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 江苏 > 吴福象
吴福象:泛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中的异地产业园区合作机制及模式研究
来源:科技与经济

        摘要: 探讨在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泛长三角城市群在产业园区合作的机制及模式,总结了当前产业园区合作过程的困难和不足,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泛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异地产业园区;合作机制与模式;对策

        1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合作

        对于地区的竞争力,宏观上来源于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中观上来源于合理的产业结构; 微观上来源于企业的竞争力[1]。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分工协调化的迅速发展,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助推器。而异地产业园区合作正是产业转移发展过程中高级阶段,其核心就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有组织、成规模地实施产业梯度转移[2]。异地产业园区建设是在城市群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或多个有共建合作基础或意愿的园区,在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下,为实现合作共赢、协调发展和促进产业梯度转移而开展的一种跨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近年来,沪、江、浙、皖等泛长三角城市群异地产业园区的发展蔚然成势,成为开发区建设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新潮流。

        2 泛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园区合作机制

        2. 1 泛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共建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2003 年,为推动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江苏在国内率先借鉴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共建苏州工业园的成功经验,首开国内地方政府跨区域共建开发园区的先河,合作共建了“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2006 年,江苏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苏南苏北共建开发区。2008 年,开发区共建进入跨省发展的新阶段,江苏盐城—上海、上海外高桥—江苏启东、皖江城市带—沪、苏、浙等地也开展合作,共建开发园区。泛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是各地园区从省市内合作进一步走向跨省市的合作共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泛长三角城市群的园区建设和发展产生的聚集、辐射与带动效应大力推动了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

        2. 2 异地产业园区合作模式

        异地产业园区合作模式主要有援建、托管、股份合作、产业招商模式4 种。

        2. 2. 1 援建模式

        援建模式是依靠行政命令,由欠发达地区政府划出一块园区,与发达地区政府共建,发达地区政府或园区提供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经验等,协助谋划园区发展规划,总揽招商引资,参与共建园区的管理工作。如江苏的苏州与宿迁共建园区,共建园的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省、市、县留成部分,全部由江苏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给共建园,用于共建园的滚动发展; 财政对用于园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进行适当贴息。

        2. 2. 2 托管模式

        托管模式是委托方在开发区内划出一块园区,托管给具有管理、资金和产业基础等优势的受托方,全权委托其操作,包括园区发展定位、产业选择、招商引资、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等。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托管协议,要求受托方编制共建园的总体规划,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负责产业招商,甚至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责任,并同意受托方获得园区前期开发所有收益,后期收益由合作双方按比例分享。如,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国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区中园即采用这一模式。

        2. 2. 3 股份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模式是在现有开发区中设立共建园,交由合作双方成立的合资股份公司管理,公司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收益按照双方股本比例分成。外高桥—启东的合作就是采用这一模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和启东滨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税收等收益按照双方所占股本结构分成。这一模式由于引入了股份合作制,运作规范,双方积极性都很高,适合资金实力较强、园区开发经验丰富的发达地区政府、园区或大企业与具有较强园区开发经验的一方开展合作。目前,江苏与上海主要采用这一模式进行两地合作共建开发园区。

        2. 2. 4 产业招商模式

        产业招商模式是在现有开发区内划出一块区内园,全权委托给第三方,对特定区域或特定产业开展招商。如芜湖机械工业园与浙江玉环、乐清的合作即属于产业招商模式。芜湖机械工业园设立专业化的合作园,通过浙江玉环、乐清的合作方,向浙江特定区域进行“打捆招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仅2004 年,玉环县转移的汽车摩配企业就有53 家。这种模式适合欠发达地区与产业集群成熟的特定地区开展合作,委托方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方面能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还有综合运用上述模式的。如上海—盐城的合作既通过双方成立合资股份公司来共同建设区中园,收益按股本结构分成; 又采用产业招商的模式委托上海方开展招商。

        2. 3 利益共享机制

        园区共建涉及迁出地政府、迁入地政府、企业等多方利益主体,形成的动力在于实现了各方利益上的共赢。产业迁出地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产业升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土地等要素,有将较低层次产业转移出去,为高层次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的发展战略倾向。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对GDP 和财政收入下滑的担忧,因此转移的前提条件是能保证产业稳步增长。所以,迁出地政府进行园区共建一般只是将产业中的制造等环节转移,让迁入地获取部分生产环节的增值税。

        共建园区对于迁入企业而言,不仅能减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而且能享受到税收优惠等政策。园区土地指标相对宽裕也为企业的规模扩张创造了条件。这种共建园区模式对于大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样就形成了后开发区时代,即形成内源型经济生长机制,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迈向世界一流的科学园区的阶段,是开发区功能的升级和提高,是开发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异地共建开发区相当普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我国改革开放先发的沿海地区,异地共建开发区已初显成效[3,4]。

        2. 4 异地产业园区共建的意义

        ① 异地产业园区共建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我国开发区明显印烙着行政区经济特色,即基于法定的行政区划建制,政府依据法定职能对该行政区域内经济要素配置具有刚性约束的一种区域经济。但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越大,行政区之间经济联系越强,行政区经济向跨行政区域的功能区经济转变迹象越来越明显。

        ② 异地产业园区共建是区域共赢的需要。发达地区建设的开发区已进入成熟期,产业发展面临土地、环境等的瓶颈,转移低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异地错层发展,合作共赢。

        ③ 异地产业园区共建是加快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通过异地共建开发区,促进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才能使开发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效地化解金融危机引发的外贸出口风险,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5]。

        3 案例分析

        3. 1 上海异地产业园区的现状

        近几年来,上海在其周边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等建立异地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分区来转移其劳动力密集、土地资源占用大、能源消耗高等产业,腾出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如上海外高桥江苏启东产业园、上海嘉定工业区江苏建湖科技工业园、上海长宁区临空经济园江苏盐城工业园、江苏大丰和海安的上海杨浦工业园、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浙江海宁分区、上海新长宁集团与浙江湖州共建多媒体产业园、上海通用汽车在安徽广德建研发中心、上海华谊集团在安徽皖江建化工基地等。

        3. 1. 1 上海企业向外转移的动因

        根据企业转移的理论,影响企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分析上海企业这次转移,其主要的因素是土地供应量和产业导向因素。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抓住上海筹办2010 年世博会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等带来的机遇,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产业发展顺序上,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为了给鼓励发展的新能源等九大重点领域产业腾出足够的空间,就要“腾笼换鸟”。

        3. 1. 2 上海与外地合作园区的特征

        上海在泛长三角选择企业接收地是有一定条件的,上海方面合作首选地区是具有较强合作意向的地区———尤其是“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地区,包括苏北和皖江地区。这是因为苏北地区、皖江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交通条件也已大为改善,这就使得运输成本持续降低,应作为近期合作的重点。

        3. 1. 3 异地工业园的合作模式

        目前,江苏与上海主要采用股份合作这一模式进行两地合作共建开发园区。长宁与盐城、上海嘉定工业区江苏建湖科技工业园的合作采用的是股份制与委托招商的综合模式。如表1 所示。

表1   上海异地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比较

异地园区

合作方

开发机制

园区主导产业

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

海宁市人民政府、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

双方成立合资公司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

电脑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机械

外高桥(启东)产业园

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启东滨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

双方成立的合资股份公司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

以外向型生产加工业为主,物流、贸易产业为辅

杨浦区大丰工业园

杨浦区政府、大丰市政府

两地政府共建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建设管理

中小型制造业

济阳上海工业园

上海晟策实业有限公司、山东济阳县政府

晟策公司独立招商

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

        3. 2 江苏异地产业园区的现状

        江苏通过园区共建推动省内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2006 年出台了《江苏省政府关于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政策措施的通知》,“苏州宿迁工业园”应时而生。随后,“江宁—淮阴”、“无锡新区—新沂”等首批10 个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在苏北陆续建成。2009 年又出台《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共建园区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推进省内园区共建相关工作。目前江苏省内共建园区已达20 多个,每年可以带动400 ~ 500 亿元的资金转移,形成了“江苏模式”。

        3. 3 浙江异地产业园区的现状

        浙江早在2002 年为促进省内均衡发展也做出了“山海协作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与浙西南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除了到安徽、江西等地建立“异地园区”,引导传统低端产业有序退出外,浙江嘉兴还与上海、杭州等大都市开展区域合作,如规划建设海宁连杭经济区、桐乡临杭产业园及平湖临沪产业园等。另外浙江还有镇镇合作模式,如海盐县沈荡镇与上海市桃浦镇合作,在沈荡镇设立“上海示范产业园”,由上海示范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园区建造标准厂房、展示中心、研发中心和配套管理中心等,承接和吸纳桃浦镇因产业调整转移的企业以及自主招商的企业。

        3. 4 安徽异地产业园区的现状

        目前,安徽也在采用“江苏模式”,积极开展园区共建工作。根据其土地供应、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矿产资源、教育科研资源、人文环境等各种因素资源,安徽省内各地市结对建立产业园,或与沿海先进省市合作引进相关产业,并建立合作产业园,如表2 所示。如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是借鉴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在滁州建设一个“产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重点打造高科技产业园、现代服务园等。

表2   安徽异地产业园区列表

序号

园区

合作单位

合作园区

承接的主要产业

1

合肥高新区

肥西县政府

合肥高新区柏堰科技园

家用电器、装备制造、仓储制造、仓储物流、服务配套

2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海莘庄工业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莘庄工业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签订了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区

家电、电子、机械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

3

定远县工业园区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

定远县工业园区与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五金机电、新型材料、轻纺玩具、粮油加工

4

含山开发区

上海市奉贤区A3工业园

上安铜由工业园区

机械铸造业、铜业加工及制造、建筑建材

5

庐江开发区

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

庐江与华新镇共建工业园区合作协议

 

汽配项目、电动车项目、电池项目

6

郎溪开发区

无锡滨湖区

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

锅炉、压力容器、起重设备、筑路机械

7

郎溪开发区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鸿翔控股集团

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

原料、织造、染色后整理和成品加工一体化

8

宁国经济开发区

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

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

医疗器械产业

9

广德经济开发区

浙江省乐清市会创电子有限公司

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

轻触开关、插孔

10

南谯区人民政府

上海浦东新区川沙功能区域管委会

南谯区人民政府与上海浦东新区川沙功能区域管委会

建材装饰

11

滁州琅琊区人民政府

上海宝山区大场镇

南谯区人民政府与上海浦东新区川沙功能区域管委会

环保科技、电脑周边产品

12

滁州市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琅琊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宝山区大场镇园区共建

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业设计、IT类软件、动漫、影视

13

马鞍山

苏州

苏州开发区马鞍山工业园区

机械、汽车及化工等

        4 异地产业园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 1 面临的问题

        从异地共建开发区的实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如下。

        ① 共建政府间缺少协调。在我国异地共建开发区,两地政府是建设的主导者。政府协调是跨行政区域共建开发区成败的关键,但受行政体制影响,双方政府横向的联系、协商途径和渠道较少,因此,双方发展需求很难对接,双方的共赢点也不易找准。

        ② 产业经营成本优势弱化。沿海发达地区由于改革开放较早,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普遍较高,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沿海发达地区产生异地共建开发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从异地共建开发区的实践来看,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提升,交通运输等成本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经营成本优势日益弱化,已成为异地共建开发区的重要瓶颈[6]。

        ③ 土地要素的制约。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消耗日益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因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晚,开发区建设进度慢,有些原本属于规划区内的耕地尚未及时批转为建设用地,开发区实际可用土地非常有限; 而有些刚启动新建的开发区,规划中部分建设用地涉及耕地,成片开发难,土地要素制约已成为异地共建开发区新的难题。

        4. 2 对策

        4. 2. 1 明确异地产业园区总体指导思想

        为有效推进异地共建开发区,促进我国经济加快转型,提高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我国开发区建设实际,应进一步明确异地共建开发区总体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经济全球化、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规律,发挥沿海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先发优势、对外贸易桥头堡优势、开发区管理优势以及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市场等资源优势,通过联合共建开发区,共谋发展空间,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产业梯度转移、双方共赢。管理优势以及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市场等资源优势,通过联合共建开发区,共谋发展空间,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产业梯度转移、双方共赢。

        4. 2. 2 创新异地产业园区互利共赢之路

        首先,在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实现开发区之间合作共建。以中西部开发区为合作载体,在管理上,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区方主要负责园区部分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中西部开发区方主要负责大部分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其次,为了让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区、地方政府,以及有实力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共建开发区,促成企业集团抱团闯市场,要创新异地共建开发区互利共赢政策,如税收分成政策、投资支持政策、税费优惠政策等。再次,要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提高开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开发区合作协调机制,要建立高规格、多层次开发区领导机构,如成立泛长三角区域异地产业园区相关工作推进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府合作,有组织地引导开发区和企业抱团异地共建开发区[8]。应积极探索建立区域间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9]。最后,加强区域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共建园区,要加快开发区商贸物流、科技研发、商品检验、进出口以及金融、法律、审计、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联合共建保税区。

        4. 2. 3 出台区域规划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由于异地工业园区的发展优势,目前广东、四川等省份都纷纷出台政策加以扶植,深圳市政府为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发布了《深圳市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行动方案( 2009—2012) 》。泛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产业有序转移,应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出台泛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产业转移规划和建议,提升单位土地面积投资产出度,将异地产业园区合作向机制化、合理化、创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 戴宏伟. 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2 ] 李欣广. 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工业化新路[M]. 北京: 中国时代出版社, 2007.

        [3 ] 龚雪、高长春.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综述[J]. 生产力研究,2009( 4) : 157-159.

        [4 ]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等.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 地理学报,2005, 60( 5) : 827-840.

        [5 ] 代明. 论园区开发的产业化[J]. 特区经济,2004( 7) : 7-9.

        [6 ] 隽鸿. 异地合作,上海张江高新区发展进入新时代[J]. 华东科技,2011( 1) : 60-61.

        [7 ] 肖金成,宋立.“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模式选择[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11) : 11-13.

        [8 ] 侯小星,郑海静. 城市群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对策研究———以滇中城市群为例[J]. 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2008( 16) : 18-19.

        [9 ] 刘志彪,于明超. 从GVC 走向NVC: 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J]. 学海, 2009( 5) : 59-6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动态DCI 和CGE 分析技术的区域一体化与福利补偿研究”( 项目编号: 71173101;项目负责人: 吴福象) 成果之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长三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及城市群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11JJD790044; 项目负责人: 吴福象) 成果之一;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VC 与NVC 互动模式下中国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研究”( 项目编号: NCET - 10 - 0484; 项目负责人: 吴福象) 成果之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动态空间经济关联模式下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 10YJA790198; 项目负责人: 吴福象) 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丁胡送,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 长三角城市群与产业研究; 吴福象,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产品差异化与空间竞争; 王新新,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与空间竞争。

来源:科技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