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指数连续七年增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8 浏览量:19

■本报记者 俞陶然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日前发布《2019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指数综合得分为281.9分,比上年提高26.8分,同比增长10.51%。截至目前,上海科创中心指数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显示科创中心建设进展良好。报告也指出了两块短板: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5个一级指标中4个增长

为监测评估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进程与成效,市科学学所自2016年起,组织开展了上海科创中心指数研究编制工作,相关成果已连续发布3年。近日,《2019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编制完成,数据均来自2018年。

上海科创中心指数有5个一级指标: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国际影响力、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科技创新辐射带动力、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市科学学所上海科创中心指数研究编制组介绍,2018年科技成果国际影响力得分为345分,远高于其他一级指标,说明上海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为287分,实现稳步增长,说明上海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科技创新辐射带动力为261分,同比增长60分,增幅最大,反映出上海科技创新对外辐射能力不断提升,跨区域创新合作成效显著;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为267分,保持稳定增长,显示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科创中心政策红利日趋显现;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力为214分,同比降低6分,说明上海创新资源集聚已达到较高水平,进一步集聚的空间有限。

据统计,2018年上海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高达4.16%,超过全国水平近2个百分点。上海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3.78万元/人,同比增长7.9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2倍。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27.5%,连续5年保持快速增长;实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1.14万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超过35%,说明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推动上海产业向更具竞争力、创新力的方向转型。

引导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指数分析结果也显示,上海科技创新存在两块短板。

第一块短板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2018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102.65亿元,占所有研发投入的7.8%。放眼全球,英国、美国、韩国、日本、以色列2017年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分别为18.1%、17.0%、14.5%、13.1%、11.3%,均在10%以上。另一方面,《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0%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基础研究投入需大幅提升。

“在提高投入的基础上,上海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战略科技力量。”市科学学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宓之说。

第二块短板是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2018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为1.39%,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如韩国、日本、美国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分别高达3.62%、2.52%、2.04%。此外,上海缺少标杆性高研发投入企业。《2018年度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显示,全球排名前2500位的高研发投入企业中,上海企业有38家,其中研发投入最大的是上汽集团,排名全球104位。

市科学学所统计评价研究室主任常静认为,上海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建设进程中,要通过依托企业建设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方式,引导、支持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2018年,科研机构、高校使用来自上海企业的研发资金共计30.93亿元,同比出现下降趋势。“要加强上海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政府部门可推动企业联合国内高校院所组建创新共同体,并鼓励企业设立国外研发中心。”

常静还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刚表决通过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实施普惠制税收政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研发资助等方式,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支持。同时,可改进国有企业考核激励制度,激励上海国企更多地投入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