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推动东亚强循环 促进国际大循环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29 浏览量:19

来源: 国际商报

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的必要性所在。一是缓解来自美国试图“脱钩”带来挑战的迫切需要。美国试图与中国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尤其是科技链的脱钩,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保持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应该通过扩大开放,而不是采取产业内向化的策略。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二是顺应全球产业链新发展趋势的长远需要。美国的目标一在遏制中国科技进步势头,保持技术上的绝对领先地位;二在促进制造业回归;三在实现近岸外包,实现某种程度的供应链区域化;四在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美国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压制中国崛起,但这其中也不排除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考虑的合理性。我国许多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和装备制造等关键环节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改变,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来提升需要经历一定时间并且可能面临缺乏基础领域研究、高端人才和尖端技术来源支撑等瓶颈制约。因此,在通过自主技术攻关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必须主动参与和融入国际大循环体系。在中美关系处于复杂多变的今天,加强与日韩等东亚发达经济体的合作,无疑是现实的选择。

三是以开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战略需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只有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得以保证。面对美国的“脱钩”企图,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努力延缓脱钩进程和降低脱钩程度,更需要因势利导,避免产业链供应链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在实现区域合作“多元化”中化解风险。深化中国与日韩等东亚地区的合作,对于畅通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的可行性如下。一是具有亚洲区域价值链的现实基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比如目前全球价值链中就包括三大区域价值链,即东亚-东南亚价值链、北美价值链和欧洲价值链。中国是全球三大产业价值链中心之一,日本和韩国作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重要参与国和区域的次中心,通过中国的枢纽和中心辐射作用,在区域价值链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是中国与日韩等东亚经济体已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中国在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中,通过贸易、投资与日韩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三是未来产业链发展上具有高互补性。目前日本控制着全球70%左右的半导体原材料和部分关键器件,在全球前十家拥有最多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的公司中占据了六家,并且还有庞大的技术专利储备。而韩国的领军企业三星公司在液晶面板、半导体精密制程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在全球也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些产业与中国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未来可以在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形成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打造东亚产业链一体化先行区,形成东亚产业循环。

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的对策思路:第一,抓住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重要契机,探索和启动与日韩合作的“快捷通道”。要抓住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契机,利用好自贸试验区和开发区等各类载体和平台,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对日韩的招商引资,提升招商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扩大对日韩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进一步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为重要和急需的人员往来开设“快捷通道”,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第二,畅通产业链的要素国际循环,提升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创新水平。“快捷通道”不应仅仅是疫情冲击期间中日韩产业链自救与互救的权宜之计,更应将这一制度安排和模式,用于未来在保障制造业供应链畅通的跨境运输、物流、通关、检验检疫、商务人员与技术人员出入境等领域,及其关键加强相互协作、促进标准对接、加强监管协同、提高制造业货物进出口和人员流动的便利性等方面。畅通产业链的要素国际循环,奠定产业链一体化的要素基础。

第三,探索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新机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的风险预警机制。在汽车制造、电子通信、机械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制造业领域,探索形成分工合作新机制,提升中日韩在这些产业领域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携手维护中日韩关键制造业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推动区域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