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0的展望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8 浏览量:18

■本报记者 张骏 王海燕

一年一度,上海两会时间开启。

站在本世纪“20年代”头上,这个开局之年的两会至关重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已经踏入的这一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全面施工之年,也是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和科创中心形成基本框架之年。

在这次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将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共议未来改革思路,共商上海发展大计。

我们采访了一批代表委员,从他们的筹谋和关注的重点中,一窥上海未来发展的理念布局和路径突破。

(一)

去年的会场里,大家都在讨论新片区“新”在哪里;今年,新片区各方面需要怎么持续创新突破的声音此起彼伏。话题之变,折射出新片区的建设进程和它“成长的烦恼”。

经过6年多时间的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果,形成一系列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去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在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关注重点中,新片区热度不减,但聚焦的领域发生了变化。

市人大代表严伟准备了一份建议。他提到,新片区建设要在持续推进港航、物流、货物贸易等基础性产业更高标准发展的同时,深入推进离岸贸易、转口贸易、数字贸易、技术贸易、总部经济等新型国际贸易发展。民盟市委则将视线放在了“洋山”,他们建议拓展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打造高标准洋山自由贸易港,使之成为新片区建设先行先试切入点、示范引领突破口。

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议题,无不如是。随着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全面施工,代表委员的眼光随之转向更实、更细处。

科创,不仅科技人士关注,企业界、教育界、社科界人士都表示“有话要说”。市政协委员汪胜洋说,科创中心建设是上海的亮点,科创中心的关键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政协委员马驰则关注了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人才问题。他认为,如何创新合作模式、明确定位、找准着力点,发挥海外专家的综合优势,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以新技术引领产业科技升级,积极融入、切实引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上海科创与外部力量协同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号角吹响后,鼓点急促,行在当下。市人大代表曾云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政府、国企、智库、市场、企业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建议以“五个先行”为推手,切实发挥上海的龙头与引领作用。不能仅政府唱独角戏,而要共同前行,奏出和声,这样旋律才会悠扬。今年政协提案中,“生态长三角”“健康长三角”“法治长三角”“文化长三角”,各类主打“长三角品牌”的建言纷纷出炉,围绕一体化示范区和先行启动区也提出了不少具体建议。

(二)

持续追踪民生问题,是许多代表委员自感“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他们的关注点中,我们看到了上海的民生,不止“底线民生”,更有“品质民生”。

市政协委员凤懋伦关注了多年养老问题,从养老床位到社区养老,从长护险到老年人就餐,再到今年他提出这个城市要让老年人出行更便利。他说,养老不仅是给老人以基本保障,更要给老人有品质的晚年生活。“社区食堂的菜可以多几种选择吗?哪怕是贵一点?”“出行可以更方便一点吗?虽然老了,很多人还是想多逛逛这座城市。”

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是“悬空老人”最迫切的愿望。去年12月19日,市住建委、房管局等十部门联合出台新政,让加装电梯的工作走上了“快车道”。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加装电梯立项达到624部,完工131部,这个数量超过过去7年的总和,是老公房加装电梯迈出步伐最快、最有实效的一年。

这一切离不开多届代表委员的推动与落实。其中,吴坚、沈英娣、张金秀、厉明等代表先后跟踪了9年。正是有这些代表委员的不懈努力,才让越来越多“悬空老人”有机会走下楼。而代表委员们仍在继续追问:电梯装好,善后问题怎么办?如果坏了,谁来维修?这些问题都要想清楚。

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的旧区改造,这几年以少有的力度和速度持续推进。市人大代表邹文权曾盯牢“蒋家浜旧改”这件事长达数年,最终这块不被看好的地块旧改成功。邹文权等代表仍在继续呼吁,旧改中要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对有历史的老房子一定要保护好。连续两年市政协以专题形式,持续跟踪旧改,从呼吁加快旧改进而帮忙出主意、想办法,他们紧盯旧改资金难题,通过帮市里算总账、帮区里算细账,呼吁多措并举、拓展融资渠道,他们建议要做好旧改项目的功能布局,推动项目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运营。

(三)

社会共识、内生动力、治理水平、营商环境……从代表委员随口而出的这些关键词,我们意识到,他们的建议中闪现出更为明确的发展观和治理观,正与这个城市日趋成熟的治理理念同频共振。

过去这一年,800多名代表见证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炉的过程。随后,市人大发起一场全方位的明察暗访,调研数十个小区及单位;法规实施后,市人大对16个区开展数轮暗访抽查,梳理形成六大类31个问题,推动政府部门及时整改。垃圾分类是一场改变生活方式的革命。在代表们看来,在不同声音交汇的背后,是全社会共识的逐步形成,正所谓“分的是垃圾、聚的是人心”。政协委员也参与了全程调研与监督。今年,市政协委员韩曙开始审视垃圾分类推进中的财政政策问题。

“一江一河”,吸引代表委员的持续关注。从关注沿江沿河如何贯通开放,到城市品质和功能的提升、公共空间的塑造与打开,刘毛伢委员感到自己正跟这个议题一样,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对城市治理有了更多体会和感悟。“夜间经济”,吸引代表委员深入调研。在姚海嵩、刘正东、林荫茂等代表看来,一座城市的夜间经济质量,是考察其国际化程度、文化积淀和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和要素。他们说,发展夜经济,要注重上海的历史传承、多元文化和包容精神,更需要注重发挥民间活力。

对乡村振兴的深入研究,代表委员们的眼光早已不再局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在他们看来,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区加强“钱、地、人”全要素集中供给的一次“破冰之旅”。“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需要‘领头雁’。”市人大代表张斌说,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就有一个好村庄。一只“领头雁”往往能带活一个产业,有生力量蕴藏在新生农民中,这才是乡村振兴才有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既关注当下,也关注长远。农工党市委在一份集体提案中说,“十四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上海人口发展将继续保持自然增长低增长、区域内部高流动、郊区化、居住空间分化等趋势特征,对未来学龄人口增长变动及分布变化带来较大的影响,区域教育配置及均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他们提出,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人口与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人口与教育的均衡发展。

帷幕开启,履职议政正当时。接下来的几天,两会会场上将充分展现对于上海未来发展的思与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