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洁芸
近日,云南省新出台的中考改革方案上了热搜——该省计划将中考体育成绩上调至100分,与“三大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平起平坐。其他科目比如物理为50分,政治、历史、生物学各40分。
无独有偶,天津市最新公布的中考改革方案,提出将中考体育成绩由30分提高到40分。体育成为“一梯队”大科目已成定局,不过也引发各方讨论,用“分数”这一考试的指挥棒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真是促进青少年增强体质的治本之策吗?
各地体育分数“水涨船高”
这些年,各省市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去年,广州在改革中考体育与健康考试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从2021年起,体育考试总分由现在的60分调整为70分,其中统一考试50分,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计入考生学业考试总成绩。江西是由50分增加为55分;安徽则是从2013年起连续六年提高体育分数,在经过“六连涨”后,今年稳定在60分。河南“新政”规定,将来体育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
此次云南省中考把体育分数放在和语数英“平起平坐”的位次却是首次,体育成为“主科”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社会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风气,“小胖墩”和“小眼镜”数量持续上升。云南中考将体育和语数英并列100分,大幅提高体育中考分值,有利于引起学校、家庭、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改变体育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着力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初衷与积极意义。
专家指出,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成长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身高、体重都会发生变化,是中学生形态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身体健康影响极大。
警惕“初三身体最好”现象
不久前,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通过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教师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对“初升高”阶段学生的体育健身参与和体质健康水平都有明显作用。虽然这种作用效益的延续性较短,但这说明,“考试思维”在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方面确有价值。
另一方面,是让人遗憾的“初三现象”:孩子在中考前健身意识最强,中考考完后这个意识就下滑,到大学继续往下走。相应的,各项体质健身指数也有不小回落。
近年来,有关中考体育“功利化”的讨论没有停止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次中考前去运动机构“突击补课”的孩子不在少数。有些家长甚至为了中考去报篮球班,指名道姓“一对一提高”。殊不知篮球是项集体项目,家长只要分数不求技能的意图不言而喻。
云南省这次为体育“提分”,又一次引发大讨论。不少家长直言,为了体育中考,那些让孩子服食含有兴奋剂类药物、为孩子报班辅导跳绳的新闻屡见不鲜……原本为了让学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中考,变成走过场、搞突击,这无疑与体育测试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
“考试引领是一种强化性举措,促进孩子们具备运动健身的想法。青少年有了运动的意识,才会达到体质健康的结果。”上海体育学院院长、上海体育学院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陈佩杰教授认为,最关键的是,家长要转变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观念,让孩子更多走进运动场。
学会体育技能并终身爱好
去年,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现行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相比,《实施方案》总分仍是30分:其中日常考核计15分、统一测试计15分。这样的分值,在全国范围不算高。
分值没变,内涵却变了:学生可选项目增加。这次新方案,第一类项目在原有游泳和长跑的基础上,增加4分钟跳绳的可选项目,第三类项目在原有体操的基础上,增加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武术项目的可选项目。项目的增加,是让学生选择最擅长、最喜欢的运动来参与。
“越擅长的运动就越喜欢参与。”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唐炎说,选择性的增加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这次新增的项目事先进行了大样本预测试。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可选择性,更注重个体差异。”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上海市市东中学)校长、上海市体育特级教师沈洪认为,增加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武术,与这些年上海推进的“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
这样的改革,不会因为体育中考而增加家长学生的额外负担。一位初中校长表示:“增强学生体质,不能一味为体育‘加分’,如何去功利化,真正让孩子学会几样体育技能并成为终身爱好,这才是体育进入中考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