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淞沪”——八·一三淞沪会战主题展》部分展品介绍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5

此次《“血沃淞沪”——八·一三淞沪会战主题展》以文物、图片为主,新增实物、照片千余件(幅),包括抗战时期往来的电文、手令、战役总结等文书,战前敌我双方的军事地图,官兵家书、嘉奖令、电影胶片,以及军械、军服、缴获的日本军旗等等,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公开;同时,邀请著名画家、雕塑家魏景山、夏葆元、邱瑞敏、章永浩等精心创作了14件抗战题材艺术作品充实展览,辅以声、光、电互动手段以及新媒体导览系统,对原有空间进行重新分隔、拓展,用最先进的陈展理念,全方位还原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历史风貌,宣传、展示淞沪会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及重要意义。通过展览,不仅要强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更要激励华夏子孙“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序厅展出的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血沃淞沪》主题展。本次展览共分七部分,全面反映了淞沪会战的历史原貌。

主题雕塑名为“淞沪魂”,由浮雕和主题圆雕组成。它通过极具上海地域特色的石库门残墙,商务印书馆,广袤的淞沪大地,再现了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军民用血肉之躯,抵御日本侵略者,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拼搏的壮丽画面,也点明了我们展览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锦州多次与日军激战,延缓了日军对锦州的侵占。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向全国发起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并广泛、深入地领导和发动全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出《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率先发出了抗日的号召。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州事变的决议》。

9月28日,流亡关内的东北爱国人士在北平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为答谢社会各界的支持,***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向支援前线的爱国人士逐一发出了感谢状和淞沪抗日纪念章。

二月初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率领第87、88师及中央军校教导队来到上海支援。同时各支义勇军纷纷建立。

“见义勇为”匾: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祝唯一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征集寒衣、军需物资支援抗日前线,组织救护队救护前线伤兵,押送募捐物资。上海临时救济会为表彰其事迹,在表彰大会上授予“见义勇为”匾额和条幅:“国家不愿有斯事,社会岂可无此人”。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蔡香荪积极筹办难民收容所,安置灾民,并及时组织江湾爱国青年成立救护队。其自任队长,捐资添置医药用品及救护器材,冒死抢救伤员约4000余众,为当时上海红十字会各救护队之冠,获红十字会救护奖章。此匾系第19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鉴于蔡香荪爱国爱民的义举,特意请苏州名匠缝制并赠予的。

文物介绍:这是1937年6月上海地区日方各机构据点和兵力的分布及中国军队部署情况甲级情报要图。系“七·七事变”前,当时的中国军事参谋部情报处于1937年6月绘印,由多份地图印刷拼接而成,对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区内各日属机构、日方军事据点及我军的部署情况用不同色块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和标注说明,提供高级将领及指挥中心做研判敌情、定制作战方案、组织大兵团作战使用。此地图不仅对于研究当时淞沪作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淞沪抗战史的深入探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照片说明: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公告了卢沟桥事变以来事件演变的经过,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这份声明书的发表,标志中国政府正式进入抗战。

黄梅兴:字敬中,广东平原县东石镇坳上村人,黄埔一期,随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上海的一、二八之役他率部与日军作战率挫敌锋,一战成名,被敌人称为黄老虎,在淞沪会战中任第88师264旅旅长,在指挥第527、第528团向江湾路推进时不幸身中炸弹壮烈殉国,成为淞沪战役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将领,时年41岁。

从8月23日起至9月27日,中日双方聚集大量兵力在罗店短兵相接,反复交锋,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装备简陋、缺少重武器的中国军队在日军的坚船利炮和飞机轰炸下,往往整连整营地战死沙场,许多营、团、甚至师不到几天就减员大半,但官兵们的士气始终高昂不衰。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使整个城镇成为一片废墟,战场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几乎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罗店镇也以“血肉磨坊”闻名于世。

文物介绍:陈诚手令。此系时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在1937年9月4日罗店争夺战中给部队所发的手令。全文如下:“我军如占领罗店后,应即在罗店各小村落布防,并构筑工事。而罗店不准住一兵一卒,以免敌飞机及炮兵之轰炸为要。右令,各部遵照。 诚  昆山 九月四日”

文物介绍:陈诚作战部署手稿。系1937年9月13日,陈诚对所属的左翼作战军的战斗部署手稿。全文如下:“左翼51师、56师、58师各抽一部佯攻并武力侦察。十八军一面准备毁灭罗店(日军),一面与当面之敌确保接触,并相机予以打击,但须顾及刘行情形之变化,仍能固守罗店南部掩护撤退(须以进为退,先予以打击再退)又撤退时应多设埋伏为安。十五师除留嘉定及新泾桥之一团外,其余一团开广福策应四十三旅。第一军死守原阵地,98师即开太仓附近。6师开常熟梅李一带。炮兵集中火力向罗店射击。诚 九月十三日”

文物介绍:陈诚军毯。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一级上将, 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8期炮科。1924年入黄埔军校当炮兵教官。 北伐时任总司令部参谋,团长,第21师师长。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三战区前敌指挥,武汉卫戍总司令,第六、九战区司令等职,参与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

此军毯系陈诚将军在黄埔军校任教官时就已开始使用,然后随他转战大江南北,最后一直带到台湾。

9月5日,日军对宝山城发起进攻。中国守军第九十八师五八三团以姚子青为营长的第三营,抱着血战到底、与城共存亡之必死决心,誓死抵抗,虽孤城无援,仍予敌以重大杀伤。9月6日,日军施放硫磺弹,并以坦克为先导攻入城内,姚营与之展开巷战,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其余被俘后,遭残酷杀害,宝山城随之陷落。

照片说明:1937年9月初,日军包围宝山县城,驻守宝山的中国军队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五八三团三营共500名官兵,在营长姚子青的率领下浴血奋战两昼夜,9月7日,县城被日军攻破。图为姚子青营长。

文物介绍:国民政府颁给姚子青的任官状。姚子青(1909—1937),字若振,号中琪,广东平远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任第18军第98师292旅583团3营中校营长。9月5日,侵华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上海宝山发起猛攻,守卫宝山的姚子青营500余名官兵奋战两昼夜,多数壮烈牺牲。姚子青与敌拼死抗争,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殉国。2014年9月1日,姚子青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列入所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系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3卷(30尺/卷)上海各地战事纪录胶片,分别为:“壮烈苏州河肉弹突破”、“大上海沦落”、“支那事变大场镇沦陷”,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战事。虽然按照胶片的长度来看,每卷只能播放短短的1分钟,但从侵华日军角度记录淞沪会战的影像资料,在国内却极为罕见。是弥足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更是反映日军侵华罪行的重要佐证。

3卷胶片最初发现于日本某家小铺子,后由长春民间收藏家几经周折辗转,才通过国际快递漂洋过海买入国内,后通过多方的沟通和协商征集,最终落户上海。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民革命军第102师证章。国民革命军第102师原系黔军第25军第2师于1935年改编而成,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9月奉命增援淞沪,编入第三战区江防军,担任江阴刘福、海沙至福山防务。大场失陷后,奉命调至沪西苏州河南岸作战。此系1937年时任陆军第102师师长的柏辉章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时所制作和佩戴使用的。

此系孙立人在“八·一三”中身受重伤,后送往香港接受治疗并全愈后,为表示对香港叶大桢医生高超医术和坚不受酬的感谢而赠送其的银制纪念奖杯。

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饶家驹发起组织了上海国际救济会,创办了难民收容所,为上海的慈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