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煜
今年4月21日,一封与上海“十四五”规划相关的公众建议投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这封题为《关于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动员广大市民参与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建议》,来自吴豪——一位在嘉定区徐行镇进行“三支一扶”的“95后”大学生村官。建议很短,但影响却很长远。它不仅促成“‘十四五’规划市民大家谈”系列活动如期举办,还让普通市民有了更多参与感。一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公众建言献策活动在上海越来越热。
开好民意“直通车”
吴豪的建议被采纳一个多月后,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畅想上海未来五年·听你说”公众建言平台启动了“十四五”规划建议征集。
与以往中长期规划编制不同,这个针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公众建言平台,不仅覆盖了市政府门户网站、上海发布、市发改委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渠道,还首次将人民建议征集信箱这辆民意“直通车”纳入其中。
“过去的渠道也很多,但反馈度不够,所以公众的参与感就没那么强。”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主任王剑华介绍,民意“直通车”加入后,公众线上线下建言直达“十四五”规划编制部门的立体化、多元化的渠道被打通,形成一个自带沟通“技能”的民意桥梁。
比如,吴豪就多次接到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市发改委等部门的电话。“他们很耐心,希望了解文字背后最准确的信息,希望倾听我们的心声。”
全方位公众建言渠道打通后,来自不同年龄、背景公众的意见建议汇集而来。截至目前,公众建言平台已通过各大渠道,征集到超过800条建言,各区发布的“十四五”建言平台初步汇总的各类意见建议也达2万多条,主要涉及教育、医疗、交通、环境等大民生领域。
做好民意“传声筒”
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随着公众参与度的加深,上海“十四五”规划市民建言活动也从线上来到线下。
昨天,由市“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联合主办的第一场“‘十四五’规划市民大家谈”活动在上海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举行。聚焦社区治理的基层干部、经验丰富的社区规划师、关心营商环境的外籍高管、调研经验丰富的11岁学生、粉丝千万的B站UP主……来自各行各业、各具特色的市民围坐一堂,积极建言,相关部门也现场回应市民关切。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和治理研究院教授郑春荣则关注的是上海的劳动力结构问题。他认为,“十四五”期间,上海若要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我建议政府推动形式多样的就业培训,形成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劳动力队伍。”市人社局有关工作人员现场回应表示,该条建议将成为人社部门参与规划编制时的努力方向。
德勤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合伙人、美籍华人周杰长期工作生活在上海。他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建议上海在“十四五”规划中,研究成立政府共享服务中心,提升规模化效应。“这样可以将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市数字化应用、大数据应用的集散地,引领国内外其他城市建设共享城市、数字化城市。”
当好民意“转换器”
“高手在民间,市民最智慧。”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马春雷在现场听完20多位市民代表发言后表示,政府工作人员希望听到各种各样的批评,但更希望听到各种各样的建设性意见。“有了这些建设性的金点子,谋长远的好思路,未来五年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从现在起至12月底,围绕“如何把握上海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何清醒认识上海在国内外城市发展格局中的优势与不足”“如何不断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如何创造更为宜人的人居生态环境”“如何进一步解决好‘老小旧远’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如何加强长三角协同”等问题,“十四五”规划的市民建议征集活动将持续进行。后续,还将上线“上海市民未来美好生活意愿调查”等一系列活动。
“只要市民意见征集活动在持续,我们的沟通工作就不会停止。”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处长张俐蓉表示,在建议征集过程中,与老百姓的沟通很重要。“直接的沟通既是一个强化理解、宣传引导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工建议、雕琢完善的过程,键对键、耳对耳、面对面,一个都不能少。”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通过“十四五”规划公众建言平台,以及市人大、市政协、团市委等各方面征集到的意见建议,都会经过有关工作人员的进一步筛选、加工、完善,努力吸收进“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呈现在相关专项规划中,体现到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转换成城市治理的“金钥匙”。
“要让公众建言的价值真正体现在推动未来上海发展的过程中。”马春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