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突出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谋篇布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追求GDP规模扩张和高速度增长,主要是通过需求管理思路来实现,即着重强调刺激由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的总需求来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往的需求侧管理政策实施空间不断收窄。2015年以来,央行已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超过2万亿人民币,但是难改经济颓势。实体经济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不断下降,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大多涌向虚拟经济。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且不确定性加大,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国内市场的家电、汽车和住房等商品已走完排浪式消费历程。宏观政策向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变,不仅是由于需求政策局限性,也是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国民消费升级,偏爱海外的商品和服务。这反映供给侧的结构性缺陷:政府对经济干预太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供给能力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
突出供给侧改革,虽然在短期内难见成效,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和中长期发展。从理论上分析,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五要素分别是:劳动、资源、资本、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驱动显著,而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以后,技术和制度因素对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特别需要发挥后两项要素对前三项要素的动力替代效应,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激发增长潜力。就具体改革措施而言,要放开人口生育限制政策,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向实施人力资本战略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劳动力;积极推动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积极审慎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减少金融抑制;加快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化;在制度改革领域,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市场机制建设、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要素价格体系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减负、松绑,优化市场经济运行环境,激发微观经济活力,释放经济长期发展潜力。需要强调的是,突出供给侧结构改革并不是放弃需求管理政策,以后的宏观调控将是从过分重视需求管理的单向思维,向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的双向思维的转换。
[注释]
〔1〕原嫄:《近五十年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特征与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14年第3期,第18页。
〔2〕Gary Gereffi,John Humphrey,Timothy Sturgeon,“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12,No.13,2005,pp.78-104.
〔3〕R.Forslid,GIP Ottaviao,“An Analytically Solvable Core-periphery Model”,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Vol.3,No.7,2003,pp.229-240.
〔4〕[美]加里·杰里菲、唐纳德·怀曼:《制造奇迹:拉美与东亚工业化的道路》〔M〕,俞新天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5〕[英]芭芭拉·思多林斯:《论全球化的区域效应》〔M〕,王镭译,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6〕Gary Paul Green,Landy Sanchez,“Does Manufacturing Still Matter?”,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Vol.27,No.5,2007, pp.529-551.
〔7〕杨国亮、张元虹:《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第27页。
〔8〕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红利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第51页。
〔9〕何平、钟红:《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效应及其存在的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第36页。
〔10〕江飞涛、武鹏、李晓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4期,第20页。
收稿日期:2016-02-04
修改日期:2016-04-05
* 本文是由南京大学吴福象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战略区域研究”(批准号14ZDA024)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子课题“区域经济协调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批准号2015gjxt)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邱晓东,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吴福象,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