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党和国家赋予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历史使命。
长三角地区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廉价优质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全面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抓住了全球要素分工带来的战略机遇。长三角以开放促发展,在不断扩大开放中寻求发展机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要素、承接产业和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等方式,不断增强经济竞争能力,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16%的人口创造了24%的经济总量、吸引了5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开放、创新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应当看到,过去几十年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国际大循环展开的,资金、技术甚至原料来自国外,产品也销往国外市场,属于典型的“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长三角区域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日益显现,具有较为成熟的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条件,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中,开放的双循环具有两层重要意义:一是国内市场更高水平的开放,让国内循环的层次和质量得以提升,从而增强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分工地位的安全性;二是要改变原来国内循环对国际循环的单向依赖,更好地发挥开放的国际大循环对国内循环的服务作用。一方面,利用国内市场的开放性吸引先进产品与要素,为国内部门创新与发展提供先进的稀缺资源。这将有利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开放市场扩大进口形成的进口竞争,有利于满足人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促使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与品牌等差异化竞争新优势,引导本国企业与产品“走出去”,形成双向循环。
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开放的路径选择
长三角因开放而发展,也必将以更大力度和更高水平推进全方位开放。第一,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形成长三角统一大市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的关键在于国内市场的循环畅通。只有让商品与要素在国内市场自由流动,让中国成为一个全世界生产性要素(包括人才、资本、金融)都愿意去的场所,才能形成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目前,长三角地区尚存在要素市场发育不成熟、行政力量干预资源配置等问题。由此导致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地区分割、地区间产业恶性竞争等现象,阻碍了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破壁垒,有利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高度开放、安全、自由流动的竞争性的市场,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
第二,大力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开放的实质就是从商品要素开放向规则、标准、管理、规制的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制度型开放,以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制度规则,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开放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一是推进形成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制度性开放本质上是一种“境内开放”,最根本的要求是促进区域内规则制度与国际通行的规则制度相衔接。为此,要密切跟踪国际经贸规则的高标准演进新趋势,积极对标国际经贸新规则,特别要注重推进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联合制度改革与创新,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的经验。二是更大力度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是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基础。目前,长三角负面清单制度的开放度还不够,具体表现为准入限制多、准入措施透明度不高。为此,要进一步压缩负面清单,减少准入限制,提高特别许可准入措施的透明度。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必须着力于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尤其是需要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国际标准,在营商环境方面进一步进行规制变化和制度优化。这不仅是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依托,也是激活市场微观经济主体,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机制。
第三,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全国19%的高等院校、21%的国家级科研基地、26%的高新企业,有条件在创新方式上率先突破,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试水,为全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一是以开放创新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是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要在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共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区域创新生态基础上,主动配置开放创新资源。一方面,国内市场要坚持“引进来”。充分发挥长三角科研设施、创新水平、转化空间等优势,积极引进国外科技人才、关键设备与产品,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为国内关键技术突破提供必要的国际先进要素与良好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要鼓励国内科技人员“走出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一流创新资源,走出一条自主的开放式创新之路。二是以科技创新实现产业智能化、生态化发展。要加快上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南京、杭州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四大创新中心城市间的创新协同,为产业智能化、生态化奠定基础。要适应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创新活动集聚空间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转变的特点,推动区域创新协同模式的变革,共同推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推进数字经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助推产业智能化、生态化发展。要依托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与产业配套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环节建设,推动开发区向产业创新区的转型升级,积极组建各类跨区域科技产业合作平台,加速创新成果跨区域转化。提高长三角地区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加大国际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形成协同引进、共同培育、共同使用的机制,不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第四,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打造高效运行的多元化平台体系。长三角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交汇点,现有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各类境内外国际合作园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多种开放平台。未来需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打造高效运行的多元化平台体系。要做好区域协调,进行差异化探索,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建设。鼓励各地建设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与境内外国际合作园区,赋予示范区与园区更多的开放政策。立足跨境电子商务的先行优势,加快建设数字化贸易平台。抓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高水平资本市场开放平台,尽快落地实施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通过沪伦通和沪深港通等机制促进资本流动,健全跨境资本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确保资本市场开放平台稳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