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规划》给上海高校带来什么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4 浏览量:16

【革新】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国家在新历史时期,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高教规划》)日前出台,旨在加快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国家和上海市的两项举措,为上海高校争创一流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积极引导,将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带入全新阶段。

政府支撑引导

争创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校的努力奋斗,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撑引导。《总体方案》和上海《高教规划》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相互支撑,共同为上海高校追求一流创造全新环境,提供巨大动力。

《总体方案》提出总体规划,分级支持,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丰富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内容和层次,打破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传统身份约束和制度壁垒,鼓励不同类型学校和学科走差别化发展路径,为不同类型高校争取一流提供了强大激励。对此,上海《高教规划》提出了构建普通高校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体系,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引导上海高校自主明确发展定位,聚焦发展重点,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建立错位竞争秩序;鼓励特色办学和多样化发展;鼓励高校在各自领域内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最终形成协同共生、有机动态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为上海大学未来发展明确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

《总体方案》提出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从而为高校追求一流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在制度保障方面,上海《高教规划》关注综合改革,注重建立推动高校发展的管理机制,提出探索建立市区两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共建高等教育的新格局。尤其是将制约高校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列为“重点领域”,希望通过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

合理规划布局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变以往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高”“大”“全”,“同质化”现象突出等问题。上海《高教规划》基于对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上海高等教育未来的规模、类型、层次结构和空间进行了整体规划,引导和协助上海高校追求一流。

通过构建普通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发展体系推动上海高校合理定位、有序发展。高校的分类指导和管理是我国大学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议题。上海市围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构建普通高校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体系,在实践上有益于上海高校积极反思自身功能定位、形成良性竞争秩序;有益于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有益于上海高校突出重点,合理使用资源,从而把握高等教育变革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和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需求优化高校布局结构,为不同类型高校凝练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引导。《高教规划》对医学类、艺术类、经管类、法学类等类别高校和学科、人才培养进行战略引导和规划,为上海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明确了战略方向。不同类型高校可基于上海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持续优化自身发展结构,培养核心竞争力,增强学校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通过绩效杠杆和动态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激励高校追求一流。上海市在高校财政拨款结构和拨款管理制度中加强分类和绩效引导,并根据高校办学水平、质量和产出等情况实施动态调控和管理。这一措施为高校的竞争协作、共同发展创造了环境和条件,有利于不同高校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动态调整学校发展状态;有利于建设健康的竞争秩序,激励高校专注于一流,注重质量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大学发展的制度机制瓶颈。建设符合我国特点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而如何推动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是充满困难的复杂工程。上海市提出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包括健全高等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创新多元化办学体制、建立完善分类发展的教师配置和评价制度等,都在实践中对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起着带动和引领作用。

《高教规划》关注大学内涵式发展和竞争力的培养,相关措施既是管理机制又是引导路径,为每个高校追求一流提供了实践可能和可行性,引导高校与上海城市及社会互惠共生,必将带动上海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优化与整合,带动上海高校发展实现整体突破。

(作者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