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外开放显现“天花板”效应,我们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消费升级等机遇,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重塑以创新引领的对外开放新优势等,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面临哪些难题
外部环境不再宽松。我国在本轮经济全球化中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利益格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明显。美欧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传统的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接近尾声,一些更具低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加入到全球竞争中来,我国专业化于价值链中低端的条件不复存在,原有发展路径似乎已经走到尽头。
内部环境约束增强。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政策优惠逐步取消,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土地供应日益趋紧,各类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传统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而新的竞争优势却未随之建立。处于这一发展阶段,中国既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前方“堵截”,又面临着来自更具低端成本优势国家的后方“追兵”,因而容易陷入“比较优势真空”困境并面临可能的“产业断档”风险。
对外开放“天花板”效应显现。以贸易为例,2016年中国出口贸易占国际市场份额比重约为13.9%。从既有国际经验来看,这一比重已经超过了二战之后德国和日本曾经达到过的最高历史水平,与美国所达到的最高历史水平也基本接近。在规模基数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情形下,再继续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可能。中国出口贸易已经触及到了“天花板”,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极其有限。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外贸发展具有典型的“外资嵌入型”特征。因此,“天花板”约束不仅发生在贸易层面上,同样存在于外资利用层面上。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具有哪些机遇
“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积极姿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仅仅几年时间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的特征事实表明,中国主张的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治理模式,正在得到世界的认可。
双向开放的战略机遇。开放型经济本质是一个既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的双向循环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开放发展主要以“引进来”为主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进一步高质量“引进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从规模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利用外资已经到了基本平衡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引进来”与大踏步“走出去”,构建双向循环的开放型经济系统,有利于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全球资源,有利于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拓展和深化开放合作的范围和层次。
消费需求升级的战略机遇。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中国,不仅体现为数量意义上的人口众多,更体现在经济意义上的需求之大乃至需求的高端化。因此,在要素成本优势不断丧失的条件下,依托巨大的国内需求,不仅可以发挥需求引致产业转型升级的传统机制作用,而且可以据此吸引价值链中的中高端生产环节向国内转移,虹吸全球优质生产要素向国内集聚,培育新的开放发展竞争优势。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的思路
继续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只能被动地接受现有国际经贸规则和体系的处境不同,经过40年的开放发展,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已经从世界经济中简单单一的“因变量”身份,向“自变量”和“因变量”双重身份演变,基本具备了为完善全球经贸规则贡献中国力量的基本条件。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不会逆转,但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确会严重损害国际分工参与国的利益。如果应对不力,中国可能会丧失开创开放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机遇。为此,中国要积极倡导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并且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战略、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全球经济新规则的构建,来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贡献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中国力量。
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推动大踏步“走出去”等从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至关重要。虽然“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倡仪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众多,情形复杂,观念不统一,制度、法律、政策等经济秩序差异大,因此实施起来并不会完全一帆风顺。在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讲好和宣传好“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基础,要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真正能够感受到包容、普惠、共赢、主客便利、抉择相容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充分利用好大国经济角色转变的战略机遇。我国以往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经济增长和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在供需两个层面上实现了对全球经济资源对优化配置,表现为通过发挥要素优势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全球要素分工,形成了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出口能力,为国际需求市场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产品,提高了世界福利水平。伴随大国经济角色的转变以及传统优势的丧失,未来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力,需要更好地发挥本土市场需求,同时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让其他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和“便车”。二是成为全球产品的主要需求者和全球资本的主要供给者。
重塑以创新引领的对外开放新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不仅是弥补传统优势丧失的需要,也是提升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需要,也是顺应全球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发展趋势的需要。总之,要以质量提升破除数量上的“天花板”约束。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日益丰富、产业配套齐全,制度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指出的,通过创新引领以重塑开放发展新优势,一定是开放式的创新,而不是封闭式创新。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创新链深度演进时期,实施开放创新发展战略,不仅有助于追踪全球前沿科技和创新态势,更有利于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要素,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此外,创新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并非是指单一的科技创新,同时也包括贸易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开放模式的创新等,据此推动开放发展朝着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的新局面转变。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既是为了破除国内体制机制的约束,也是为了迎合国际经济规则高标准演进的需要,同时更是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和提升制度话语权的必要基础。其中要以积极探索建设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为依托,实现政府监管模式和企业生产模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实现我国开放从政策性向制度性开放的全面升级。通过不断完善开放体制机制的安排,在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治理新格局、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同时,努力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引领开放型世界经济树立“中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