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26 浏览量:23

来源:社会科学报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现代化经济体系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体系,而且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引领,因此,“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方向。

现代化经济体系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体系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型经济的世界,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形态已不复存在,各国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开放型经济体,是全球经济组成部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是对各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描述。中国开放发展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就是明证。经过近40 年的开放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等各项指标都稳居世界前列,中国在成功地成为开放型经济大国的同时,也由此成功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放型经济发展发挥了“牛鼻子”的重要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已经成为宝贵的“中国经验”。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再次重申了开放发展对于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既然开放发展是经济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开放的意义和内涵已经渗透到经济体系每一个细胞之中,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显然不可能是封闭的经济体系,本质上一定是开放的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实际,基于对经济全球化形势的正确判断。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时代经济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总体大趋势不会逆转。所以十九大报告再次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意味着开放型经济发展必将在纵深方向进一步拓展,在此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也必将更加具有开放的意义和本质。针对如何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同样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其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就是其中一条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发展路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广泛、内涵丰富,但从基本框架来看不外乎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以及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程度等几个方面。而上述几个方面无疑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都必须在开放发展的引领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联系起来,是十九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同时也表明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本质上必然是开放的经济体系。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在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和完成上述战略任务,就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而所谓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指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经济体系,是深度加入全球分工体系、与世界经济之间有着良性循环关系的经济,不仅输出商品和要素,而且也吸收商品和要素,尤其是高级和先进的生产要素;不仅要引进来,而且也要走出去;不仅要继续对东开放,而且可以沿“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不仅要深化沿海开放,还要加快内陆和沿边等地区开放,等等。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有助于跨越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曾创造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了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面临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开放型经济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状况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以培育自身先进和高级生产要素、提升配套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分工协作等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必将有利于我国提高吸纳全球范围内技术、管理、信息、品牌、专利等优质生产要素的能力。这对于我国跨越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进一步从根本上看,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要的是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动力转换,关键取决于投入生产要素质量的提升。当经济发展依靠的更多是创新要素,而不是依托一般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时,经济增长的动力才能够从所谓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经济结构才能向更加高端化发展。当前,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产业重组、资本流动、要素转移、技术合作和人才流动,为我国利用外部资源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通过深度融入生产分工体系,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比如通过引进来更高端更先进的生产要素,通过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利用优质资源,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力,通过融入全球创新链准确把握国际上科技创新前沿并抓住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等等,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及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总之,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必然要求。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战略举措

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对此,十九大报告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角度指明了发展方向,并且特别强调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以“一带一路”为建设重点,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我国前一轮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抓住了“先试先行”的战略机遇,依托发达经济体巨大需求市场,形成了东部地区为引领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因此,无论是在外部空间结构上,还是在内部空间结构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现象。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首先需要在空间结构上努力形成平衡、协调的开放发展格局。以“一带一路”为建设重点,就是要运用自己的资本、技术和先进产能优势,向西向和南向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缓解沿线国家资金、基础设施的短缺,开展产能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即本质上是西向和南向开放,从而与以往向东方海洋发达国家开放的格局形成互补,在外部空间格局上打造更为平衡的开放格局。与此同时,以“一带一路”为建设重点,可以把中西部地区纳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实现国内东西部对外开放的平衡,有效解决以往开放所形成的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二元结构”困境。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是实现双向循环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要求。完整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是一个既包括“引进来”又含有“走出去”的双向循环系统。近年来,中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实际上就是对以往主要以“引进来”为主、“走出去”不足的失衡开放发展模式的校正。继续坚持引进来,不是要停留在简单引进资金的层面,而是要在继续保持引进外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外资所搭载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市场机会等,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由此带动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有利于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带动商品和服务输出、获取创新资源和营销网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也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从应对传统竞争优势弱化,还是基于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需求,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都必须以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培育作为根本保证,其中创新是关键。从产业链高低端的层面看,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方面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分工地位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另一方面是要利用创新成果,在传统制造业产业发展中注入新的技术、知识、信息和智能等高端生产要素,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更新换代,力图在促进传统制造业超越要素成本竞争的同时,为传统制造业寻求新的需求点和增长点。同样,在开放发展方式上的创新,也是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和着力点。比如,在贸易方式上,要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拓展外贸规模,降低交易成本;在利用外资方式上,在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的同时,加强产业配套和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培育,营造吸引外资从事研发创新的环境;在管理方式上,不断改进管理体制,完善监管与服务体系,给企业走出去从事正常的国际投资创造宽松的环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长江三角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开放发展研究”(16J JD790025)、江苏省“333 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全球价值链演进新趋势下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举措研究”(BRA201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