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落成的国际饭店,作为上海最高楼的纪录,一直保持到1982年。几代上海人,和到上海旅游的人,都会到国际饭店脚下,抬头望一望这幢最高建筑:“一抬头,帽子都要落掉。”
■本报记者 沈轶伦
1
1978年12月11日,范广荣退伍回上海,根据分配,去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报到。这一年他18岁,土生土长的上海青年,却也是第一次踏入当时位于外滩的高大上的办公楼。在这里,另一个“第一次”在等着他。他被通知,政审优秀、从军出身的他,接下去要去国际饭店工作。
国际饭店,没有一个上海人不知道它。它曾是绘制上海地图的原点。
落成于1934年的国际饭店,位于黄浦区南京西路(原静安寺路)170号,正对面是原上海跑马厅(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东邻体育大厦和金门饭店大楼。大楼24层,其中地下两层,地面以上高83.8米,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落成之日,它就刷新了全国乃至亚洲最高的建筑物纪录。而作为上海最高楼的纪录,则一直保持到1982年。上海人,和到上海旅游的人,都会到国际饭店脚下“打卡”,抬头望一望这幢最高建筑:“一抬头,帽子都要落掉。”
但在1978年,即便站在这幢建筑的大门前,寻常人也不敢走进来,不仅不能进来消费,甚至进来张望一眼也不行。这里的客房由上级统一安排,入住的外宾和侨胞都由组织安排。小范到这里上班之前,领导告诉他:你不仅仅是来做服务工作的,你要做的是“领导的警卫员”“中国的宣传员”,其次才是饭店的服务员。
怀揣着做好“三员”的觉悟,范广荣人生第一次推开国际饭店的大门。就在一周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远在北京的这场会议,深刻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上海的发展,也影响了南京西路上这家特别的饭店。四十余年过去,国际饭店周边高楼林立,而唯一没变的是,小范变成老范,依旧在国际饭店工作。
2
国际饭店,因为由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家银行的储蓄会投资建设,故又称上海“四行储蓄会”大厦。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负责建筑设计,由馥记营造厂承包施工。
资料显示,国际饭店内部结构采用钢框架,由德国西门子洋行设计,中华造船厂分包安装。所用钢材是璜铜钢,具有较高的坚韧性和防锈性。内部门厅地坪用山东玉佛石铺砌,大厅柱子和墙面全用国产黄色或绿色大理石,互相辉映。落成之初,大楼的地下两层由四行储蓄会自用,包括保险库等银行设施。底层是营业大厅。一楼半出租给中兴轮船公司和光艺照相馆。二楼是酒家。四至十二楼为客房。十四楼是高档餐厅。十五至十九楼是公寓式客房。二十楼以上是大楼各种设备、机房。
新中国成立前,除去外资饭店,上海旅馆有五六百家,分特、甲、乙、丙、丁五等,特等仅国际饭店、金门饭店两家,甲等20多家,大多是高级西式饭店,最低档的丁等旅馆,数量最多。金门饭店和国际饭店由华人开设,后来居上,完全媲美于外国人开的大饭店。1936年卓别林访问上海,京剧宗师梅兰芳和影星胡蝶作为东道主,就是在国际饭店设宴款待。
1949年,上海解放。7月16日,上海市各界劳军总会就在国际饭店14楼召开。陈毅、潘汉年、沙千里、黄炎培、陈叔通、盛丕华、胡厥文、刘靖基等到会。这一年10月6日上午10点,在国际饭店许多职工的合力下,这幢当时上海最高建筑上,悬起了两幅“高十余丈阔约一丈五尺的红地白字标语”,一幅上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幅上写“拥护世界和平”。这是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特请荣昌祥广告公司义务设计的,做工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用了红布八匹,白布四匹,这些布匹,都是由染织业公会捐赠。“这两幅大标语从国际饭店十五层楼一直挂到三楼,每一个字的面积是一方丈。”
曾经只有工商业老板们才能享用的国际饭店,在1950年成为载誉归来的劳动模范的用餐地点。随着时代改变,国际饭店也在转变作风。1951年的报道显示,国际饭店的服务员“自动取消外赏,不受喜封小账。因为没有电,职工们曾自己发电;西菜价贵,厨工们改烹中菜,又把汽车间改为大众化小吃部”。
1978年,就在范广荣入职这一年的4月,当时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系统的上海大厦、和平饭店、华侨饭店、国际饭店、衡山宾馆、静安宾馆、汽车服务站等单位,掀起“努力把服务工作提到一个新水平”的活动。经过十年动荡,几个大饭店的服务工作都受到了干扰破坏。而现在,和平饭店要恢复接待外宾“一条龙服务”的传统,就是从外宾进店门有人招呼、接过行李,到外宾进餐厅有人领座,处处有专人热情接待。华侨饭店餐厅服务员恢复了主动向客人介绍菜点、为客人当参谋的好传统。国际饭店和汽车服务站职工也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是月,国际、锦江、和平、衡山、华侨、上海大厦、静安宾馆等七大饭店,在友谊电影院举行了厨房、餐厅技艺汇报表演。有“飞刀宋”美誉的国际饭店厨师宋大鉴当场表演刀功,两只鸡、两条鱼出骨,只花二分三十秒时间。
像这个城市里的许多事物一样,沉寂许久的饭店开始恢复昔日的服务传统,重新接受旅游市场的考验,同时,也大量招聘新人。
3
初来乍到,范广荣只觉得大饭店里样样新鲜。新入职的青年到工程部负责烧锅炉,这才知道国际饭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了暖气设备。夏天,在国际饭店和体育大厦中间,还有一口深井,从中抽出的冷水通过管道循环,用来给饭店客房降温。
曾经,国际饭店是上海大型**的标志聚合点。人们在国庆或者重要的日子**、**,乌泱泱的人群总要从人民广场一侧的国际饭店前经过。任由外面发生什么大事,发出怎样的喧闹,国际饭店的规矩是,临街挂下白色窗帘,外面人看不到里面,里面的职员也不能去窥探外面。
不过,现在大门打开了。就在范广荣入职第二年,1979年12月,国际饭店餐厅对外开放。
先是在三楼开辟了西餐厅,“供应法式西菜,有芥末牛排、巴黎明虾、麦西尼鸡等”,对外营业。与此同时,二楼丰泽楼、十四楼孔雀厅、十九楼云楼也相继开放,“接受宴席订台业务,恢复供应传统的京菜,有葱烤海参、德州扒鸡等”。此外,楼下还设有咖啡、干点外卖和小吃。1980年,国际饭店又扩大楼下的东厅营业部,“增加了干点的花色品种;在地下室开辟了一个顺风厅,供应热咖啡、面包、糕点。同时,将二楼的仓库腾出来,经过装修,开辟为凤阳楼餐厅,对外供应涮羊肉、北京烤鸭、各地名菜名点和一般酒席”。神秘的国际饭店,终于成为普通人也可进入的地方。到了1984年,国际饭店创办音乐茶座。一次可容纳两百人。茶座有专业乐队伴奏,可边听音乐边品尝咖啡、蛋糕等。营业时间为每天晚上八时半到十一时。
在地下室烧过锅炉、在厨房掌过勺、在大堂做过夜班经理,又负责过人事和工会活动,40多年过去,范广荣在国际饭店度过了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他接待过上海的外事会见,参与过上海大大小小重要节点的宴请工作,但记得最牢的,是昔日每年国庆前夕,刚入职的他在工程部要做的一件事:手工将几大箱灯泡用电线串起来,然后爬到国际饭店最高处,顺着建筑外立面把灯泡串垂下来。
这是上海庆祝节日的方式。作为当时上海最高建筑的保持者,国际饭店要开始亮灯仪式。这幢建筑亮了,上海的天际线也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