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也是江苏推进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根本指针。在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从江苏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研究解决当前江苏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江苏经济发展路径,提高江苏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富民强省、“两个率先”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摆在江苏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本文就此以科学发展观与江苏经济的创新发展为题作些探索。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江苏经济的创新发展,首先必须全面理解或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
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要求作出了精辟的阐述。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把科学发展观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2]
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所作的重要讲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要义作出了重要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3]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出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初步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胡总书记的讲话、温总理的讲话这三个重要文献,笔者认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五个统筹,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本精神。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发展思想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21世纪的中国这一新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条件下的新阐发或新发展。
二、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贯彻落实科学观,推进江苏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我们科学总结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践与经验,运用科学发展观,认真审视江苏经济的已有发展。
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江苏土地面积10.26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6%,人口2003年7400万人,占全国的6%。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48.41亿元扩大到2003年的12451.75亿元,至2003年经济总量占全国10.7%,为全国第二位经济大省;1953年至1998年平均每年增长8.3%,1998年至2002年平均每年增长10.7%,计划经济时期的1953年至1978年,经济年均增长5.2%,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低约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时期的1979年至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12.3%,经济增长速度比计划经济时期加快7.1个百分点,比同时期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约3个百分点。[4]产业经济全面发展,一二三次产业规模扩大,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提升。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完成三次大的转换,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三二”结构转变为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二三”结构,后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一二三”结构转变为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二一三”结构,再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二一三”结构转变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二三一”结构,2003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8.9:54.5:36.6,比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14.8:52.9:32.3)层次略高。一二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相应发生历史性的转变,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劳动力的就业比例为39.6:30.3:30.1,对比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3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1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19.4个百分点,目前在农业就业比重不足40%,在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60%。2002年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劳动就业结构层次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50.0:21.4:28.6)。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全省经济发展总体进入中期工业化深度推进阶段。城市化水平提升,2003年城市化率达到46.77%,比1999年提升12.77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9.09%)高7.68个百分点;[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目前总体上进入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阶段。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9元,分别比全国同期高9.32%和61.67%。[6]伴随经济建设总体推进,省内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得到了全面开发建设,区域经济获得发展、提升。
总结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条:(1)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20多年来,历经“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六个五年计划,江苏经济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是得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20多年来,江苏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全省上下,团结一致,这是江苏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过20多年的实践,已经深入人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江苏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本前提。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这是江苏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开放局面基本形成。(2)坚持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制定、实施一系列合乎省情的重大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0多年来,江苏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抓住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机遇,制定实施一系列合乎省情的重大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是江苏经济加速发展、获得成功的基本路径或条件。上世纪80年代,江苏乘国家初步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起到了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从而加速国民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等历史性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江苏一方面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江苏经济在80年代的基础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另一方面陆续制定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大大加深了全省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外向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为江苏经济进入21世纪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江苏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届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入世和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制定、实施“十五”计划,确定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走出通货紧缩阴影,重新驶入快车道。2001年至2003年,江苏经济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0.2%,11.6%和13.5%,分别比全国同期高2.9、3.6和4.4个百分点。[7]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也有了较多的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预期江苏“十五”计划可圆满完成,有些目标甚至超额完成。
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的成就与经验我们必须充分肯定,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对江苏经济发展保持冷静的头脑。对照中央的要求和江苏自身的目标,特别是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江苏经济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不少,有些矛盾与问题还比较突出,需要我们着力研究、解决。第一,多年以来,江苏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但经济增长的质效不高,结构性的矛盾突出。从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来看,江苏与全国的情况差不多,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在35%左右。从经济增长的效益状况来看,近年来虽有改善,但这种改善的程度并不高,并且是速度型的,一旦速度回落,效益水平就会跟着下降,经济效益改善的基础并不牢固。从经济结构性的矛盾来看,当前江苏的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缓慢,比重偏低,工业经济仍占主导,但其内部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滞后,作用不显;城市化进程有了加速,但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城乡经济不够协调;省内南北差距较大,区域经济矛盾突出。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例,目前苏南与苏北之比约为4:1。第二,多年以来,江苏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居民生活富裕程度与江苏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与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相比也有相当差距,富民强省中的富民问题比较突出,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江苏经济总量多年保持全国第二,但江苏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并不占第二位。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1997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比同期经济年均增长率高4.4和4.7个百分点,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1998-2002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却分别比同期自身经济年均增长率低3.5和6.6个百分点。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全国,也高于山东,但却较多地低于上海、浙江和广东。以苏浙比较,2002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浙江低30.2%和19.4%。[8]第三,多年以来,江苏经济增长很快,但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很大,形势严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升。江苏人口密度高,人口基数大,城乡就业与再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强,社会保障任务繁重。江苏经济规模很大,产业结构重型化,但江苏自然矿产资源匮乏,加工工业与原材料、能源的供求矛盾尖锐。江苏省委、省政府重视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近年来还实施生态省的建设,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改善、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不可有丝毫的懈怠。总之,江苏经济发展的这些主要矛盾与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是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克服和解决,努力使江苏经济发展摆脱传统思维与模式束缚,尽快走上新的发展轨道。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江苏经济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江苏实现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9],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经济发展仍然是基础,但是这种经济发展要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协调推进,而且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而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江苏经济发展,走出一条速度较快、质效较高、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经济发展路子,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涵5个统筹的经济发展路子。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事关江苏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战略性问题。
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江苏经济发展,首先是要深化江苏经济发展的内涵。多年以来,江苏经济发展很快,但人们长期自觉不自觉地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国际国内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经验证明,这是一种误解,一种对经济发展的偏面、肤浅的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纠正这种偏面的认识,深化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固然而且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无从谈起。但经济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质效的提升和居民生活的富裕。现实生活中总量增长很快而结构无甚改善、质效业绩平平、生活消费提高缓慢的现象还较多地存在。不少部门和地区目光近视,搞短期行为,只重视数量扩张,不抓结构、质效,不肯在艰难的方面、领域或环节(长期才见效)下苦功夫,其结果是速度上去了,但老百姓实惠不是很多,出现了发展经济学称之谓“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形。必须深化对经济发展内涵的认识,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到结构改善、质效提升和致富百姓的轨道上来,让老百姓从经济发展中同步享受到实惠。为此,建议江苏率先探索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评价、考核体系,充分反映经济发展的结构改善、质效提升、民众富裕和资源使用以及环境保障等。
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江苏经济发展,其次是要进一步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提出“两个根本转变”以来,江苏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此不能估价过高,如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初步转变宁可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国内以供大于求、结构性过剩、白热化竞争为特征的买方市场得以全面形成并进一步深化发展所制约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有很大的转变、创新。事实上,不少部门和地区重速度轻结构、重数量轻质效、重短期轻长期的行为,正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有根本转变的具体表现。抓机遇、抢时间、争速度,期望面貌尽快改变,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不顾条件,不惜一切代价,不讲求投入产出效益,那末这样的增长、发展,或者一开始就上不去,或者一时上去了,终因缺乏扎实基础和支持条件而掉下来,反而是伤及百姓,贻误时机,欲速则不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从部门或地区的实际出发,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安排好一定时期发展和建设的速度、规模与结构,留有空间和余地,切实发展科技、教育,切实提高劳动者和人才的素质,切实提升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把经济增长转向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就全省而言,就是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变。
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江苏经济发展,再次是优化江苏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全面增强江苏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上说,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但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经济动力结构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大国经济,内需对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更为强劲,更为深厚基础。自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其经济发展的这些动力结构也有异,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转轨时期的大国经济,其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内需占主导地位,而江苏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其外向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多年以来,内需也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问题在于江苏内需动力结构中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关系与全国不尽相同,与某些可参考、类比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也有异。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江苏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大致呈现出以下的情形: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经济发展中的投资、消费比例较为协调,二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均较强劲,动力结构状况与全国相近。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经济发展的投资动力日益增强,消费动力趋于弱化。至“九五”末“十五”初,全省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0%左右,消费的比例份额对比江苏自身“八五”初期约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对比全国同期约低10个百分点(全国为60%左右)[10],形成了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格局。这是一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作用无可厚非,要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客观上需要保持必要的投资增长,但是投资比重过大,投资增长过猛,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副面效应。投资规模大,投资增长快,也会一时加快经济增长,但这种快速增长的经济主要建立在投资的基础上,消费势必受挤压,消费动力弱化,缺乏消费强劲增长的支撑,这种经济增长相对说来老百姓受惠不多,而且最终也难以持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在保持投资必要增长的同时,尽可能提升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强消费的动力作用。对江苏而言,为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并提升经济增长的质效,就必须着力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促进消费加快增长,提升消费的比例,优化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结构,引导江苏经济由投资强消费弱的格局向投资消费相协调的格局转变。期望通过3-5年的努力,使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份额重新回到60%左右的水平上来。一个消费动力强劲的区域经济,不仅可以更好地富民,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强省,从而更有利于“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实现。
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江苏经济发展,最后是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坚持5个统筹的原则,注意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提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中的5个统筹是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是管全局的,自然也适用于江苏的经济发展。在下一步的江苏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展,统筹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发展的内外关系,统筹各产业发展等,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结构与关系的协调、顺畅。与此同时,必须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江苏的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相协调。
总之,通过深化经济发展的内涵,进一步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着力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江苏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提高江苏经济发展质效与水平,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争取江苏经济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取得显著成效,也能率先全国走在前面。
南京是江苏的省会所在地,又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长江流域经济带上的重要的中心城市,在江苏和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些年来,围绕富民强市特别是在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有成效的创新努力,南京城市优深的内在潜质与优势正在获得挖掘和发挥,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南京需要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内涵的深化、扩展,深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入推进经济发展质效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要进一步挖掘、培植、发挥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都和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内在潜质与优势,切实提升综合竞争力,以期在全省、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以及在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方面进一步发挥率先、领头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3]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4]李源潮:《在中共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摘登)》,《新华日报》,2003年7月23日。
[5]李源潮:《以人为本,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在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日报》,2004年2月23日。
[6]江苏省统计局编:《江苏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社,2003年9月第1版。
[7]李富阁、吴先满联合主持《江苏经济5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8]吴先满主编:《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迁与战略性调整———兼论21世纪初叶江苏经济发展的主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9]吴先满主编:《江苏富民战略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0]吴先满主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研究--来自江苏的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11]国家统计局网站、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等网站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