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要素成本上升背景下的江苏外贸转型(下)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1-15 浏览量:22

来源:唯实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以单位要素成本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战略。伴随江苏对外贸易发展从“低要素成本”时代向“高要素成本”时代的转变,江苏外贸发展已经不能再仅仅依靠低成本要素优势来维持国际竞争力了,必须依托新的竞争优势。因此,江苏未来的外贸发展战略,应该逐步摒弃传统的、狭义的主要依托人口红利等低成本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战略,建立起新型的、广义的以单位要素成本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战略,即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成本的综合效应,形成综合的要素成本优势。也就是说,在要素成本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高度重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施一些战略措施来提升江苏外向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使得单位要素的实际使用成本得以不断下降,进而保持乃至提升江苏外贸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对技术的研发和开发的投资力度,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无疑是促进江苏外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虽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江苏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之一,但总体而言,我们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或者是高端产业和产品的低端环节,附加值相对较低。与美国以及北欧的一些工业较强的经济体相比,江苏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由于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不足,江苏大多数行业和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核心品牌。以研发投入为例,2012 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0.68%,而国外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普遍在3% ~ 5% 左右。因此,江苏必须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并加快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加强基础研究的自主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人力资本的培育和积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在当前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国际分工和生产模式下,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进而进入高生产成本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劳动者素质或者技能水平的提升,不仅其本身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技术创新,有利于技术设备的改良和改进,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些良性作用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包括:从政府层面看,要高度重视非技术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工作,增加工作前和工作中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对未就业人员以及现有工人提供接受各种技能培训的机会,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和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产业升级和贸易转型升级奠定人才基础。此外,从开放经济条件看,由于要素(包括人才要素)跨国流动性越来越强。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除了依靠自主培育外,更重要的途径和措施就是,制定和实施国际人才战略,吸引全球各国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到江苏来学习、工作、创业,从而增加江苏可用人才总量,改变江苏人才结构,依赖“人才战略”推动贸易转型发展。

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服务业只能局限于一国国内的格局被打破,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全球贸易结构正逐步向服务贸易倾斜,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也日益成为衡量一国(地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在当前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国际生产和分工模式下,服务不仅成为“链接”不同生产环节和阶段的重要部分,其本身也日益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和高附加值部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密集型的服务经济活动,由于其内在的高端特征从而使得其对要素成本变化的敏感性相对较弱。或者说,此类经济活动能够更好地应对要素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冲击效应。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江苏服务贸易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地位日益上升。统计数据显示,2006 年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59.3 亿美元,2013 年已经达到750 亿美元,七年间增长了十几倍。但是,与货物贸易相比,江苏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十分滞后。就2013 年的统计数据,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08.4 亿美元,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占比不足14%。如果说贸易发展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服务业的开放程度的话,那么上述情况无疑表明江苏在服务业开放方面还比较滞后。当然,这种滞后性其实不仅反映在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上,同样表现在服务业的利用外资方面。因此,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利用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战略机遇,通过承接服务业和服务产品价值增值环节的服务外包,以推动江苏服务贸易在规模上的扩张和质量上的提升,应该成为江苏外贸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在协同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中助推江苏外贸转型发展。长期以来,江苏外贸发展具有典型的“外资嵌入型”特征,当然,这也是融入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价值链的必然表现和结果。因此,江苏外贸转型发展,离不开利用外资质量的提升。在前一轮开放中,江苏引进外资在规模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新一轮的对外贸易发展中,应该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并且确立“全要素”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通过“引资”带动其他先进要素向江苏集聚的功能。实际上,资本流入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资金问题,而是技术、品牌、管理、营销渠道、制度等“一揽子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引资”带动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高级管理人才、研发结构,实现由引资向引进全面优质生产要素的转变。确立“全要素”的发展理念,通过集聚更为全面优质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型人才等“外智”,显然有利于江苏外贸转型发展中提升整合各类先进要素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

加快江苏企业“走出去”步伐,提升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的能力。当前,全球价值链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贸易投资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这种一体化不仅表现为贸易流向和投资流向的高度一致性、时间上的同步性,而且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互补共存、互动发展的格局。因此,在要素成本上升背景下,加快江苏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江苏外贸转型发展。这是因为,“走出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能力以及经济国际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利用海外资源、转移过剩产能、缓解贸易摩擦,实现与东道国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当前,全球实体经济的产能和要素重组正在加快进行,新技术变革、新产业兴起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并存,江苏加快“走出去”步伐,可以以更多的方式获取国际优质要素和技术,根据产业层次、技术层次、人才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进一步发挥“走出去”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江苏外贸转型发展,增创江苏外贸发展新优势。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江苏外贸转型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并为江苏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创造良好的条件,当前的重要突破口就在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法制、行政两方面手段,为创新的出现及其商业应用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在要素成本上升条件下,企业需要依赖不断地创新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以消除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鼓励创新既要着眼于改善高端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出效益,更要积极保护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创新与品牌维护。只要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就应当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只要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抑或刺激更多产品出口,就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肯定与鼓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社会开展创新的积极性,才能有效促进江苏一般贸易出口的增长和对外贸易实力的增强,也才能为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聚积持久的内生动力。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为江苏外贸转型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有利于江苏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攀升,有利于外贸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

努力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在外贸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等制约,我们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更加重视出口,而没有对进口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发展进口贸易更多的也只是基于调剂余缺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出口而进口的需要。近年来,则调整为以追求贸易平衡为目标。但对促进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从而未能利用进口贸易内生地培育出口竞争优势,促进外贸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其实,很大一部分进口贸易的实质,就是放弃本国比较劣势产品和产业,从而可以将生产要素配置到更为有效率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之中,进而起到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如此,在资源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进口可以获得较本国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等,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并且随着一国(地区)对引进技术设备的逐步消化、吸收以及模仿创新等,可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进口贸易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来说,通过进口获得技术,可以节省时间和研发资源,加速本国的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内生地培育出外贸发展竞争新优势。可喜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江苏在外贸转型发展过程中,已开始逐步重视进口贸易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江苏昆山举办的“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就承载着助推江苏外贸转型升级的重任。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联应用研究重大课题,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WTA006)〕

(张二震,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翔,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