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杨子
时隔4年,有医疗健康产业“奥斯卡奖”之称的“奇璞奖”日前迎来第三届颁奖典礼。7月11日,中国健康产业8大领域的2019至2020年度最佳项目在沪揭晓。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新驱动构建静脉血栓栓塞(VTE)规范防治体系”“上海鹍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通量基因测序实现癌症的早期筛查与伴随诊断”“至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数据驱动诊疗研险一体化肿瘤精准服务体系”“上海市医疗保障局上海医保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政策与实践”“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患者群体互助抗癌模式”等5个上海本土项目分别斩获医院服务、医疗器械、健康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和健康公益与社会责任创新奖,刷新往年成绩单。
“疫情势必对我国健康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CHIP,奇璞)发起人、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专家蔡江南谈起自己的初心,“奇璞奖并非某个机构、某个地区的私有财产,希望奇璞奖和平台一起,能为我国医疗健康行业乃至社会提供更多创新视角与决策建议。”
民间力量助推医疗健康创新
2014年,蔡江南萌生想法:能否打造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专注于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民间平台?同年,首届奇璞奖揭晓,钟南山院士对此寄予厚望,“这个奖要持续搞下去,要不断扩大、重复、实践,要成为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如今,这一连接实业、投资、学术、政府的纽带、提升健康产业和政府决策创新价值的平台,正在释放更多能量。2018年,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奇璞奖)被写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又称“健康服务业50条”),成为“上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研讨的平台”。
较之第二届评选,疫情后颁奖有何变化?蔡江南介绍,奇璞奖历来是来自社会力量的评议总结,“本届项目的专家评审由第二届的37位增加到55位,入围项目由147个增加到182个,提名项目依然保持32个,获奖项目8个没有变化,但越来越多的项目参与到奇璞奖评选中,竞争日趋激烈。”
上海斩获5项创新奖项
今年的获奖项目中,上海成绩颇为亮眼,瑞金医院的创新驱动构建静脉血栓栓塞(VTE)规范防治体系是本市首次获得医院服务创新奇璞奖。瑞金医院医务处处长陆勇介绍,静脉血栓栓塞症始终是住院患者猝死的首要因素,也是肿瘤和手术病例死亡的最重要直接原因。“我们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团队创新和研究创新,降低院内血栓事件发生,构建了可推广、可复制的防治管理体系。”据悉,医院也首次引入人工智能进行患者随访,建立了肺栓塞多中心队列研究中心,项目也代表中国首次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质量改进项目。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上海医保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政策与实践项目,则反映了本市率先在全国推进药品带量采购的制度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政策体系、管理机制和操作规范;形成了以“阳光平台”为支撑、以“带量采购”为标志的药品分类采购模式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形成机制。医保局负责人介绍,希望该项目可成为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实践基础,为国家层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除了医院服务、卫生政策等传统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上海在医疗器械领域开发了体外诊断创新项目,一系列早筛早诊的检测和防癌综合方案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在大数据方面,推动癌症患者临床治疗方式的革新,打造具有数据驱动下国内唯一的肿瘤精准医疗全产业链赋能平台;同时,癌症康复俱乐部30年来始终对癌症患者提供人文关怀,使会员康复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五年生存率超过七成。”蔡江南说,只有全方位、多维度的创新,才能让医疗健康产业持续向积极方向发展。
“深圳模式”获得特别奖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奇璞奖还评选了“特别贡献奇璞奖”项目——构建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圳模式。据介绍,深圳通过政策立法、组织体制、财政、医保、价格、人事薪酬等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极大推动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达到四分之三,主要健康指标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医疗费用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该探索为我国深化医改也树立了值得学习借鉴的榜样。
2015年,深圳市罗湖区将5家区属医院及20余家社康中心整合为同一法人的紧密型医联体,罗湖医院集团应运而生,拉开了深圳各区布局“基层医疗集团”的序幕。在此基础上,去年深圳市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顶天立地”的医疗服务格局。
蔡江南说,“不难发现,在区域内,二级医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为三级医院主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在深圳,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区属公立医院则建立基层医疗集团,共同组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如此一来,基层医生的获得感也大大增加,目前社区医生已可获得约30万元的年薪。”在蔡江南看来,深圳的实践也为上海下一步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与分级诊疗等带来了新思考,“未来,我们可以在三医联动、实质性医联体建设推进等工作中进行更多创新,最终构建更适应市民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