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促进东亚“小循环” 融入国际“大循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27 浏览量:19

来源: 群众

作为开放大省,江苏如何融入“双循环”?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强调,要把新发展格局作为谋划下一步经济工作的大坐标,以省内循环为牵引,支撑国内循环、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这就清晰地提出了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战略思路。江苏与日韩等东亚地区经贸互补性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基础扎实。探讨东亚循环,对我省在“双循环”格局下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形成更具粘性和吸引力的产业生态圈,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的必要性

区域循环是国际“大循环”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东亚地区各国地缘接近、文化相通,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东亚各国积极提升经贸合作深度,寻找相互补充、合作共赢之处,江苏与东亚地区已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是缓解美国带来挑战的迫切需要。从参与经济全球化角度看,我省产业发展主要是在融入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中实现的。然而,近年来美国掀起了逆全球化思潮,发起了对华贸易摩擦并不断升级。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影响之下,美国更是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借口,变本加厉地升级对华经贸摩擦,破坏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尤其是科技链。美国市场一直是江苏外贸重要地区,是江苏产业链供应链中重要的枢纽和节点。在美国对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江苏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断裂的风险。因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需要关注的大事。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江苏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其中,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是个出路。为此,深化与东亚国家特别是与日韩的合作,推进东亚产业链一体化,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选择。

二是顺应全球产业链新发展趋势的长远需要。美国发起并不断升级对华经贸摩擦,其目标,一是遏制中国科技进步势头,保持技术上的绝对领先地位;二是促进制造业回归;三是达成近岸外包,实现某种程度的供应链区域化;四是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在上述目标中,制造业回归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尽可能地实现近岸外包以及减少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依赖,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实现与中国部分程度“脱钩”,则是极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从其目的上看,美国的做法表面上是出于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考虑,深层次意图实为压制中国崛起。应该看到,即便是经济和科技大省的江苏,许多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和装备制造等关键环节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改变,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来提升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并且可能面临缺乏基础领域研究、高端人才和尖端技术来源支撑等瓶颈制约。因此,在通过自主技术攻关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必须主动参与和融入国际大循环体系。在中美关系处于复杂多变的今天,加强与日韩等东亚发达经济体的合作,无疑是现实的选择。

三是以开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战略需要。应对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断裂的危机和风险,闭门造车显然是没有出路的。如果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错误地理解为不断提升产业内向化发展,那么这种做法其实正中美国下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外开放首先要支持、维护产业链的开放,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只有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得以保证。我们要因势利导,破除我省产业链供应链对外部市场依赖过度集中的弊端,同样需要在实现区域合作“多元化”中化解风险。深化江苏与日韩等东亚地区的合作,对于畅通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江苏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的可行性

第一,共建具有亚洲区域价值链的现实基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比如目前全球价值链中就包括三大区域价值链,即东亚一东南亚价值链、北美价值链和欧洲价值链。中国经过几十年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已成为全球三大产业价值链中心之一。日本和韩国作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重要参与国和区域的次中心,在区域价值链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构成而言,中日韩在制成品方面占据了全球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三国不仅在亚洲拥有主导区域经济和产业价值链的能力,同时三国供应链的深化合作,更为亚洲区域产业价值链的建立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覆盖与技术支撑。

第二,与日韩等东亚经济体业已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合作关系。在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中,江苏与日韩有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突出表现在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仅以2019年为例,我省与日本的进出口总额为590.4亿美元,占全省9.4%,占全国对日进出口总额的18.7%;与韩国的进出口总额为688.3亿美元,占全省10.9%,占全国对韩进出口总额的24.2%。在利用外资方面,韩国LG集团自1995年开始在江苏投资,截至2018年底在江苏投资兴办了13家企业,其中LG电子6家、LG化学4家、LG显示2家、LG乐材建设1家;作为全球半导体领头企业的韩国SK海力士,在我省共设有12个机构;韩国三星集团在江苏设有18个机构,等等。在走出去方面,截至2020年4月,我省在日本设立境外企业(机构)311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5亿美元,投资项目涉及的行业主要为设备制造业、批发业、电力、医药及软件业;在韩国设立境外企业(机构)15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8亿美元,投资项目涉及的行业主要有化学制品制造业、设备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和批发业。

第三,在未来产业链发展上具有高互补性。目前日本控制着全球70%左右的半导体原材料和部分关键器件,在全球前十家最多拥有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的公司中占据了六家,并且还有庞大的技术专利储备。而韩国的领军企业三星公司在液晶面板、半导体精密制程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在全球也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些产业与江苏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未来可以在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形成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打造东亚产业链一体化先行区,形成东亚产业循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进程。日韩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作为中国开放大省的江苏,制造业规模和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因此,江苏与日韩以产业互补为基础,以科技合作创新为引领,为亚洲发展和繁荣携手合作,在共同打造东亚产业链一体化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江苏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的对策思路

首先,抓住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重要契机,探索和启动与日韩合作的“快捷通道”。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要求。江苏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好自贸试验区和开发区等各类载体和平台,办好中韩(盐城)经济合作区和中日(苏州)经济合作区,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对日韩的招商引资,提升招商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扩大对日韩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在江苏建成东亚区域产业链一体化先行区和示范区,促进江苏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北京出席东盟与中日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视频会议时,提出“努力恢复经济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倡议,并指出要进一步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为重要和急需的人员往来开设“快捷通道”,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开设“快捷通道”,对于江苏畅通东亚循环,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巩固现有产业链一体化成果,增强一体化产业链各环节活力。要充分抓住中日韩在疫情防控合作、尤其是率先取得疫情防控胜利的窗口期,在加快推进现有产业链各个环节复工复产的同时,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等具体制度安排,避免可能出现的产业链外迁。不仅如此,在促使现有产业链能留在江苏、扎根江苏的同时,还要吸引越来越多的产业链环节向江苏转移,对产业链一体化已经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

产业链一体化构建最终能否成功,以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稳定性和竞争力,关键还取决于整条产业链或者说一体化产业链各环节的活力。一体化产业链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典型特征,为增强一体化产业链各环节活力,江苏需要在加大产权保护改革力度,加大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改革力度,加大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充分激发作为一体化产业链各环节上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

再次,畅通产业链的要素国际循环,提升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创新水平。“快捷通道”不应仅仅是疫情冲击期间中日韩产业链自救与互救的权宜之计,更应将这一制度安排和模式,用于未来在保障制造业供应链畅通的跨境运输、物流、通关、检验检疫、商务人员与技术人员出入境等领域加强相互协作,以及促进标准对接、加强监管协同、提高制造业货物进出口和人员流动的便利性等方面。从而畅通产业链的要素国际循环,奠定产业链一体化的要素基础。

在产业链一体化背景下,各环节需要紧密配合才能更富有竞争力。这种配合不仅体现在数量、质量、标准、参数等方面,也表现在未来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协同性方面。换言之,一体化产业链的创新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为此,深化江苏与日韩合作,推进东亚产业链一体化,应注重在合作理念、组织机制、利益分配、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协调,需要在技术、融资、知识产权等领域构建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此外,还要探索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新机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的风险预警机制。在汽车制造、电子通信、机械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制造业领域,探索形成分工合作新机制,提升江苏和日韩在这些产业领域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携手维护中日韩关键制造业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推动区域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发展。在跨境电商、线上零售等领域形成分工合作新机制。共同打造制造业跨境网络销售平台和跨境网络服务平台等,加强供应和销售网络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建设,促进制造业产品在彼此市场的流通和消费。随着疫情在全球的快速扩散,全球性的产业链断裂和供给短缺,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并可能引起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因此,以维护区域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为重要目标,要特别注意加强中日韩三方产业供应链安全信息沟通与协调、联合评估、风险预警等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