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从“农信人”到“农商人”,从改制第一天到发展十五年,使命传承在延续,上海农商银行一代代员工的传帮带换来一代代员工的成长。如今,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农商人手中,传的是农商精神,承的是普惠使命。
截至2020年7月末,上海农商银行35周岁以下员工在全行占比已接近60%。走出象牙塔,他们自信、热情、充满朝气与活力,心怀普惠金融梦想,汇集于上海农商银行,掀起青春“后浪”。奋斗不负韶华,虽然在不同的岗位,林智宇永葆创新进取之心,周磊迸发关于“完美”的灵感,卢亚迪正能量相伴,他们身上有无数上海农商银行青年成长的倒影。
林智宇:“职业幸福感源于给实体经济输血”
林智宇是上海农商银行嘉定支行公司金融部一名年轻的“85后”经理。3月初的一个下午,上门尽职调查(简称尽调)的林智宇走进润东物流的园区中,几十个已返回岗位但无事可做的外来务工者的神情,让他深有触动。
当时,为缓解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资金压力,上海农商银行与团市委、市青联共同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当天申报、当天响应”,身为上海农商银行嘉定支行公司金融部副经理,林智宇接到线上提交过来的融资需求后,第一时间组织上门尽调。为提升效率,支行风控也一同到现场实地评估,当场确定贷款额度,如此高效的响应速度让客户惊叹不已。
“我们眼中一笔平常的贷款,对企业来说,可能就是几十个员工的收入,甚至关系到几十个家庭的生计。”讲起第一次对润东物流的尽调,园区的景象仿佛历历在目。林智宇认为,作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在企业等实体经济遇到难关时,银行等金融机构责无旁贷。“我行向来不会‘嫌贫爱富’,既需要为客户‘锦上添花’,更愿意‘雪中送炭’”。疫情期间,林智宇带领团队上门尽调30余次,累计为涉及物流、餐饮、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16家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供金融支持。
“职业幸福感源于给实体经济输血——尤其是给小微企业”。在科创中心上海,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更吸引林智宇的目光。2018年调至嘉定后,林智宇负责管理新成立的科技金融服务团队,团队均是刚刚从事信贷工作的新手。他表示,带领新人、接触新事物,也有助于自己保持创新思维。“现在科技创新企业都是轻资产,不能以传统的眼光和思路去做评估或者只想着做抵押贷款,如何服务这类客户就需要我们打开思路、做一些前瞻性的判断,配套一些像投贷联动之类的股债结合的综合金融方案。”
实现创新,创造首单,是林智宇激励自己的“小目标”。他说,自己常常会对新员工传达一个观念:如果工作只是以完成“绩效”为目标,是很难保持长久动力的。虽然做常规业务也可以完成绩效,但是如果不通过做创新业务倒逼自己破解固化思维,最终会与发展迅速的企业客户脱节。“创新要花力气,能做成多少首单也不可控,但是不能因为成功率低就不做。”
与“90后”员工“打成一片”,今年“三十五而已”的林智宇笑说自己的定位是“承上启下”。“对我来说,关注‘后浪’别具意义。近几年,我行也把目光瞄准科创、互联网等新兴企业,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以年轻人居多,贴近他们会让我行更富有朝气与活力”。2019年,林智宇团队成功服务复宏汉霖、海积信息、氢枫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客户,新增科技型企业贷款1.3亿元。林智宇团队不是个例,截至2020年6月末,上海农商银行科技企业贷款规模已近330亿元,贷款户数近1200户,累计服务数超2300户。
周磊:“产品经理的完美主义”
周磊,工作在上海农商银行金山支行的一名“90后”产品经理。该行在金山的“小微企业专营网点”里有十几位小微企业客户经理,专攻小微企业批量授信。周磊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他们,他经常到各支行进行新产品培训、业务指导,手把手指导客户经理如何寻找营销突破口,不厌其烦地处理他们反馈的业务需求与困难。
“这些客户经理一直与各种各样小微企业接触,他们的反馈是客户需求的直接体现,也可以帮助优化、改善产品”。据周磊介绍,2015年,上海农商银行发放的上海市首笔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就在金山。根据《上海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办法》,农业生产者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承包关系和农业用途的条件下,可将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金山是当时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为数不多的几个试点地区之一。在试点推行后,客户经理经过实际考察发现,随着土地流转地加快进行,有些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公司等经营主体,为了更好地经营租赁而来的土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们向总行反馈,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贷款额度标准可以再提高。后来,金山先行试点,将产品额度从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2019年开始还在全市推广。”
周磊是一名追求“完美”的产品经理。他认为,普惠金融不是不计成本的,“完美”的产品是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最低的成本,为尽可能多的需求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或许就是通向“完美”的一种路径。周磊表示,数字化技术加持下,上海农商银行推出的“鑫秒贴”“商e贷”等线上产品,申请、审批更加便捷,既节省了流程与时间,也更加精准地击中客户“痛点”。“银税快贷”就是上海农商银行借助大数据风控技术,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税务部门进行数据连通,从纳税情况来判定借款人整体的资质。“金融科技的力量降低了我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提升‘长尾群体’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实现了银行与客户的双赢。”
热爱工作,也热心公益,周磊是上海市第37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7年,历经3个多小时的采集,周磊捐献190毫升造血干细胞,用于救治病患儿童。谈到这段经历,他说,“在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里配型成功实属不易,这是一种珍贵的缘分,我愿意”。目前,上海农商银行已有一大批青年员工加入中华骨髓库,还有更多像周磊一样的青年员工用实际行动投身志愿服务,关注民生、关怀社群,仅2019年,全行志愿者服务次数200余次,累积时长9400余小时;环保公益活动33次,累积参与达630人次。
卢亚迪:“做零售网点的活力达人”
“鸡血”和“鸡汤”是卢亚迪每天给自己的必备良药,做零售业务遇到“困难”时,她和自己的零售团队干下“一碗鸡汤”,继续迎难而上,闵行支行“85后”零售行长卢亚迪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她说,一个好行长就要把活力带给他人,带领充满活力的网点团队走向社区大家庭。
扎根上海,深入社区,社区居民是上海农商银行的重要客户群体之一。卢亚迪看来,银行网点是居民身边的“金融小帮手”,也是社区中的“敬老服务站”。“上到老下到小,居民所需的金融服务,我行都能提供”。在上海农商银行新三年战略实施过程中,零售业务改革转型将进一步提升。身为零售行长的卢亚迪常常思考,如何把零售产品营销到社区,让网点“接地气”,“不能像过去那样等客上门,要把服务、产品主动送出去,迎客上门。”
卢亚迪认为,上海农商银行可以在延续已有口碑的基础上,用真诚服务把普惠金融的产品带给更多的人。“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不是做了多少营销的数量,而是客户的一句夸奖,在有金融需求时,能让大家第一个想到到服务好的农商银行去办,我们就成功了。”
做了6年的营销工作,卢亚迪有一套自己的“营销理论”传授给团队中的年轻同志,“营销和游戏通关一样,困难就是大boss。只要不放弃就会闯关成功。不断的通关,才能成长,才能从菜鸟变成高级玩家。”疫情期间,卢亚迪组织团队将网点作为“防疫堡垒”,面对病毒可能带来的风险,采取了各种“守塔”措施:在笔上贴保鲜膜;在ATM机旁边加纸巾;拉警戒线限流。或许是大家都受到了“打怪通关”精神的鼓舞,每个员工都戴口罩、戴护目镜、穿雨衣,严阵以待,“戴着这些装备,一天下来都汗流浃背,但没有人叫苦喊累。”
截至2020年6月末,上海农商银行上海地区共设立社区银行网点260家,为社区居民提供现金业务、支付结算、个人理财、零售贷款等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网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金融知识宣传模式,积极参与社区文化,通过良好的互动和真诚的服务,获得广大社区居民的认可。卢亚迪表示,能在青春岁月里和上海农商银行一起成长,倍感荣幸。她也满怀期望,“希望我行不只是开在大街小巷的农商行,还是每一位居民口中、心中的农商行。”
“独生子女”“自私自利”“吃不起苦”……在质疑声中的“后浪”,走上工作岗位,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为合格的普惠金融传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撕掉标签,向曾经质疑过的所有人证明了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农商银行“后浪”奔涌在抗疫前线:他们是医院里负责现金消毒的“尖兵突击队”,是高速公路口逢车必检的“青年突击队”,是防疫物资车间里协助口罩防护服缝制的“志愿者小分队”,是社区里参与联防联控的“守门员”,也是义务献血者、自发捐款的爱心人士……他们既做好金融服务的本职工作,更做好“兼职”,以自己的一份力量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50后”到“60后”再到“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从“农信社”到“农商行”,每代人都是普惠金融接力长跑的运动员。十五载转瞬即逝,着眼今朝,上海农商银行的一代代人接过普惠金融的接力棒,沿着服务“三农”、科创、小微、社区的未尽之路奔跑前行,留下他们坚定脚印,踏上传承使命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