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颢瀚:践行嘱托开新局④ | 徐州:通“江”达“海” 扬帆再起航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8 浏览量:39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2021/01/02

徐州市鼓楼区网格化指挥中心。新华日报记者 赵亚玲 摄

地处内陆的徐州,不沿江、不靠海。但在徐州人的心中,始终有一片“海”。2020年12月20日,全省“践行嘱托开新局”全媒体主题采访行动来到徐州,看新时代的老工业基地如何扬帆出“海”。

从面向淮海打造中心城市,到通江达海走向世界,再到创新驱动拥抱蓝海,徐州坚持“跳出徐州看徐州”,在更大的坐标和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转型出关”摸索“徐州经验”。

“全市上下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深化‘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说。

面向淮海,区域协同当龙头

每天,徐宿快速通道车来车往,人流密集,把徐州和宿州两座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更加紧密地相连。从2019年开通以来,这条省际快速路让两地之间的距离缩短到40多公里,从徐州市区到宿州市区,车程由原先的2个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

在301省道上的官桥公交站台,安徽萧县市民孟祥仁跨上一辆K902省际公交。他告诉记者,原来去宿州只有早上6点和中午12点两趟班车,现在班次多了,最多等半小时,可以随时出门。

区域一体化,交通要先行。徐州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副处长吕燕燕介绍,2019年3月,作为毗邻公交改造的第一条线路,徐州到萧县跨省毗邻公交率先开通,不仅车辆档次提高了,最低票价也降低到5元。居民不需要进站候车,在路边公交站就能方便地上车,客流较以往增加10多倍。目前,徐州到萧县、宿州、枣庄都开通了公交,未来还计划将淮北、宿迁等地纳入公交线路改造。

一辆辆往来的公交车,见证了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力明显增强。在“十三五”期间,国务院批复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淮海经济区发展跻身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徐州作为独立板块被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徐州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如今,从公交互通到公积金互认互贷,从共建产业园到医保结算,从文旅融合到联合执法,在徐州牵头下,通过不断探索突破行政区域壁垒,让淮海经济区10个核心城市抱成团。初步统计,仅在徐州就医的患者中,淮海地区百姓就占到三成左右。

“紧扣把‘定位’变成‘地位’,要持之以恒提高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和首位度,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周铁根告诉记者,徐州要当好区域协同发展的“龙头”,下一步要着力在新起点上推进交通互联、产业协同、社会事业融合、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共治共享等方面的重大项目落地,在园区共建、创新协同、文旅合作等领域探索新路子、形成好办法,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通江达海,走向世界立潮头

在全国坐标中,徐州打造“淮海中心”;而在全球视野里,徐州正建设“世界的徐州”。

作为淮海国际陆港建设的核心区,徐州铁路货运中心一片繁忙景象。记者看到,“徐州号”中欧班列和国内班列分居两侧,铁路货运中心海关监管点扩建工程项目、二环北路西延二期工程项目都在火热推进中。扩建后的海关监管点将从1.5万平方米扩建到3万平方米,可容纳48辆货车同时作业。

“2020年前11个月,中欧班列克服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开行,已开行295列,完成贸易额约2.32亿美元。”徐州中欧班列平台运营公司负责人梁栋介绍,徐州的工程机械、建材、电子设备等货物从这里被送往欧亚大陆的汉堡、莫斯科、塔什干等地,同时也带动了木材、棉纱等货物的进口,让徐州联通全国、融入全球的脚步不断加快。

“海陆空”全面发力,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是京杭大运河上最大的港口,是徐州亿吨大港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11月,徐州港吞吐量521万吨,港口完成贸易额实现1.18亿元。

2020年12月下旬,随着长达11.6公里的疏港铁路开通,标志着年吞吐能力1400万吨的徐州港一期工程具备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集疏运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杭运河第一港”,预计2021年徐州港的铁路进货量将在2020年基础上增长20%以上,集装箱中转量将增长50%以上。徐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曹震介绍,他们在2021年还将全面推进港口二期工程和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构建淮海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发挥徐州港通江达海、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节点作用和集聚能力,一个国家级现代化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区将横空出世。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我们加速构建‘一心、双核、多组团’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以铁路货场片区、亿吨大港片区为‘双核’带动产业发展,深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服务‘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玉柱说。

在融入全省开放大局中,徐州担起更大责任。建好用好淮海国际陆港,将与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组建互为支撑的“黄金三角”,不断增强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吸引力,自古“兵家必争、商贾云集”的徐州,将加快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徐州综合保税区A3仓库的中国(徐州)半导体设备展示交易中心。新华日报记者 赵亚玲 摄

拥抱蓝海,创新驱动有劲头

从一粒沙如何蝶变成芯片,到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及产业链、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市场分析,再到刻蚀机、封装机、焊线机等高端设备的展示,走进位于徐州经开区的综合保税区半导体设备展示交易中心,就像打开了半导体产业的“百科全书”。负责该项目运营的江苏赛米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红告诉记者,这个第三方平台是国内首个半导体设备展示交易、检测维修服务项目,填补了行业市场空白,将构建半导体设备产业链。

曾以煤化工作为主导产业的徐州,如今通过产业转型,在创新驱动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拥抱新经济的广阔蓝海。记者在综保区看到,卡特彼勒高端零部件分拨中心、电子信息零部件集散基地、高端装备保税贸易中心平台、路面机械加工项目、高端机具加工项目等都已陆续运作,改变了人们过去的“煤城印象”。

新型细胞治疗技术临床转化、3D打印智能制造……在江苏淮海科技城,一个个项目更是“科创感”十足。江苏淮海科技城管委会经济发展处处长王栋说,徐州打造“一城一谷一院一区”科技创新四大标志性工程,他们是龙头项目,更要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承担打造区域性产业科创中心的重任。

江苏淮海科技城内企业3D打印的医疗用品。新华日报记者 赵亚玲 摄

正是通过产业转型,徐州实现凤凰涅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方面,坚决推进煤、钢、水泥等行业去产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ICT、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有8个产业的规模均超千亿元,新兴产业占比超过四成,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9.5:40.4:50.1,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产业结构偏重、单一的状况。

而在新的布局中,徐州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和“企业上云”计划,加快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智造产品,抢占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

与此呼应,徐州百姓也感受到幸福蓝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居全省第一,并以全球唯一的城市获奖者摘取“联合国人居奖”桂冠。以党建为统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社会善治徐州模式,让徐州“大家庭”更加美好。

越过江海,徐州乘风破浪,正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全速前进。(王岩 杨频萍)

亿吨大港顺堤河作业区。新华日报记者 赵亚玲 摄

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徐州方案

——访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牢记总书记嘱托、担当新时代使命,徐州聚焦‘两高两强’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2020年12月29日,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徐州将在推进次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化上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实践,创造具有徐州特色的现代化形态和共性经验,努力为全省、全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徐州智慧、徐州方案。

记者: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首次地方视察来到徐州,对徐州发展寄予厚望。3年来,徐州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徐州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取得了哪些成就?

周铁根:我们系统提出并深入实施“三主”工作思路,即坚持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

过去5年,特别是总书记视察徐州3年来,开创了徐州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黄金期,是徐州发展理念变革最深刻的5年,是徐州转型发展成效最好的5年,是徐州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是徐州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5年,是徐州治理能力提升最快的5年。

我们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坚决不走以GDP增长论英雄的老路,坚决摒弃以破坏环境、牺牲安全为代价搞发展的做法,坚决告别粗放式发展模式,高质量综合考核居全省前列,发展指数数值全省第一。深入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个转型”,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煤电等四大传统产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42%、4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铁交通迎来“换乘时代”,高架快速路即将“连接成环”,“米”字形高铁枢纽雏形初现,国际会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5626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共建共享幸福徐州“大家庭”,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连续三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四位一体”社会治理模式形成特色,跻身全国第一批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记者:下一个5年,徐州将如何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怎样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

周铁根: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与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一体学习贯彻、一体推动落实,以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为战略统领和实践载体,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越来越强”的“两高两强”奋斗目标,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徐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绚丽新篇。

我们将矢志不渝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产业转型支撑,聚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加速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工业应税销售超万亿元。

我们将持续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聚力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扎实推进国际博览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品质卓越的区域首善之城。加快推进徐菏客专、徐济、徐枣城际铁路、徐连运河建设,全面增强中心城市对内对外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

我们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出更大力度改革,聚力打造现代化动能体系。高水平建设“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四大创新核心区,持续深化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合作对接,着力打造具有创新引领力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研究编制新一轮营商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接续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放管服”、财税金融、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我们将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聚力创造现代化幸福生活。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目标,积极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规划建设徐州大剧院,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加快完善“四位一体”社会善治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域治理能力,全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刘刚 王岩 陈彤)

徐州市新貌。新华日报记者 赵亚玲 摄

从淮海到蓝海,乘时代东风开启新征程

徐州是一个千年的历史文化名都,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名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砥砺奋进,踏实苦干,开拓创新,迎来发展史上的黄金期,正乘新时代的东风,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2017年以来“转型出关”摸索出“徐州经验”,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历史性提升,全面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发展的华丽转身,交上了一份比较完美的答卷。从工业化发展历史阶段与发展规律看,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展示了新希望,正在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使命、为目标、为动力前行。

第一,进一步强化落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战略。这是徐州的区位优势,也是长江三角洲联通“一带一路”与中原地区的重要枢纽。落实好这一国家战略关键在一个实字,着力在基础设施、先进制造、教育、医疗、文化、信息等方面强化中心功能,提升首位度,做强区域发展的龙头。

第二,全面利用好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抓住“双循环”的新机遇,形成战略性的新格局。增强内需新动能,创造市场新产品,扩大对外新空间,探索发展新路径。

第三,铸造通江达海的国际枢纽港。由淮海走向蓝海、走向世界,已经有了“一带一路”这个“通达之路”,省委省政府又为徐州确立了建设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这个“枢纽之港”,徐州与淮海经济区走向国际有了战略平台,需按照国际化、智慧型全力铸造一个国际性的枢纽新城,既是长江三角洲北部的重要国际枢纽,也是未来“双循环”与“世界的徐州”的重要战略支撑。

第四,打造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示范。今后徐州更加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实现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加快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乘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借助通江达海的战略节点优势与国际陆港载体,融入全省、全国、全球更大开放的大局中;以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为历史新台阶,继续推进绿色与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