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平:江苏沿海开发大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路径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8-01 浏览量:18

来源: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0 引言

加快沿海开发开放步伐,把江苏沿海地区建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正在成为江苏省上下一致的共同目标、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应该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中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本文将以南通大学为例,介绍南通大学服务地方的主要举措和工作特色,并探讨在江苏沿海大开发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1 南通大学服务地方的主要举措与工作特色

现代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作为江苏沿海地区高校,理应在江苏沿海开发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南通大学坐落于素有“中国近代第一城”之称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江苏南通,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也是江苏沿海地区唯一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将区位优势、发展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提出了“五支撑一引领”服务地方行动计划,以支撑沿海开发、支撑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支撑基础教育发展、支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引领文明建设为方向,具体推进“服务地方战略提升”、“苏北合作行动”、“适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教育研究与合作”、“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等11 个项目。针对沿海开发实际需求,适时发展“海工”专业,设置风力发电专业方向,为南通风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开办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成立了交通运输工程研究院、交通学院、海洋学院和船舶学院,以适应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学校成立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的建设新路,努力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加强引导,赢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形成“海工”与“海文”齐驱并进的发展态势,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1.1 建构长效服务机制

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努力探索构建服务地方的体制机制。一是成立服务地方工作机构,南通大学在江苏省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服务地方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了服务地方办公室,作为服务地方工作协调委员会的具体办事机构;二是派遣科技人员挂职,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出台了“南通大学科技人员挂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鼓励科技人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围绕南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群,投入大量资金,先后搭建了智能交通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及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等14个省、市级科技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2 全面推进行动计划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校党委提出了服务地方“五个一”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南通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共建十个研发机构;选派一百名科技顾问到企业任职;组织一千名健康使者下基层为群众服务;发动一万名莫文隋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通过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根据学校提出的“服务地方创新工程”的整体部署,全力推进南通大学“五支撑一引领”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即支撑沿海开发,支撑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支撑基础教育发展,支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引领文明建设为方向。具体推进“服务地方战略提升”、“苏北合作行动”、“适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教育研究与合作”、“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等11 个项目。目前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苏北合作行动”、“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南通大学科技园建设”、“南通大学启东校区建设”等项目推进顺利。

1.3 对接地方发展需要

学校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地方需求,改变教学方式以发展个性促进创新,改革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力、突出实用。对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近几年新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贴近社会发展的新专业20 多个。设置了风力发电专业,为南通风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针对集成电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依托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开办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根据地方需要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培训;围绕交通运输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南通大学,及时酝酿筹备成立了交通运输工程研究院、交通学院;适应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及时成立了海洋学院和船舶学院。

1.4 校地互动育人

“校地互动育人”是南通大学多年来形成的办学特色之一。近年来在服务地方工作方面,这一特色越来越凸显。在现有的与南通五县(市)三区党委政府全面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正探索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探索与南通周边县市人民政府以及一批重点乡镇、工业园区管委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目前,已与常熟市、靖江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关系,与昆山市人力资源市场管委会、常熟市碧溪新区管委会、靖江市新港工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启东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了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南通大学启东校区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在地方公共政策决策咨询、张謇研究、范氏诗文研究、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廉政文化研究等等方面开展了扎实的工作。目前正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的建设新路,努力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加强引导,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

2 江苏沿海高校服务地方的实践路径探索

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相扣。地方高校必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跨越发展。笔者在总结了南通大学服务地方的主要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认为在沿海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带动下,江苏沿海高校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沿海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做出重要贡献,具体措施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六大方面。

2.1 寻找服务地方的切入点,放大服务地方的显示度

服务地方工作贵在落实,切实结合地方实际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一要着力服务于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主动参与地方科技平台(产业基地、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二要整合资源打造专业服务团队,加强引导调动服务地方的积极性。三要以产学研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继续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订单式人才,为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扩大社会影响。四要根据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地方急需人才。

2.2 履行哲学社会科学使命,发挥其内在的功能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和价值在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扎根于实践,才会根深叶茂、繁荣发展。因此,江苏沿海高校要秉持这一思路,把区域政府的关注点作为工作的中心与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南通大学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以“对接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经济”为宗旨,创办了不定期内部刊物“沿海沿江研究动态”,刊物一经面世,立即引起南通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多篇深度解读的调研报告得到南通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认为颇有参考价值,充分奠定了成为地方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库”与“智囊团”的基础。

2.3 主动服务与辐射地方文化建设,发挥其软实力效应

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对地方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对其地方区域文化发展、产业的发展又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大力开展地方文化建设,发掘整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研究,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地方院校在这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以南通为例,早在张謇时代就已经有了沿海开发的设想与实施,通过这一系列研究,可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对沿海开发的启示与借鉴经验,在较好地适应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研能力的逐步增强,对地方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2.4 加强学术理论研究,凸显学科建设助推和支撑能效

随着沿海开发的不断推进,江苏沿海地方高校要主动跟踪地方政府开发的思路,努力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要积极引进学术带头人,完善学科建设,提升研究能力。一是围绕沿海开发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学术研究,提供软科学学术支撑,围绕为推进江苏沿海开发发展,开展在区域经济规划、人口与社会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战略、沿海开发融资研究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学术支撑。二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为江苏沿海地区聚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和吸引各类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创造了宝贵条件,这也必然给新兴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所以要主动调整专业与专业方向设置,建立新型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三是必须根据现实的资源条件,按照有限和相关的原则,努力建设学科的体系,争取逐步拓展为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的大学。应制定“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要求非重点学科要“借船出海”,出了海要形成“百舸争流”的态势,力争形成“特色带整体,整体促特色”的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学科建设新局面,更好适应地方发展,与时俱进。

2.5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人才集聚和储备高地

鉴于江苏沿海地方高校的现实发展状况,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无疑是地方高校快速成长的捷径。通过与政府、著名高校、企业、研究所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不仅快速提升了地方高校的社会声誉,也提高了其人才积聚和储备能力,并促使其增大研发投入。同时,在沿海开发国家战略背景下,研究生在参加研发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了应用研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沿海开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不是单一的纵向化或横向化,而是根据市场情况实行的纵横多向化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地方院校为核心,与政府、著名高校、企业和研究院所相结合,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合培养基地,体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合作协同化、合作形式多样化、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目标宗旨。沿海地方高校不但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培养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共建模式,也可以将这些基本的模式重新进行嫁接整合,延伸成一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模式,最终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有效共建。[1]

2.6 加快培训咨询机构建设,全力推进产学研纵深发展

地方高校为履行培育人才、理论传播和专家服务三个职能,可通过学术讲座、公共研讨、高层论坛等形式进行理论传播,为地方社会提供一定理论知识培训,同时应该和地方各部门结成伙伴关系,派遣一些专家在政府部门挂职锻炼,从事研究与咨询工作。这样既可为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等提供技术性、非政治性的服务,又可提升其应用研究能力。同时应注重建设以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为主要依托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发项目,为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咨询提供良好服务,促进产学合作和地方经济发展。要建成多个高水平、多功能、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覆盖区域行业,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立足江苏沿海地区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咨询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2]

3 结束语

“十二五”期间将是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关键期,江苏沿海地方高校应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实现高水平,加深对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机遇的认识,进一步明晰服务地方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构建服务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为江苏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更好地为江苏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云,李阿利.论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1(1):103.

[2] 刘平昌.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310-311.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沿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EYD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