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顾杰
烈日下的上海展览中心东广场上,负压救护车、流动实验室、移动CT筛查车整齐排列,宛如凯旋等候检阅的士兵,一旁设计为城门样式的门厅上方,“我们众志成城”几个白色大字沉静而有力,门厅内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上海防疫战中的一幕幕动人时刻……
8月25日起至9月25日,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各有关单位共同主办的“我们众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昨天下午,记者提前走进展览现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睹为快。
图文再现抗疫紧张气氛
刚走进展厅,墙壁四周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抗疫大事记就展现在眼前,武汉封城、一级响应等一个个关键节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展厅中央的巨屏上,正播放着上海援鄂医务人员奔赴武汉各大医院的场面,晃动的手持拍摄画面让人瞬间回到当时的紧张气氛中。
疫情期间,上海市区两级89家医院组成了9批次、11支医疗队,共有1649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展览专门设置了一段在武汉拍摄的“纪实影像长廊”,通过《解放日报》三位武汉前线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还原了援鄂60天里的那些坚持、勇敢、善良,以及不为人知的柔软。那张感动无数网友的“87岁老先生看落日”的照片也在角落静静展示着。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区面积约2300平方米,现场布置了从全市征集的2万余幅摄影作品中精选的700多幅图片,以及多部围绕抗击疫情专题定做的视频。记者在现场看到,图片中既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重症医学专家、物资保障人员等的工作场景,也有民政、卫健、应急、公安等各条战线上的奋战身影。
展览还利用组图形式展现了上海海关携手有关单位严格落实口岸联防联控机制的全过程。从海关人员登临检疫,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从对旅客进行体温测量,到开展100%核酸采样检测;从样本以最快速度由专车送往海关检测点连夜检测,到把人员移交地方相关部门实施集中隔离。这一精密而高效的“闭环式”管理被拆解成一张张图片详细而清晰地展示在记者眼前。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进出境空港口岸。截至8月23日,上海海关共检疫出入境人员253.2295万人次,对63617架航班实施卫生检疫。经过口岸联防联控的共同努力,上海市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538例,无一例漏检。
抗疫实物展示科创力量
参观过程中,除了大量图片,现场200多组抗疫实物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医疗救治区,不大的展厅内,摆满了消毒、检测、检验、隔离、救治等各个环节用到的设备和物资。展厅内一台大名鼎鼎的生命支持系统ECMO吸引了不少同行记者的注意,别看“个头”不大,这台被称为“人工肺”的设备,是当今最尖端的医疗抢救技术,它的原理是把患者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氧合,再将氧合后的血液输回体内,用于供氧,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从而为肺或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ECMO对面的柜台上,摆着一个不起眼的小盒子,这是由上海研发生产的检测试剂产品,也是首个由地方研制成功并获国家批准的检测产品,迄今已生产超过1600万人份,出口55个国家,超过500万人份。检测试剂的边上,则摆设一个蓝色的塑料箱,写着“送检专用”四字,这个小箱子是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转运箱,为避免在转运中造成病毒意外传播,它执行了最高规格的运输包装要求,做到万无一失。
疫情发生以来,一大批高科技智能设备被应用于战疫第一线,体现着上海作为科创中心的硬核科技力量。在“智”援抗疫展区,一个半人高的白色机器人正“喃喃自语”,原来,这是一台名为X-Pepper的医护助理智能机器人。在医院中,它能够进行病人关怀、咨询答疑、防疫宣传、视频互动,还可协助病人与医生远程交流、视频查看病人情况并回传。
医护机器人的身后,则是一台自动消毒机器人,它整合了紫外线、过氧化氢、等离子空气净化过滤等多种消毒功能。疫情发生以来,消毒机器人不仅服务于武汉、上海以及全国的百余家医院,还出口到德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
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则是展览门口还原的移动医院。今年2月初,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8辆医学救援车、2辆保障车组成的车载移动医院和53名救援队队员赶赴武汉,在方舱医院负责搭建帐篷移动医院。现场复原的移动医院内,不大的空间满满当当摆放着为重症患者提供救治的负压转运床、心电监护仪和呼吸机等一系列专业设备。“我们的队伍在武汉驰援了44天,搭建起了25顶帐篷移动医院,市民参观时,也可以进入我们复原的帐篷内来亲身感受当时的紧张。”东方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本次展览线下参观实行网络实名制限额预约。“我们众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新媒体展”也于8月25日起同步推出,持续至12月31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