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走向全国的抗日演剧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0 浏览量:23

马长林

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作为全国文化重镇,集聚了一大批戏剧和文艺工作者,产生了《放下你的鞭子》这样著名的街头剧。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上海很快组织起多支救亡演剧队,开赴各地进行演出,使中国戏剧运动进入了“救亡演剧”阶段。

久演不衰的《放下你的鞭子》

抗战期间,有一部短剧《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激发民众民族热情和抗日斗志的一部著名街头剧。同时,它也是中国和世界短剧、街头剧史上,演出场次最多、最具“轰动效应”的一个剧目。而这部短剧最早即诞生在上海。

1930年,从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毕业的陈鲤庭,接受大团镇小学校长蔡弘之邀请,来到南汇大团镇小学教书。南汇四大镇中,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金大团、银新场、铜周浦、铁惠南。”无论春夏秋冬,陈鲤庭总会看到一群群来自山东、江苏、安徽的难民到“金大团”乞讨。“金大团”的人面对难民,也是一脸苦相:“我伲也苦,我伲也穷。”一群群难民沿街乞讨,卖儿卖女的情景让陈鲤庭沉思:是谁把中国变成这样?

1931年夏,陈鲤庭写了一幕短剧《放下你的鞭子》,讲述一群难民为糊口在街头卖艺的故事:瘦骨嶙峋的卖艺姑娘因不堪饥饿不能支撑,急得卖艺老汉用鞭子抽打姑娘。一位青年厉声责问老汉,老汉流着泪向青年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土地连年荒芜,官府苛捐杂税,加上土匪欺压兵痞骚扰,只好离乡背井,四处乞讨。老汉把自己的苦难归于命和天意。年轻人指出:人民苦难的根源是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和帝国主义,并呼吁老汉把鞭子掉转头去,打倒这些害人虫。

陈鲤庭写出剧本后想,只有通过演出,才能引起观众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他写信给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请他们派人来南汇排演,“剧联”当即派出谢韵心(章泯)、阿梁(梁耀南)等四人来南汇排练。

1931年10月10日,《放下你的鞭子》在南汇县城惠南镇首演。舞台搭在十字街西路口一侧,观众报以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演出非常成功。第二天,南汇四大镇的业余剧团纷纷排演《放下你的鞭子》。1932年中秋节,《放下你的鞭子》在浦东烂泥渡路劳工新村小礼堂演出,上海“剧联”调整了演员阵营,由洪大本饰青年,王为一饰卖艺老汉。朱铭仙饰艺女,当时她年仅19岁,是劳工小学的教员。为了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还配置了灯光音响,演出效果空前。不少青年从观众席里跳到台上和剧中人物一起高呼口号,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就这样,《放下你的鞭子》轰动了上海滩。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南汇青年战时服务团”“浦东抗日救国宣传团”“大团青年抗敌后援会”等抗日团体都把《放下你的鞭子》改为抗日内容,广为演出。经过许多抗日演剧团体修改加工,《放下你的鞭子》久演不衰,成为深受欢迎的剧目,从上海传遍全国。

奔向各地的救亡演剧队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7月9日,上海文化界郑振铎、洪深等140余人聚会,决议组织文化界救国团体上海剧作者协会。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决议创作一出直接反映七七事变的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表彰英勇抗战的卢沟桥军民。8月7日,《保卫卢沟桥》在上海南市蓬莱大戏院首演,每天日夜两场,连演了15天,场场爆满,这是抗战爆发后上演的第一出反映抗日的话剧,社会反响强烈。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上海文化和戏剧界工作者都希望能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动中去。就在这时,中共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向担任党内“文总”临时领导成员的于伶传达了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周恩来根据当时东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海不可能坚守。他要求上海的戏剧、电影、音乐工作者迅速向全国转移。

当时上海集中了中国一半以上的戏剧、电影、音乐、美术人才,其中相当一批是在党领导下经过多年锻炼、具有斗争经验的骨干力量。这一大批左翼文艺骨干,需要到全国去撒下革命文艺的种子。周恩来具体建议,除了一部分力量留守上海外,大部分戏剧电影人士尽快组织起来,分散到各个战场去,到内地去,向前线战士和后方民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让戏剧、音乐、美术在抗日烽火中发挥更大的战斗作用。潘汉年在传达时又补充说:这项组织工作一定要尽快落实,最好一个月内就能建立起来,分头出发。(袁鹰著《长夜行人:于伶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于是,8月20日,在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下,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在卡尔登戏院召开大会,决议组织13支救亡演剧队,进行抗日宣传演出,动员民众参加全民抗日。8月23日,部分演剧队即从上海出发。救亡演剧第2队队长洪深在临走时,特地找到好友顾仲彝,把他的遗嘱交给顾保管。他说,此去九死一生,万一战死疆场,要顾按照他的遗嘱办事。一部分留在上海的演剧队,仍坚持演出。其中,11队在一个半月中,先后在伤兵医院、难民收容所和兵营演出话剧39场次,11月从上海撤退。

奔赴各地后,救亡演剧队有的借用城镇中现成的剧场,更多的是利用祠庙中演神戏的戏台,或在街头巷尾,演出包括茶馆剧、街头剧、傀儡剧、活报剧等抗战戏剧。

1937年10月,上海救亡演剧8队在安徽寿县、含山、巢县、合肥等地演出21天22场。12月1日,救亡演剧2队到黄石中窑利华煤矿举办煤矿救亡歌咏大会专场,冼星海教唱《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歌曲,在座的观众无不感动流泪。12月5日,2队又到达利华煤矿背矿区演出,矿区职工蜂拥而来,争相观看。2队在武汉时,还制作了流动舞台,即在一辆大卡车上搭起简单的布景,装上扩音喇叭,开到一个宽敞的地方,待观众聚集后就演戏,演出两三个节目。然后车行几条街,找个合适的地方,停下车又继续演出。有些观众舍不得离开,会跟着车走,不少人连看两三场,甚至还有人整天跟着,连看六场。

救亡演剧1队将美术同拉洋片这一民间文艺形式结合起来。他们每到一地,由丁里画出宣传救亡的洋片,崔嵬则手拿着洋片到街头、广场支起架子演唱。

救亡演剧队的歌声传遍乡村、矿区、学校、医院等处,在演剧之外还通过演讲、办壁报、刷标语、出特刊等方式,宣传抗日,唤醒民众。演剧队的演出活动,激起广大群众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演出时经常出现观众当场报名参军或慷慨解囊踊跃捐款的行动。

13支上海救亡演剧队在各地演出的剧目达126个。1938年3月和10月,上海救亡演剧1队和5队先后到达延安。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影响下,爱国文艺工作者一次空前未有的伟大行军。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救亡演剧队,从中国最大城市上海走向战场,走向后方,走到中小城镇、农村、工厂、矿山、学校、部队,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有的甚至漂洋过海,远涉南洋。

夏衍曾说:救亡演剧队的成员是“上海这个地方积蓄、成长起来的文艺界的精英”。演剧队等于一所流动的学校,一路上历经艰辛,队员们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不少队员后来都成为新中国戏剧和电影事业的栋梁。

从上海出发的孩子剧团

在从上海走向全国的诸多抗日演出组织中,有一群人十分特殊。其成员是不到16岁的孩子,这就是著名的“孩子剧团”。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国难教育社派了一位不到20岁的共产党员吴新稼(吴莆生)前往恩派亚难民收容所(恩派亚影院),以这些学生为基础,吸收了绍芳、余日章小学和山海工学团一些少年儿童和少数童工,在9月3日成立了一个抗日小团体,取名为“孩子剧团”,排演的第一个戏就是《放下你的鞭子》,后来又排演了《仁丹胡子》和《捉汉奸》等戏剧。

在难民收容所里,孩子剧团除了给同胞们唱歌、演讲、出壁报,还分头教他们唱《救亡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干一场》《保家乡》等抗日救亡歌曲。他们把节目搬到伤病员床前,让歌声飘荡在每一间病房里。战士们看了演出,听了他们唱《慰问伤兵歌》,都很兴奋和激动。有些人眼睛红了,有些人擦着眼泪。有一个战士说:“小朋友,谢谢你们的慰问,等我们把伤治好了,一定重返前线,打走日本鬼子,替你们报仇!”

在上海的两个月中,孩子剧团共演出了几十次,排了五个剧本。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孩子剧团准备奔赴内地宣传抗日。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吴新稼领着剧团22个成员,最大的16岁,最小的8岁,分成5批,化装成难民的儿女或兄弟姐妹,也有在海员掩护下,躲藏在轮机舱里,经过一个多星期,全部离开上海,到达预定的**地点——扬子江边上的天生港。在天生港集齐后,他们便在唐家闸的街头,在南通城里给当地民众和驻军唱《松花江上》《上前线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仁丹胡子》等抗日戏剧。

此后,孩子剧团辗转苏北、河南等地,一路上演出抗日剧目,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初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专门开了茶话会进行欢迎,周恩来、王明、董必武、叶剑英、叶挺、博古、邓颖超、郭沫若等同志接见了他们,和他们一起合影,给了他们许多鼓励。

孩子剧团在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各地演出过程中,由吴新稼为剧团编写了第一个剧本《帮助咱们的游击队》,歌颂抗日游击队的英勇和游击区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因为大受欢迎,成为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独幕剧。

1939年初,孩子剧团到了重庆,此时队伍已扩展到60人,分成两队,出发到川东、川南、川西、川北的农村、集镇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和演出。每到一地,剧团就联合当地中、小学校共同举办歌咏比赛,通过这种形式,把当地少年儿童组织起来,一起来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1943年7月16日,在周恩来直接关怀下,部分孩子剧团成员到达延安。

孩子剧团在其存在的5年时间里,走了2万多里路程,在7个省的城镇、乡村做过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演出了300次,有45万人看过他们的演出。

(本文参考游思静《抗战初期上海救亡演剧队研究(1937-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