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城绿带如何更具吸引力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0 浏览量:19

■本报记者 柳森

近年来,每当市民漫步在市区公园、郊野公园,骑行穿梭于城市街区,不知不觉中,都会感受到上海城市的道路两侧、楔形地带、公园区域,绿树增多了,花朵美丽了,景色漂亮了,环境优美了。

遥想1998年上海人均绿地面积仅每人2.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17.8%,再联想当下的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到每人8.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森林覆盖率17.56%,面对上海在绿化生态建设上的美丽蜕变,一些市民在幸福感倍增之余,生发出一番“更美”的畅想:这个城市的外围,是否可以被更多“有特色”的绿意环绕,像国外一些城市那样,成为集生态保护、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环城绿带”?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龙庭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方面的研究。在他看来,市民们的畅想并非“空想”,通过进一步地科学合理开发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环城绿带的绿色深意

解放周一:陈教授,您一直对上海城市绿化生态建设非常关注。对于市民们的这番畅想,您怎么看?

陈龙庭:我们上海是有环城绿带的。上海的绿化生态系统包含环、楔、廊、园、林等多种形式。其中“环”指的就是外环线环城绿带,它在整个上海城市绿化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上海环城绿带建设始于1995年。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沿外环线外侧、环中心城区,一条全长98公里、宽逾500米的绿化带已初具规模。它像一个蜿蜒有序的绿色花环,镶嵌在上海这座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中。

市民们之所以还存有遐想,可能跟大家对目前的环城绿带有更高的期待有关。尤其,现在很多市民海外学习、工作、走访、旅行的机会多了,那么,他们就有机会看到,环城绿带在欧美一些发达城市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有的国家发展得很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环城绿带的国家。早在1933年,英国人恩温就提出了关于伦敦“绿色环带”的规划方案。在该方案中,绿带宽3公里-4公里,呈环状围绕在伦敦城区外围。其用地包括林地、牧地、乡村、公园、果园、室外娱乐用地、教育科研用地等。它既可以作为伦敦的农业与休憩用地,保持其原有城镇的乡野特色,又可以抑制城市的过度扩张。

后来,伦敦的环城绿带发展模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效仿,如欧洲的巴黎、柏林、莫斯科,北美洲的华盛顿、芝加哥,大洋洲的悉尼、墨尔本,亚洲的东京、首尔等,成为在世界知名城市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思想。伴随着该思想的传播,业界关于“环城绿带”的定义也越来越成熟。

如今,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环城绿带”专指在城市外围安排建设较多的绿地或绿化比例较高的相关用地,形成环绕城市建成区的永久性开放空间;它既是一种绿化生态安排,也是有效抑制城市蔓延扩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外大都市的发展已证明,只要规划得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维护得好,建设和发展环城绿带是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的,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重参与、有特色才有更大吸引力

解放周一:上海环城绿带建设历经20余年。目前,它的发展处于怎样一个方位?

陈龙庭:众所周知,上海土地资源是属于比较匮乏的,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亦不为过。上海愿意利用稀缺的土地资源建设环城绿带,可见上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这20余年,上海环城绿带建设取得的成效包括:绿带随着林分树木的生长,在调节温度湿度、吸滞粉尘、衰减噪音、固碳释氧、涵养水土、净化大气环境等生态服务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在景观美化、休闲游憩、运动养生等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助力上海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环城绿带的规划经过多方科学论证,其在实施过程中还是会受到土地资源匮乏、资金不足、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较难平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免出现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随着环城绿带周边人口逐年增加,如何充分发挥环城绿带的各项功能,在提高环城绿带生态功能和优化城市景观的基础上,增加其休闲游憩功能、教育体验功能、农业生产功能、运动养生功能,满足市民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需求,让市民参与进来,实现绿化生态建设项目与市民共建共享,让市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绿化生态建设的好处,成为上海环城绿带建设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是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解放周一:这两年,绿化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观点深入人心。关于如何将环城绿带建设与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更好地结合起来,您有何建议?

陈龙庭:上海人均耕地面积为0.12亩,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十二分之一。市郊种植的农产品一直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大米、蔬菜、水果、花卉等都需要大量从国内外进口。而环城绿带所使用的土地,地段良好,土壤肥沃。这么好的地段、这么好的土地,可否与现代意义上的都市休闲农业结合起来,值得深入探索。

比如,我们可以在环城绿带的建设和发展中,融入更多的农业元素,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一些既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农产品和休闲娱乐场所,又可以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农业项目;在保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遵照“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注重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018年4月,李强书记赴上海青浦区调研时指出,上海要统筹推进“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为四季增添丰富色彩,为城乡培育更多珍贵树种。近年来,上海远郊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不少,但人气不够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我看来,李强书记的话恰恰为寻找环城绿带与都市休闲农业的结合点,提供了思路。那就是,围绕着上海四季变化,突出上海风物特色。其中,种植果树、发展风景经济林果带,规划发展蔬菜花卉主题园,规划发展农产品绿色长廊,是我个人比较推荐的三条路径。

四季变幻是上海宝贵财富

解放周一:过去,提及城市绿化建设,人们普遍想到的是花草树木。您所说的经济林果带、蔬菜花卉主题园、农产品绿色长廊,把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绿化”内涵拓展得更宽了。

陈龙庭:没错。随着城市的发展,未来城市绿化的主导方向是多树种、多色彩、四季多变、动态有序。对绿化植物的要求是四季常青,季季有花,两季见果,乔、灌、藤、草、花、果综合绿化。人们观赏植物不光是看绿,还要观枝、观叶、观花、观果。

以果树树种为例,春有新生的叶片,夏有绚丽的花朵,秋有丰硕的果实,冬有斑斓的树枝。果树在城市绿化中有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增强绿化生态景观的季节感和视觉效果。同时,果树属于经济林树种,有着较为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便于养护和管理,可以降低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管理成本。结合果品的经济价值栽种果树,不仅可以提升景观的观赏效果,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桃、梨、葡萄、柑橘是上海本地的四大“当家花旦”。上海对这四种水果已积累了较好的生产管理经验,可以优先考虑。在水土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段,成片种植桃树、梨树、枇杷、桑树、石榴、无花果、柑橘、樱桃等,则对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增强观赏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海每年三四月份是桃花开放的季节,成片的红色、白色、粉红色,使景观开阔并气势恢宏,富有感官的震撼力。到七八月份,白里透红的桃子挂满树枝、果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在环城绿带中分点分片种植一些桃树,通过科学规划和管护,今后桃花节就可以从浦东南汇的“桃花节”发展成为上海市的“桃花节”。如果再通过赏花、摘桃、品桃、观桃,实现特色绿化生态景观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相信能够打造出一张对外展示的名片,对促进上海市的旅游业发展大有益处。

梨花也是市民喜爱的观赏花卉。梨花冰身玉肤、凝脂欲滴、香味浓烈。每年4月,成片的梨花汇成皑皑花海,饱含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到了六七月,梨子成熟,市民就可以到果园采摘品尝。上海特别有名的仓桥水晶梨具有“脆、甜、鲜、靓”的特色,曾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一系列“国字号”殊荣。若能在环城绿带种植发展此类果品,对市民和外地游客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更何况,在环城绿带区域发展果园,有着远郊果园无法比拟的优势——市民上下班途中就可以观赏壮观的花海和五颜六色挂满树枝的水果景观;由于交通便利,那里既可以成为周边市民体验欣赏自然趣味的休闲娱乐场所,也可以成为从小生长在城市的青少年拥抱自然的科普教育基地。

上海一年四季皆有景,月月季季景不同。无论是果树,还是蔬菜、花卉、农产品,如果能规划得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维护得好,开创出一条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都市休闲农业发展道路,一定会成为全上海市民愿意共同珍惜的一笔宝贵财富。

解放周一:环城绿带与休闲农业开发相结合的项目,似乎与纯粹市场化的休闲农业开发项目有所不同。人们在推进其落地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陈龙庭:环城绿带开发农业项目,不是大范围的重建,而是局部小范围的升级改造和再开发。对开发农业项目地段而言,其区域内原有的花草树木可以置换到更合适的生态建设项目上,实行联动建设和开发。项目开发可以从区域试点开始,逐步实施,稳步推进。

经营理念上,环城绿带中的农业项目与远郊农区应有所不同。以果园经营为例,环城绿带中的农业项目应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先,经济效益次之。此类果园的种植布局、经营方式都应有具体考量,可以通过鼓励认养栽种等方式,让企业、市民参与进来、互动共享。

蔬菜花卉主题园可以采用植物园和公园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经营,国家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适当税收优惠等,以利于投资经营者获得稳定的收入。

都市绿带与休闲农业相结合这条路代表着未来,但并不好走。如何下活这盘棋,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对上海是一场考验,更是一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