战略的整体需要;另一方面,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地区获得国家整合资源、引导资源流入的能力,同时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实行更加开放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吸引国际要素的流入。

新常态下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

从理论上讲,在新常态下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仅是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区域公平和区际福利补偿的重要手段。自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以来,围绕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的要求,各区域根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的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目前已初见成效。按照国土空间“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不仅是全国性生产力总体布局规划,也是全国性的经济空间布局战略规划,是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行动路线图,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

同时,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流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区、东北—蒙东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为主要内容的“一路二带三区”区域战略构想,更是力求实现内与外、东与西、沿海与内地、东北边境与东南沿海、工业与农业等多时空、多维度、多领域的“无缝对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讲,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与“一路二带三区”新战略区域之间,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联系。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彰显了国家的海洋新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提升中国与欧盟的经贸联系,长江流域经济带重在强化中国沿海与腹地联系,京津冀经济区则是架接首都与沿边经济的桥梁。

当然,在新常态下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和结构升级,不仅要抓住各主要经济带要素和区位条件的新变化、新特征,而且要努力实现经济目标、产业性质、发展动力、要素依赖、工作抓手、政府政策等各方面的战略性转变。在经济目标上,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产业性质上,要由依赖型经济向开放的自主型经济转变;在发展转型的动力上,要由FDI主导型的外生动力向本土企业创新型驱动的内生动力转变;在要素依赖上,要由引进资本、机器设备、技术为焦点向以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制度创新为焦点转变;在工作抓手上,要由对出口导向的开发区建设向以科技创业、建设创新平台和综合创新环境为主转变;在政府政策上,要由针对物质资本的引进实施(包括土地利用、税收、信贷等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向针对人力资本创新进行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鼓励和诱导转变。

根据产业发展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无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还是“一路二带三区”新区域战略,包括各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其中所有区域都是实现中国产业布局调整和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国家战略据点,都是支撑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区域和新引擎区域。各类战略性区域规划,分别从地理环境、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城市群产业空间的集聚与分散、贸易自由与壁垒、区域竞争与协作、发展条件的平衡与协调和制度保障等侧面,明确了各经济要素和区位条件在支撑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目标和愿景的作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分别从集聚经济与协同创新、要素流动与区域一体化、区际公平和福利补偿等方面,充分地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关联机制和协调机制。

在理论层面上,新区域发展战略构想体现了规范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与现代中国区域经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好实践。它同时纳入了时间和空间因素,体现了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便于决策者从区域空间动态经济关联视角,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效率和公平之间不平衡的重大民生问题。

在战略层面上,针对新常态下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尤其是政府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时,中国产业布局调整战略构想,便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布局战略统筹和协调。通过人才和产业、城镇化和产业化多维度交叉匹配,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不足问题,实现产业空间均衡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保障措施上,围绕产业价值链、创新价值链、人才价值链、就业价值链的匹配与互动,带动城市与产业的互动发展。结合最新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精神,对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制订相应的户籍管理和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引导和调整城市群的发展愿景,对不同地带的目标城市群优先排序,制定以城市群为基础的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政策操作的重点,是要针对政府扶持政策中的部门政策和通用政策的不同作用,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统筹好资源、制度、市场和技术等各类核心要素的协同作用;二是依据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企业、部门和国家层面实行差异化的定位;三是根据技术生命周期和产业演化复杂性动态调整产业政策;四是区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作用,灵活选择部门政策和通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