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平:江苏如何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1-05 浏览量:17

来源:新华日报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提出“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发展思路,以及近年来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为江苏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宽的思路、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支撑。

        长江经济带建设下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建设对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一是国家层面相关重大战略部署的加快制定和实施,为江苏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新旧接续带来政策机遇;二是长江上中游广阔的经济腹地为江苏经济增长拓展了空间;三是随着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江苏引领长江上中游地区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重塑产业空间格局,推动产业链层次提升。

        与此同时,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是产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制造业大而不强、强而不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缓慢;外向型经济呈现疲软态势;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二是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够强劲。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明显递减,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创新驱动新格局、新动力尚在积极培育之中。三是经济资源要素的配置空间和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提高。优势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不够理想;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区际扩张、沿江拓展的意愿和动力不强;省域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扩散、服务带动作用不够突出,南京的沿江中心城市地位仍待进一步确立。

        推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构建“东西互补、江海联动、双向开放、共赢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思路。一是抓住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与中上游加快发展需求的互补性。通过企业走出去、园区共建等多种途径,促进江苏产业梯度转移、上中游产业有序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二是用好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生产要素配置的互补性,促进江苏产业、经济要素西移与上中游资源能源东送的双向流动新态势。三是挖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产业的互补性。凭借以长江黄金水道为天然纽带且发展日臻完善的区域市场体系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共同培育打造全流域共同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统一市场体系。四是抓住东西双向开放的互补性。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向西打通中巴、中印缅经济走廊;依托陇海-兰新线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国际运输大通道;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市场。

        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引领带动。一是继续强化优化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工业龙头大省的优势地位。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和沿江转移力度。二是紧紧对接上海市“4+1国际中心”建设,助力江苏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如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是积极实施“互联网+”动计划。大力拓展互联网与本省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建立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现代生产体系,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同时以“互联网+”为支撑,促进企业全流程互联互动。

        促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跨地区辐射结盟。一是鼓励江苏企业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投资方式参与跨地区、跨国界兼并重组。可借鉴推广上海港务集团2001年起实施的“长江战略”的成功经验,积极鼓励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到沿江各地及国内外建厂布点。二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重点培育大型港航物流企业。南京要重点打造大型综合性港航物流企业集团;苏州、南通着力形成一批特色货种储运企业。三是聚焦企业品牌质量双提升。持续培育国际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品牌企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加快工业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推动异地园区的联合共建。一是积极组建沿江跨地区的园区联盟。继续加大江苏三大区域板块之间、江苏与上海之间以及与境外合作共建园区建设的力度,并借鉴“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的组织管理模式,推动组建沿江跨地区联合共建园区联盟。二是推进高新园区建设的创新能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以及在与沿江省市联合组建大型工业技术创新项目联合体和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建立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体系。三是依托园区,与沿江省市共同搭建跨地区产业合作与科技创新的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等六大机制和打造新型科研创新平台等五大平台。

        打造南京等沿江中心城市总部经济集聚区。一是打造南京江北新区总部经济集聚区。积极吸引跨国企业、沿江企业和本省企业总部落户江北新区。二是做好与上海、武汉、重庆总部经济的嫁接、配套与联动。做好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配套与产业联动,积极吸引与制造业相关的国内外生产性组织总部、技术应用研发总部等落户南京、苏州等市;并与长江中上游的武汉、重庆总部经济集聚区互动衔接,共同打造长江流域总部经济集聚带。三是加强国际产业融合力度。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快苏锡常城市群群内、群外的产业分工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与联通,深度推动产城融合,不断提升苏锡常城市群的全球生产网络节点城市地位。

        协作共促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一是推动形成省内三大区域板块跨江融合发展新格局。以打造快捷的跨江交通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为支撑,加快苏南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向苏中、苏北地区的转移步伐,着力推进沪嘉苏通经济圈的一体化、同城化建设。二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规划引领,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积极推进江苏与沿江各省市在沿江联动发展中的协调磋商机制。三是以流域整体视野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以南京港、苏州港、南通港和连云港港为重要节点,加强江苏沿江港口联盟和沿海港口联盟建设。四是多管齐下、联防联治,共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积极参与长江全流域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协调长江生态跨区域监管。利用江苏现有优势,在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方面率先进行市场化探索,力争相关交易中心在江苏落地。

        作者: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课题负责人:成长春;主要参加人:徐长乐  陈长江  冯俊  周威平  杨凤华(执笔人 徐长乐)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