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成果展侧记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1

“你瞧,这根只有1.2厘米长的白头发上竟然刻了一首唐诗!”“薄薄的蛋壳上也能雕刻,雕刻出的荷花还这么立体!”刺绣、雕刻、金属工艺、刨花、陶瓷、纸艺、布艺、串珠、麦秆画、易拉罐造型、丝网画……门类繁多的手工艺作品一一亮相2015上海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成果展,艺人现场进行制作展示,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

今年,本区承办市民手工艺大赛,上海许多专业和业余手工艺者的目光聚集到宝山,市民的脚步留驻宝山。大赛自6月启动以来,受到广大手工艺大师、手工艺达人和市民朋友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全市投稿人数约35000多人,其中有工艺美术大师、民间手工艺者、普通市民手工艺爱好者。参赛者年龄相差悬殊,有退休职工,也有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最终评选出100名市民手工艺达人。有关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市民参与手工艺大赛、市民手工艺达人的产生,影响和带动了更多市民由喜欢到亲身走进手工艺世界,有效营造了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氛围。

始终不渝的匠心坚守

展厅入口处,80后艺术家姚懿佳的“秸绣”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一幅名为“丰收大吉”的作品中,十几种深深浅浅的麦秆拼成的雄鸡,立在刚刚收割下来的成捆麦穗上,麦穗细看竟是刺绣而成,充满立体感。原来,这种麦秆和刺绣结合的“秸绣”是姚懿佳的首创,颜色不再局限于纯麦秆的单调,表现更为抢眼。

姚懿佳介绍,这种创作手法很好地把麦秆的天然色泽和纹理通过剪、削、剔、拼、贴等方式,与刺绣的精致相结合,让平凡的麦秆与刺绣在方寸间大放异彩。为了更好的发展,2003年东华大学毕业后,她专程去苏州拜苏绣名家朱秀珍,学了两年艺。

“手工艺是心手相连的艺术,需要有足够的定力、细心、专注,才能完成一件令自己满意的作品。”“80后绣娘”姚懿佳说,她每年创作的麦秸绣数量不超过4幅。姚懿佳本科读的是东华大学服装设计系,在学服装工艺时喜欢上了刺绣。毕业后,姚懿佳下决心不找工作,要潜心研究、创作麦秸绣。这一绣,就是16年。其间,她都不太敢参加同学聚会,当大家听说她在做麦秸绣时,都会流露出惊讶的表情,觉得她“一定疯了”。她也曾去拜访一些从事工艺美术的前辈,想向他们请教这条路该怎么走,得到的回答竟是:“好好的一个小姑娘,为什么要去做这个呢?”“当时真的非常难过。”姚懿佳坦言,她也犹豫过,走这条路对不对?能不能做出点名堂来?关键时刻,父母给了她支持:“你还年轻,输得起,实在不行了再去找工作……”如今,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在真如镇社区文化中心办了培训班,每周四义务教大家做麦秸绣。

沉静安稳造就精美作品

展览中,白领金福珍的蛋雕让人啧啧称奇。展出的鹅蛋浮雕作品《满塘荷》内部装进一枚小灯,显得玲珑剔透,一池荷花楚楚动人。金福珍还拿出许多作品给观众看,或雕刻或绘画,栩栩如生的动物以及毕加索的名作等--出现在又薄又脆的蛋壳上。

“蛋雕是一门非常挑战自我的工艺。”金福珍从小喜欢大自然,在看到斯洛文尼亚大师的镂空蛋雕作品后就爱上蛋雕这门手工艺,2013年才开始接触蛋雕。她介绍,蛋雕除了需要扎实的美术和雕刻功底之外,最关键的是自始至终要保持心静、手稳、步步为营,才不会因为稍稍的不小心而前功尽弃。蛋雕的制作过程很复杂,首先用来雕刻的蛋的选取就是有讲究的,要选择颜色偏深、表面光洁、外形圆润的蛋。“每次我去菜场买蛋都要选很长时间,摊主总是用奇怪的眼光看我。”金福珍笑称。“选择好材料后要在蛋壳顶部或底部打孔,用针筒抽出蛋液,用水清洗三四次,再……”聊起蛋雕,金福珍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聊得兴趣盎然。

两年多来,金福珍基本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献给了蛋雕,一有空就动手。金福珍的很多朋友都喜欢她的蛋雕作品。常常是作品刚一完成,就被毫不客气地“抢”了去。这次的作品《满塘荷》花了她一个月的时间来设计构图,最后完成雕刻的设计。作品以无界面的形式来表现,无论从哪一面看都能显示出一个完整的画面。

内涵工匠精神值得尊敬

手工艺达人张玉琪出生于造船世家,祖上是造古船的,父亲在上海造船厂工作,自己也曾在上海船厂工作,如今拥有一个船模工作室。他造了40年的船模型,最爱的还是古船模型,他设计、制作、复原的古代帆船模型与船用属具达到上千件,被各地博物馆收藏和展示。张玉琪说:“现代造船和古代造船完全不一样了,不了解船型、各种流域就无法了解这个船种,也不会了解中国的马帮、河运历史,古代船模里蕴含着中国文化,这是我们的根。”他希望能通过造古船、做古船方面的研究,将中国的船文化发扬光大。

他们中间有一对传奇的七旬老人夫妇,许凤英是海派绒绣代表性传承人,侯志飞是海派黄杨木雕传承人,两位老人早已退休,仍不忘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和职责。每周总有那么一两次,二老早晨6点从徐汇出发,乘2小时地铁来到嘉定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学生开授黄杨木雕和绒绣课;侯老还在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执掌海派黄杨木雕科班的教鞭,许老师至今还在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绒绣展馆的绣架旁不停地劳作着,并亲自带徒两人。

“有些人认为手工艺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其实它蕴涵着深远的意义--工匠精神,它培养人的坚定、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越是快节奏的社会、越是喧嚣的城市,越需要这样的匠心。”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本次市民手工艺大赛终评评委会主席范凯熹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手工创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希望藉由这次市民手工艺大赛唤起更多人对手工艺的关注,对匠人精神的崇敬,同时培养我们的耐心、细致,对事物精益求精的态度。”

相关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