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平: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内涵、特征和指标体系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8-04 浏览量:41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从国际经验来看,全球36 个最大城市中有31 个是海港城市,这些港口城市以优良港口为窗口,以发达的港口经济和港口产业为主导,以一定的腹地经济为依托,通过联接陆地和海洋两个扇面而获得了持续繁荣。

纽约、伦敦、鹿特丹、马赛、汉堡、横滨、香港、新加坡等国际港口城市,都是凭借国际大港以及海陆运输中转区位的优势发展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它们除了位处深水港湾,沿岸具有优良港口外,还因地处海陆交界面,具有广阔的海陆双向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交通中转职能,能够吸引国际商业、工业、金融、保险等产业,致使城市功能国际化、城市发展全球化。

(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内涵

现有研究并没有对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形成统一的概念。从字面意思来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港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包括现代化、国际化、港口三大基本要素。三方面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首先,港口作为城市的开放门户将促进城市走向世界,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轨道。反过来,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为港口国际化提供了资金、技术、货流、服务等方面的坚强支撑和保证;其次,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而港口是城市国际化和外向化发展的窗户或者门户。

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首先应该是现代化城市。城市现代化主要通过城市的经济、科技、社会、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各领域的现代化表现出来,城市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管理能力为内在推动力的整个社会进步、优化的过程。城市现代化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指标:第一,城市经济要具有较高的实力和竞争力,产业结构高度化,经济发展质量较高,主导产业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较高,生活和娱乐设施较全,城市功能完备;第三,具有发达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优美,具有高尚的精神文明。

其次是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是指那些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等方面具有较强辐射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为全球经济社会服务的条件,在产业结构上具有较高的外向型发展能力和水平,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电讯与信息网络同国际接轨,对国际经济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的渗透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三是国际港口城市。港口城市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城市类型,是港口和城市的有机结合,发达的港口体系是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基本特征。国际港口城市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良好的港口基础设施和大型集装箱码头。船泊大型化、港口综合化已成为世界海运业发展的趋势。目前世界上散货运输船万吨级以上的已占80%以上,第四、五代的集装箱船的总装箱位数已经超过40%;第二,发达的临港产业和港口服务业。港口作为综合运输网络的结点和枢纽,可以带动临港工业和港口服务业的大发展;第三,良好的综合交通条件和交通设施。大多数世界港口城市,不仅是海洋运输枢纽,而且还是公路枢纽、铁路枢纽或者航空运输枢纽之一,甚至兼而有之;第四,独特的产业结构。港口城市的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般以重化工、机械制造等为主要产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应当是指那些具有高度的经济、科技实力,在全球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中担当重要角色,并有发达的、有国际影响的港口体系的城市。它应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具有重要的国际性港口,即作为全球航运中心及物流配送中心;二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其经济规模和国民生产总值都有相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拥有高水平、大规模的临港工业以及港口工业区、贸易区,是全球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影响;四是以港口为基础的服务业非常发达。依托国际化港口以及港航产业而发展起来的规模庞大的疏运企业、仓储企业、加工企业、船舶检修企业、物资补给企业、外轮代理企业、海员度假、旅游服务企业、海陆空联运企业、货币兑换、外汇结算以及邮电通讯企业。

(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特征

国际港口城市作为城市的一种类型,其既有城市的共性,又有基于国际港口体系以及临港产业的特殊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与一般的现代化城市相比,表现为以下五方面的差异之处:

一是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更为强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联结海陆两个扇面的空间枢纽,既能通过陆上交通网络,吸纳和聚集陆域经济社会的各种能量,又可以通过海上和空中大通道,大跨度地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大循环,在世界范围内吸纳和集聚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因此,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对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商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聚集作用更加明显、强烈,这种集聚功能在密度、广度、深度、速度都大大超过其他类型的城市。

二是临港产业高度发达。港口作为综合运输网络的结合部,以港口和海岸线为中心,带动与之相关的石化、重工、造船、机械、能源等产业以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如空运、陆运、物流业、仓储业、加工业、中介代理业等,形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

三是基于港口体系的交通和物流体系非常发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不仅具备发达的陆域集疏运网络和航空运输系统,而且拥有以优良港口为枢纽的现代化的水上、陆地、空中运输网络,其对经济社会能量的传递渠道是立体多维的,传递速度更为快捷。同时,港口运作系统(包括现代物流网络)是城市的“发动机”,为城市其他交通系统提供能量,促进高效协调运转。

四是城市形态更加开放。在对外开放方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比一般城市具有更加明显的区位优势,往往最先参与国际分工,接受全球性经济中心和市场中心的辐射,并成为区域乃至国家对外开放的桥梁、窗口和跳板,同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加速与腹地经济的分工和协作,形成不同层次的开放格局,推动腹地经济素质的提高。由于高度开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与惯例,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和国际性特征。

五是港城之间强烈互动。港口和城市相互推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港口、产业、城三者紧密相联,交、工、贸、城四位一体。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带动与之相关的港航物流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工业是基础,临港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兴起又促进了港口的繁荣,带动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贸易是纽带,通过对域外需求的满足,达到各种产业的相互有机联合,并在市场中使生产得到延续;城市作为载体,为各种产业提供物质基础和承载空间。

二、国内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我国有8 个沿海港口城市曾经在发展过程中提出过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包括上海、厦门、宁波、天津、青岛、南通、大连、烟台。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原因,我们重点挑选南通、宁波、青岛、天津这4 个城市的建设目标指标进行经验总结对比(一些城市的相关课题也正在研究过程中,例如烟台,暂时不能得到数据),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参考。

(一)宁波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1994 年6 月,中共宁波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到2010 年左右宁波初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论述,完成了最终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结合宁波实际,将宁波定位为“二类四等”即“现代化的专业型、地区性国际城市”[1]。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国际港口上,即宁波应该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远洋大宗散货、液体化工和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地区性主要体现在以港口工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和外向型经济上,即宁波应该建设成为以上海这个综合型、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中的一个地区性国际城市,或者说,是建成以上海和上海港为核心的世界第6 个特大城市带中的中心城市之一和特大型组合港的核心成员之一。

研究报告认为宁波的建设目标与我国其它的沿海港口城市相比,应该主要突出“国际远洋港口”、“临海工业”、“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及上海港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四方面的特色之处。宁波国际港口目标设定之所以突出“远洋”,是因为在亚太区域内的近海、外海运输,长江三角洲地区很多港口用第三代以下集装箱船舶或三万吨以下散货船也能直达;而到2010 年左右宁波的远洋运输主流集装箱船型将上升到第五、六代;散货船主流船型将扩大到10 万吨乃至20 万吨级以上,这在长江三角洲诸港口中能够满足这种发展趋势的当时只有宁波港。研究报告设计了一套由5 个一级指标、25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设定了指标值和权重。

 

 

 

(二)天津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尽管紧挨着北京和石家庄两大经济中心,但是天津依据港口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甚至国际上不可或缺的城市。天津在2001 年左右提出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相关设想。天津商学院吴静博士根据天津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相关规划,综合参考各种城市现代化、港口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天津市的具体情况,选取关键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天津市港口城市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2]。指标体系立足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同时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由港口城市现代化目标层,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产业规模、国际联系、港口资源七大类组成,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发展方向,共由27 个二级指标组成。

 

 

其中,港口现代化指标中的第1、2 项表明了港航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的地位;第3、4 项说明了现代化港口的规模;第5、6 项指出了港口对外联系的能力和便利程度;第7、8 项指明了港口本身的实际状况;第9、10 项说明了港口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将来的开发潜力;第11 项说明了港航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协调程度;第12 项说明了港口的市场化程度。应该说,该指标体系还是比较完全地反映了现代化港口城市对港口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要求,也对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强调了港口的国际地位,要求港口的发展面向世界。

(三)青岛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指标体系介绍

山东的青岛市和烟台市在发展过程中相继提出了依托国际性港口发展国际性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例如,2010 年12 月7 日至8 日,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提出烟台的目标是201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 年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由于烟台具体的目标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我们无法得到详细数据)。

青岛市在《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提出了依托国际化港口至2020 年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目标。青岛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发展历史悠久,近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以及自身努力下,已经基本实现了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2009 年末仅青岛港就实现货物吞吐量1.6 亿吨,集装箱超过500 万标箱,与130 多个国家450 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关系,每周有60余条国际航线,港口已经初步达到国际化的标准。因此在规划中,青岛并未特意提出港口建设目标。青岛大学的李培祥教授等对青岛市2020 年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指标进行了分析[3],指标又分为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四个一级指标。青岛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指标如表3 所示。

 

 

三、南通与国际国内港口城市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南通与国际港口城市的比较分析

与国际发达港口城市的比较,主要目的是反映南通与国际港口城市的差距,明确南通市的目标,并进一步佐证本课题研究。国际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2010)以及世界银行网站。鹿特丹、香港、新加坡、澳门都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但是由于不同城市的统计指标不很一致(而且一些城市2009 年的数据没有完全列出),这里我们仅仅就城市发展和港口建设的一些主要数据作对比(见表4)。

 

 

由国际比较可以看出,南通市与国际港口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以外,还有以下三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差距:第一,服务业比重过低,几乎是国际港口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第二,缺乏战略性的大企业、大资本。表现为上市企业较少,远远低于国际港口城市;第三,对应于远洋运输的集装箱吞吐量差距较大,相差几乎20 倍。主要原因是沿海深水大港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造成的。

(二)南通与国内港口城市的比较分析

与国内港口城市比较可以看出南通在国内港口城市竞争中的优势与不足。我国的主要沿海港口城市有20 个,这20 个沿海城市大多数是各省经济发展的领跑城市。其中有8 个城市曾经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分别是南通、上海、天津、青岛、宁波、厦门、大连和烟台市,下面我们重点对这8 个城市进行比较。

在这8 个城市中,有两个城市尤其值得关注。一个是宁波市,宁波和南通市同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1987 前后,宁波的GDP 等指标还低于南通市,但到2010 年,南通市的经济水平已经显著地落后于宁波市。分析原因,海港的开发建设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宁波市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将发展重点由沿江转移到沿海(即从甬江沿岸转移到北仑港沿岸),首先是在北仑港区建成10 万吨级深水矿石中转泊位,以后又陆续上马了20 万吨级矿石专用泊位和集装箱泊位,在金塘水道兴建了一批专业化作业码头,在港口后沿开辟了国家级的保税区和工业区,走出了一条极具港口经济特色的发展之路。南通则多年延续沿江发展港口的模式,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量,但是与宁波港发展相比却不能同日而语。可以说,宁波在起点基础尚低于南通的情况下,凭借北仑港的起步,将南通甩在了身后。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城市是烟台市,凭借着沿海深水大港,烟台近年来发展态势迅猛,并于2010 年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几乎与南通的提出时间一致。

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仅对8 个曾经提出过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的城市做详细数据对比。而全国沿海20 个港口城市的发展情况仅简要排序。对比结果分别见表5 和表6。

 

 

从表5 可以看出,相对于我国其它已经提出现代化国际港口目标的7 个沿海城市,南通市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四点:(1)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还有待于大幅度的提高。从表5 中可以看出,尽管南通的人口规模大于宁波、大连、烟台等城市,但是南通在GDP 总量、进出口规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状况等经济发展指标却落后于这些城市;(2)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方面还存在着差距。从表5 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占比、高新技术出口等方面,南通市都排名较为靠后;(3)国际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实际使用外资、出口占GDP 比重方面来看,南通市和其它7 个城市相比落后较多;(4)港口发展方面集装箱运输指标落差非常大,原因是南通市沿海深水大港建设滞后进而导致远洋运输发展滞后。

为了进一步看出南通在我国沿海20 个港口城市所处的位置,我们将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主要指标分为四级,用经济规模和非农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用进出口规模来表征国际化水平,用港口吞吐量来表征港口发展水平。并将各个指标按照发展水平高低依次以一、二、三、四类给出。

从表6 可以看出,南通市在我国沿海城市发展中还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无论是从经济规模、城市规模,还是从国际化以及港口发展水平来看都是这样。事实上如果从集装箱水平来看,南通的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几乎处于20 个城市中的最后几位。集装箱吞吐量是反映港口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这表明南通国际化港口城市的重要制约条件是国际化港口的发展。

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指标体系的提出及确定

(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指标体系设置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方法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评价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样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用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评价是很难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以,我们在设置评价南通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了指标设定的科学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以及前瞻性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参照国内外著名港口城市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上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和指标设置的原则,针对南通市的发展特点,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我们选择了南通市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一套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城市国际化指标”、“港口发展水平指标”3 个一级指标市27 个二级指标构成。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各个指标设定的依据见表7。

 

 

1.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参照南通市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包括姜作培教授和中国社科院的两个版本)得到。这一指标体系由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科技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3 部分17 个指标组成。(1)经济现代化评价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评价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指标。只有当经济实力雄厚、城市聚集和辐射能力强,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只有当城市和港口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达到与其它国际港口城市相对应的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经济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由4 个指标构成。(2)科技现代化评价指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要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需要加大科技的推动力度,提高科技研究和应用的水平。科技现代化评价指标我们选择4 个指标。(3)社会现代化评价指标。社会进步是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而人口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根源,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人们生活富裕,生活环境良好、文化道德高尚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根本立足点和归宿点。社会现代化我们共选择9 个指标。

2.国际化评价指标。国际化城市应该具有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金融国际化、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特征,因此我们选择了6 个指标。

3.港口发展指标。作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必定要有现代化的港口和码头设施,以及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港口货物运输和集散功能。国际港口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选择4 个指标。

(三)南通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评价指标值设定

设定南通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值和阶段的时候,既要对照国际、国内港口城市的相关目标,还必须考虑南通市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目标。从南通港口发展方面来看,根据“十二五”规划和沿海开发规划:到2015 年,南通的港口吞吐量目标是达到2.5 亿吨,其中沿海洋口、吕四两大港区的港口吞吐量力争达到5000 万吨;到2020 年,形成洋口港、吕四港、腰沙·冷家沙三大深水海港群,港口吞吐量达到3.5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根据南通港口发展情况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将南通市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时间确定为2025 年。

在权重的设定方面,根据各项指标在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结合南通规划以及发展实际,用菲尔德法对以上设置的3类27 个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另外,根据前面的比较分析,南通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指标体系的侧重点是国际化港口发展,我们对这两方面权重进行了调整。

表7 中的南通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指标体系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征:一是强调了大企业、骨干企业、战略投资者对城市国际化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上市企业数量和国际500 强进驻数量这两个指标上;二是强调了城市国际化发展方面,主要体现于城市国际化指标方面;三是强调了港口发展水平,主要体现于国际港口发展方面。


参考文献:

[1] 黄兴国.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指标体系研究[C]//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吴静.天津现代化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问题,2006(11).

[3] 李培祥.青岛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7(7).

作者简介:陈长江(1976- ),男,四川射洪人,南通大学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周威平(1960- ),男,上海人,南通大学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EYD032);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重点招标课题(Z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