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乐做新村民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0 浏览量:17

■本报见习记者 巩持平

徐华快50岁了,上海人,在市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现在,他在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岑卜村也安了家,还开起民宿,“老上海”成了“新村民”。

徐华开车带着记者在村里四处转。村子紧挨小葑漾,水路10分钟能到淀山湖,距离水源保护地金泽水库也不远;旁边有大面积自由生长着的树林,通往其中的路2个月前刚铺好,地图上尚找不到;从小葑漾划船往金泽水库方向去,会经过一个岛,每年3月到10月,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成千上万只鸟盘旋嬉戏,好不热闹——最后一处景致,是很多“原住民”都不知道的小秘密。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以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萌生新变。岑卜村不一样了,徐华的想法也越来越多,他关心自家生意,更关心人和村庄、和环境的和谐共处。

徐华和岑卜村的故事,得从5年前说起。

2015年11月的一天,徐华心情不好,闷头开车。他年轻时是皮划艇运动员,因为训练基地在附近,本就对青浦熟悉,感情也深厚。“本该右转弯的地方,我突然想去左边看看,往左一拐,看到一条小河,我从没见过。”河道笔直,河水清澈,河流指引着徐华,找到了岑卜村。

村口的小葑漾水面开阔,景致明朗;流水环抱着各家各户,连接房前屋后;村里种了稻谷、蔬菜,整洁安静;村后靠着茂密的小林子……真美啊!徐华一下被留住了,他当即跟在路边晒谷子的村民打听,村里有没有能出租的房子……

自那以后,徐华每周都到村里去,他想给家人找一个颐养之所。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剩下老人务农在家,也有房子空着。徐华很快谈妥相邻的两家。农宅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的,为砖混结构,徐华专门在村里找了施工队——他们比外人更了解情况——开始装修。

徐华喜欢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的老别墅风格,每一处角落都等设计想法自己蹦出来。2016年初,隔壁人家看到徐华开工了,动静也大,主动找到村里,希望帮助“招商引资”,把自家房子也租给了徐华,“3栋房子,太大了,我们自己住也是浪费,不如改造成民宿吧。”

开民宿能行吗?徐华一时兴起做了决定,但他心里没底。虽然村子环境美,不过,基础设施有些跟不上——河道年久失修,两侧河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村里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在用化粪池;出于生态保护的考虑,村子没什么像样的产业,村民大多务农,鸡鸭一类的家禽也不能养殖。村里除了在建的这间民宿,还有一间咖啡馆,主人是4名“70后”城市白领,平时各有工作,只在周末开门。也有人包了块地,建起生态农场,专门种植有机果蔬。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专注庭院设计,梦想打造一个童话小镇。

“新村民”的事业准备得热火朝天,不过,“原住民”看在眼里,多是疑惑和不解:“搞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能挣钱吗?”

装修进行到一半,徐华有感觉了:“虽然不知道目标群体在哪里,但总觉得,这里会有人喜欢。”他陆续带来不少朋友参观,没有人不赞叹村子的生态美景。他常邀朋友小住,早上,他们从小葑漾出发,划着皮划艇,往更大的湖面去;中午,他们在民宿门前的生态农场摘菜,厨师由徐华专门从市里请来,是做本帮菜的一把好手;晚上,他们在屋顶平台上烧烤,然后再到湖边去,找萤火虫……

装修两年,2017年,徐华的民宿正式开张营业,果然不少客人慕名而来。今年疫情进入常态化管理后,远途旅行仍受点限制,村郊游火热,徐华的生意更好了,每逢周末或节庆,甚至“车满为患”,村里派专人在村口疏导交通。

近些年,“新村民”越来越多。记者跟着徐华在村里参观,门口种了盆景、墙边爬了绿色藤蔓的,大多是新村民的家,他们有画家、音乐家,有研究植物学和生物学的,还有不少老外,从新加坡、美国来。徐华听村里书记说,房租已经翻了5倍,如今涨到一年近4万元,即便如此,出租的房源都差不多被抢光了。

村子的变化也在慢慢发生——河道经过了修理整治;化粪池消失了,污水处理系统通到每家;得益于河长制,村里派出专门的河道巡视员,哪里有脏东西,他们马上清除,往年水葫芦长得疯,盖满整个水面,近两年,这一外来入侵物种再没成气候。村里在小葑漾的岸边修了栈道和凉亭,还开辟了一片草坪,专供游人烧烤或露营。前些日子,和青浦区科委合作,徐华的民宿里办了一场水环境的科普活动,小学生们通过科学实验证明,岑卜村的水质更好了。

岑卜村正逐渐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不仅吸引城里人,曾经离家的游子也想回来。前几天,还有当地村民上门咨询过徐华怎么开民宿,他们正在翻修自家房子,准备大干一场。

“岑卜村真是遍地宝藏,生态文化就是最值得珍惜的价值。”徐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