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的理论意义和规划愿景
经济发展在空间上不平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某此地方之所以发展势头良好,是因为它们普遍遵循了符合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内涵,通过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减少分割促进了地理结构的变迁。近年来我国在重塑经济地理格局方面就明显带有“沿海化、城市化、集群化”的典型化倾向。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通过城市群和城市一体化即同城化,使得单一的城市发展逐渐演变为区域性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通过打破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要素市场共建,谋求各具特色的城市群联动创新发展道路。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一此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区域发展规划已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通过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规划引导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向。一方面,通过政府掌握的要素流入和国家计划女排的重大项目,使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服从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以国家开发战略为导向实行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吸引国际高端要素的流入,能够快速获取通过国家整合资源、引导资源流入的区域开发能力。
2014年以来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区、东北一蒙东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为主体内容的“一路二带三区”战略性区域规划的轮廓开始逐渐清晰起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彰显的是国家海洋新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提升中国与欧盟的经贸联系,长江流域经济带旨在强化中国沿海与腹地的经济联系,三大经济区则是架接首都经济与沿边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其中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的四大功能定位: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二是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三是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指导意见》还明确要求,要依托四大功能定位,升级、再造长江经济支撑带,拓展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空间: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可见,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就是要以区域一体化机制来提高地方的供给能力,以全球一体化机制来扩大需求,通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相互融合并相互促进,以便在更大范同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
二、江苏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区位条件和枢纽功能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内容,包括建设长江产业带、长江城市带、长江历史文化带、长江生态文明带等。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中,国家对上海、武汉和重庆的定位分别是长江经济带龙头、龙腰和龙尾航运中心,同时上海还重点定位于国际性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承担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重任;武汉和重庆分别定位于中西部的中心城市。相比之下,江苏地处长江下游,不仅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也是沿江“一横”与沿海“一纵”的“T”形发展战略的交汇地带,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前沿性区域。江苏不仅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实力雄厚,改革开放较甲,高科技研发中心云集,高端产业和园区汇聚,而且江苏各地市的沿江和沿海港口在地理位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少港口比如太仓港和张家港更是兼具海港和河港的双重属性,在打造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的规划中是重要的水路中转站,江阴港、扬州港、镇江港不仅港口区位条件好,而且当地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南京港不仅具有良好的吞吐能力,而且具有承东启西的产业转运能力和腹地经济的强大支撑。
这些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使得江苏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肩负新开放格局的战略支点和城市群枢纽重任的天然优势。比如,南京作为长三角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适宜打造陆港、海港、空港互动式开放战略的重要节点。同时,在将原来主要向东开放转变为向东和向西双向开放的大背景下,江苏在与“一带一路”跨区域国际产能合作战略对接中,无疑起着中转器和转换器的“调节阀”作用,对于拓展长江经济带内陆与沿边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陆海统筹以及东中西互联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探索和实现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与腹地纵深城市之问的产业双迁模式。不仅如此,在江苏13个省辖市中,直接濒临长江的就有8个,依托自身卓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外向型经济条件、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互联互通的城市群网络、结构高度优化的产业模式,江苏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等方面的自身体系建设,不仅是长江经济带整体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对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溢出和带动作用,尤其是以苏州港、太仓港、张家港等为代表的“城·江·海”一体化的物流交通运输“网”的规划建设,对于“一带一路”大格局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策应作用。
三、江苏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
在重塑国家经济地理大格局下,认清江苏在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区域开发战略中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江苏制定未来开发战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认清周边所面临的复杂多变形势,二是领会新战略区域规划的国家意志,三是认清长江经济带对江苏发展模式的影响,四是认清江苏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从长江经济带沿线主要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武汉和重庆等的功能定位来看,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结构趋同现象,但江苏沿江城市完全有条件立足先进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复合性+专业性的区域性总部、智能化和创意性的人文城市群等优势,在产业带、城市带、历史文化带、生态文明带建设中进行差异化再定位。在“四个带”的规划建设中,江苏应与其他省市和城市群形成错位发展、错位竞争态势。比如服务业规划建设的重点应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创意设计和智慧服务等;制造业方面应定位于专业化的配套与高端化的集群。再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江苏沿长江经济带各核心城市应遵循低碳经济和打造宜居城市带的思路,将粗放式、高污染产业外迁,辅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以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重点,以产业转型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外向型经济方面,江苏应基于内需的第二波全球化战略获取多种红利,包括上海自贸试验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政策红利、“苏欧(苏新欧、苏满欧)新丝绸之路”外贸快速便捷的交通红利、走出去的投资红利、巨大的内需红利以及结构调整的能源红利等。同时,考虑到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江苏大部分地区都隶属于国家层面的优先开发区域,虽然长江经济带沿线其他省市的发展对江苏的产业承接、航运分流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替代,但也为江苏的产业、企业、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潜在市场。江苏应鼓励和支持本地产业、企业和园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一体化开发,充分利用巨大的国内外潜在市场,提升江苏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江苏产业、企业和园区的竞争力。
长江经济带之所以被看成是一个“经济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输带”,这就意味着其重点更多的是转向对人口、城市、产业、交通基础设施、信自、一体化以及连绵城市群的建设。在战略部署上,应主要集中在综合交通、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廊道和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要重点打造好五个“走廊”:即立体交通走廊、对外贸易走廊、现代产业走廊、新型城镇走廊、生态文明走廊。其中机制体制创新是五个“走廊”的支撑。
江苏作为全国产业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完全具各在高起点上加速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从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群的各项指标对比情况来看,江苏不仅具有产业发展优势,也具有科技创新优势,而将经济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则是江苏五个“走廊”建设的重点方向。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和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一般制造业将会沿着长江轴线往中上游转移,江苏可依托其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目前,江苏以苏南板块为代表的不少沿川_城市已经确立了特色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自、、高端装各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最适宜打造信急技术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园。未来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服务业转型,一是要形成若干以高端商务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要做大做强以高端服务为重点的区域性总部经济;三是打造智能制造和智慧创造的城市群生态体系。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江苏还应积极实施企业和园区“走出去”战略,让产业结构中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通过对外投资和园区合作等形式“走出去”,通过跨区域产能合作打造区域性总部技术示范基地。区域性总部需要有独特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优势,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综合交通优势和发展创意设计、智慧制造和智能创造的先发优势,江苏完全有条件打造“区域性+专业性”总部,逐步实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
四、江苏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与对策建议
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江苏的开放性经济发达程度仅次于龙头城市上海,目前已具各成为区域性总部经济和国内价值链链主的条件。未来江苏全球化战略的着力点在于如何紧紧把握住需求结构的转换,把握聚集全球的高端要素和资源的机遇,尤其是研发资源和人才资源,通过高级要素的投入实现本土企业在价值链中位置的整体提升,逐步占据较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市场。在定位战略上关键是要做到:第一,坚持国际化视野并突出现代化品位,坚持以高端产业为导向实现产业、人才与创新的互动,强化功能配套并注入创新和智慧的新元素打造江苏产业新亮点。第二,突出高端定位、高端合作、高品质宜居环境的“三高联动”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切实做到以引进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三高”产业项目为规划建设的重点。
在长江经济带五个“走廊”建设中,江苏战略定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打造长江经济带改革开放示范区;二是打造产业创新与技术培训示范区;三是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群;四是打造国内价值链主;五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体系。具体对策方面:一是打造功能完各的物流交通枢纽,打造区域性的货物集疏运中心;二是培育繁荣发达的商贸市场,打造华东区重要的采供销平台;三是跨区域建设物流网点,强化资源配置能力。在此方面,像苏州、无锡等苏南核心城市,要在上海“外同地区次级中心”城市群中脱颖而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同时打造区域性智慧制造中心,在接受上海辐射带动的同时,营造上海都市圈腹地功能,并目_与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城市群遥相呼应,合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产业集群和智慧园区。
在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中,江苏还应加强与长江沿线省市建立跨区域的政府联系机制、部门对接机制、条线对接机制、专门办事机构对接机制,加强各类实施细则的沟通协调。主要对策建议有:一是深化改革并优化区域开发模式,适应在新战略性区域规划下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二是着眼全球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实现跨区域国际产能合作和深度开放;三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并优化区域治理、区域营销和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模式;四是强化区域性交通和运输枢纽建设,广推网络化开发模式;五是打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产业双迁网络,打造区域性的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六是强力整合区际资源,塑造空间要素的竞争优势;七是引入创意智造理念,打造宜居的智慧和生态城市群体系;八是强化招才引智并实行引智、汇智与创意智造并重,打造具有江苏区域性产业特色的人才高地,九是强化协同创新并完善政产学研金合作机制,瞄准并培育行业新生增长点;十是强化管理创新,做好操作层面的制度保障和机制设计。
作者: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研究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