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实践·育新机开新局】
创新打造“五五购物节”主动造风,抓住在线新经济拉动消费“马车”;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精心编织的“两张网”牵引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上海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正力争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全力构筑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新格局、新优势,提升城市能级,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关键词: 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 直播经济 人民城市
收放之间,展现超大城市治理能力
5月30日,上海静安嘉里中心旁的安义路变身“安义夜巷”,市中心的“国际生活圈”在细雨中全新回归,为上海的夜空再添一抹亮色。
这一天,各路主播活跃在申城各大商圈,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旅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五五购物节·品质生活直播周”开启,用直播解锁上海故事,通过场景式体验拉动文化消费,打开“上海之美”。作为上海首创的大规模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举办一个月就交出耀眼“成绩单”:线上零售额近千亿元,线下消费近1500亿元,新品首发73场,首店新开33家,实力“带货”之外也让城市“热”起来。
去青浦朱家角夜游水乡古镇,到上海科技馆体验博物馆奇妙夜,在上海博物馆逛一次文创夜市,或是在晚风轻拂下走进思南书局,在书香灯影中和自己独处……6月6日,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启幕,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等主题,180余项重点特色活动,让“夜上海”活力四射。
普陀区的创享塔园区,白天是白领办公的创意园区,入夜就成了“吃货”扎堆的美食市集;宝山区的智慧湾科创园变身夜间文创市集,汇聚近300家企业、商户、社团和匠人参与,涉及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非遗、文创周边等多品类的夜间消费业态,营造既时尚又接地气的氛围……人们安心夜游、畅快夜购的背后,是上海因时因势而变的精细监管和贴心服务。
调整服务方式和手段,徐汇区率先推出智慧商铺“汇商码”,为每个街区小店“画像”,商户可以在线维护商铺证照、员工情况等基本信息,与政府部门沟通有了直通车,消费者也可以对商铺进行客观点评。针对大学路后备厢集市、手创集市等系列室外购物活动的新消费模式,杨浦区督促集市运营商与摊主签订“集市公约”,为消费安全打好“预防针”。
守护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街巷“温度”的,还有一个身边看不见的体系。6月2日,上海市小学一、二、三年级学生返校复学,公办幼儿园全部开园,民办托幼机构也将陆续开园。此前,上海市高中、初中和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已分批复学。上海通过“一校一策”“一园一策”开展防控工作,为孩子们筑牢安全“防护墙”。
今年4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记者了解到,上海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症候群监测系统,研发了基于电子病历直推和公共卫生“智能插件”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等。扎根社区的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在疫情防控中不断扩容完善,家门口的公共卫生“触角”持续延伸。看病网上预约已然成为风尚,“互联网+医疗”服务及时满足市民基本医疗需求。
有“守”也有“为”,收放自如,进退裕如,一个强健高效的城市安全体系,一个更具韧性的城市治理体系,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基、发展之基。
危中寻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经历了“五五购物节”拉动的“红五月”,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的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由一变二:一个在黄浦江边游客如织,另一个在“云端”品牌林立。数据显示,南京路步行街上,50%的品牌已“上云”。
这是上海率先拥抱在线新经济的一个缩影。长宁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里,集聚了拼多多、美团点评、携程等众多互联网企业。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模式,长宁区努力推动实体商业与在线平台相结合,以线上赋能线下,以平台赋能企业,大力发展新兴消费。
“每次重大危机都可能是一次重新洗牌,都会有脱颖而出者。”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基层调研时说,“要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既要看到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在他看来,疫情至少在利用外资、延揽人才、培育新产业和补齐短板等四个方面,为上海提供了潜在契机。
在线新经济,正是上海顺时应势瞄准的一个增长点,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支撑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也是构筑未来发展优势的发力点。今年4月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
激活城市“毛细血管”,塑造新的生活方式,在线新经济爆发出惊人能量。据饿了么统计,上海小商户今年5月订单量同比去年恢复近九成。接入外卖拓展客流,使用“消费券”工具,一大批线下小店积极谋求数字化转型。支付宝6月4日的数据显示,上海近26万小店近两个月营收超过去年同期。今年1至5月,“新上海人”李佳琦成上海品牌最强带货人,佳琦直播间卖出4.5亿元上海产品。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上海持续创造着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商业文明,成为当之无愧的“直播第一城”。
危机中孕育生机,全球企业持续看好上海。截至目前,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730家和466家。今年一季度,上海实到外资46.69亿美元,同比增长4.5%,实现逆势飘红。
近日,丹麦乐高集团在上海全球首发乐高悟空小侠系列新品。乐高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黄国强说:“上海优越的营商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让我们非常有信心在这里继续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5月,上海新设企业达37539户,同比增长19.1%。相当于平均一天有近2000户企业选择在上海“诞生”,热度已超去年全年平均水平。吸引创业者们“用脚投票”的,是上海的商业活力、市场潜力,是完整的供应链、产业链,更有营商环境的创新力、人文环境的软实力。
共享、共建、共治,凸显人民城市时代特征
6月10日,杨浦区和上海体育学院共同打造的创新型社会服务项目——“社区健康师”项目启动。武功锻炼与筋骨整复、老年人跌倒预防、舞蹈身心健康……一群来自体院的师生还搬来了平时专业运动员使用的测试器材,为市民带来“健康科普市集”。
不只有“社区健康师”,在杨浦区,还活跃着社区规划师、社区政工师、社区治理顾问、社区法律顾问、社区党建顾问。“三师三顾问”制度,为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支撑,成为党建引领下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创新的“杨浦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上海在疫情防控中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抓住建设“两张网”这个“牛鼻子”,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记者日前走访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在“城市大脑——智慧文明指挥中心”大屏上,从文明巡查员发现问题、图文上报,到处置解决,2分钟完成,大屏幕上整个过程一目了然。短短2分钟的“浦东速度”背后,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助推精细化治理渗入日常生活,让百姓“日用而不知”。
社区,是人民城市的神经末梢。闵行区推广运用“社区大数据管理应用系统”,加快推进“云邻里”居村自治服务平台建设。虹口区针对养老、托幼、助医等民生服务需求,大力推进市民驿站建设,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社区管理的共治平台、满足群众需求的服务平台。
共享、共建、共治,上海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正在努力打造成为我国城市的治理样板,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新境界。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