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攻略”:一个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样本

来源:新华社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2

街道干部不用再操心招商引资的“硬指标”,居民生活的实际问题有了更顺畅的解决渠道,基层队伍为民服务的能力跃升新台阶……

两年前,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一号课题”,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两年来,上海正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为基层建设探索一套科学详尽的“攻略”。

体制机制革新 街镇“有人有权”

街镇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兜底”职责。为创新体制、转变职能、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上海放了不少改革“大招”。

“我们对静安区的12345市民投诉热线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物业服务管理问题居投诉首位,另外物业相关执法问题也令群众满意度较低。”静安区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区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王希佳说。

公共服务短板已经显现,如何补上?

为了“补短板”,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等社区成立了物业管理中心,专门解决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业问题。而起中心指导、督促作用的主体,则是条线力量下沉后的房管办。

将更多部门的服务、管理资源下沉至街镇及村居委,正是上海大刀阔斧改革中的一项。为的就是让基层有职、有权,并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考核相结合、突出民生导向。

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朝表示,“以前房管办只听房管局的,现在也要听街道的,和街道的紧密程度也加深了。我们感觉是实打实地增添了力量。”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一号课题”实施以来,上海取消了全市103个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街道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各街道统一设置6个机构和2个“个性化”部门,不再简单对应上级条线部门,从“向上对口”“对上负责”改为“向下对应”“对下负责”。

党建是个“同心圆” 社区治理多元化

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上海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共治格局。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聚集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再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力量,社区多元共治有了新活力。

“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徐汇区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琴说道,区域化党建能够把原来没法聚拢的优势资源拉在一起,共同为社区居民谋福利。

上海南站隶属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汇集了铁路、高架、地铁、长途客运等交通功能,黑车、黑旅馆、黑中介等现象一度严重。

为解决南站地区治理难题,漕河泾街道、南站管委办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充分利用街道行政党组、党建促进会等平台,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南站地区治理,从东荡小区降噪工程,到正南小区、罗城小区居民自治整治群租,金牛小区门禁改造抑制地下小旅馆等,难题逐一破解。

共治格局中,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容小觑。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就落实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成效做了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干部和居民对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充分认同,对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成效总体满意。

“这里活动多,经常来,跟邻居们也慢慢熟悉了。”今年中秋夜,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睦邻中心,居民孙正修抱着孙女赶来参加中秋晚会。这个活动,是由上海市屋里厢社会组织承担运行的。

“我们希望为居民搭建自我管理的平台,未来居民参与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也要再进一步退到幕后,让居民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营造文明向上的社区氛围。”上海屋里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项目经理周帆说。

队伍建设更“给力” 百姓更有“获得感”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核心是人,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的基层人才队伍是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关键。

居委会、村委会党组织书记和社工队伍,是联结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关键桥梁。上海全市从上到下对这两支基层工作骨干力量的建设高度重视。宝山区罗店镇突破公司、村、居等门槛限制,从全镇范围内统筹考虑干部选拔任用,“镇统一培训人员,放到一线岗位去啃硬骨头,加强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罗店镇办公室副主任王巍说。

目前,罗店镇打造了100余人的动态青年干部数据库,其中提拔任用33人,在今年的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中,有5名70后年轻干部充实到村书记岗位上,中坚力量“断档”的状况逐步改善。

队伍建设好了,工作落在实处,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现在阿拉居委会推行‘全岗通’了,侬有事放心来!”虹口区曲阳路街道东体居委会内,居委文教干部金琼对市民金寿松说道。金寿松因孙女怀孕,特地赶来办理孕妇联系卡。得知计生条线干部不在,原本担心白跑一趟的金老感在“全岗通”服务能手的接待下很快办好了业务。

“全岗通”,即精通分管条线,通晓其他条线。“现在,干部履职能力、效率更高,不再‘忙闲不均’,居委干部也有了更多时间去走访居民,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更加凸显。”曲阳路街道社区自治办主任金安国说。

相关附件下载: